【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3夏本纪(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3夏本纪(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1 20:11:32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夏本纪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朗读课文补充注释: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参考译文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朗读课文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
④等:衡量,这里是比较的意思。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
⑩诛:惩罚。是:对,正确。 参考译文
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为此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群臣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群臣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参考译文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群臣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朗读课文参考译文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朗读课文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
(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参考译文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
②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这里是开的意思。
④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
⑩中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
(12)距:同“拒”,违抗,违背。朕:我。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参考译文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玄圭:黑色的玉圭。” 参考译文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参考译文
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继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
鸿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怀 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鲧为人负命毁族
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实词掌握大水大型雁类的泛称包围想念
胸怀违背背等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死,死国可乎 诛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是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惟利是图这个,这“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比较,
衡量同样
惩罚诛杀正确勉 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勉为其难 让 让于契、后稷、皋陶。 秦二世使人让章邯 克 禹为人敏给克勤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克日到达约定或限定(时间)力量不够而尽力做克制,战胜努力谦让责备
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不能称前时之闻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度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浩气的大小相称。称:适合,相称制度,法度估计称量,权衡摄行天子之政 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 舜曰:“嗟,然!” 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亶亶穆穆,为纲为纪。其: 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女其往视尔事矣 其德不违,其仁可亲 以: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虚词掌握此,这还是他认为才第二段文字写鲧作用何在?第二段文字主要是写鲧被举荐治水而“功用不成”。主要作用有三:
1、衬托治水之艰难,以刻画禹治水的不易与功绩。
2、交代禹治水的背景。
3、刻画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读读三、四自然节,从文中找几个词概括一下夏禹的高尚品质。司马迁刻画夏禹采用了什么手法?高尚品质:
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旁注之中:仁孝、精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民造福】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
侧面:通过四岳“皆曰”推荐,帝舜的肯定。第四段是正面描写。练习及作业1、理解翻译: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 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2、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①。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②,天下未洽③。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①属(zhǔ,嘱)意焉:倾注心意于他,就是心归向于他的意思。②日浅:时间不长。 ③洽:融洽,和谐。这里有顺服的意思。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豫、荆、扬、雍、梁。
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
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九山:指汧(qiān)、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bō zhǒng)、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诗歌鉴赏 嶓冢【唐】胡曾
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
当时若诉胼胝苦,更使何人别九州?
注:嶓冢bō zhǒng ,山名,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胼胝(pián zhī)手上脚上因为劳动或运动被摩擦变硬的皮肤
1、这首诗歌的前两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2、后两句诗对你有何启发,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悟。运用了夸张与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夏禹治水历史功绩的高度赞颂。虽然禹已经逝去“万年”,但“至今”百姓仍享其利,治水之举泽被后世,永远被人们铭记心中。后两句诗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勇敢面对磨难困苦,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光耀后世。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这一生,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物欲的诱惑,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艰难困苦就是人生成功的摇篮。让理想的翅膀带你过尽千帆,让理想的呼唤伴你闯过生活的难关,永保一颗接受磨砺的心,人生才会永驻青春。只有直面痛苦,才能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夏本纪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纪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 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1-4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②,为人臣。
①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曾孙、玄孙。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①,浩浩怀山襄陵②,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④,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摄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⑧,乃殛鲧于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⑩。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①鸿水:即洪水,大水。 ②怀:怀抱,这里是包围的意思。襄:上漫,淹没。陵:大土山。 ③负命:违背天命。毁族:毁败同族的人。④等:相同,一样。这里是比较的意思。 贤:好,强。 ⑤登:升,提升。 ⑥摄行:代理执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叫巡狩。 ⑧无状:没有样子,不象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的意思。 ⑨殛:通“极”,流放远方。以:而。 ⑩诛:惩罚。是:对,正确。
尧崩①,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维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发扬光大的意思。居官:居于官职,即做官。 ③嗟:叹词。 ④女(rǔ,汝):你。 ⑤维:句首语气词。 是:此,这,指平水土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礼。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称为拜。稽首: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是拜礼中最恭敬的。 ⑦视尔事:办理你的公事。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
禹为人敏给克勤①,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②,身为度③,称以出④;亶亶穆穆⑤,为纲为纪。
①敏给:敏捷。“给”与“敏”同义。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劳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称以出:《大戴礼记•五帝德》作“称以上土”,王聘珍《解诂》:“称以上土者,称其声与身,而正音乐、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译文参照王说。 ⑤亹(wěi,伟)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一)自学5-8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
2、 划出古今异义的有关双音词语。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4、 找出2-3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二)试分析禹的形象。
第二教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1、 找出所有的通假字。(见教材)
2、 划出古今异义的双音词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左准绳 右规矩
中国赐土姓
3、 找出几例词类活用的现象。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南面朝天
4、 找出2句含倒装文言现象的句式。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舜荐禹于天下
二、学习4-8节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⑨沟淢:田间沟渠。古代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种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种登山鞋,把长半寸的铁钉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时滑倒。《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上,后齿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绳:取直的工具。 (13)规:划圆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这里“规矩”指测量高低远近的工具。(14)四时:可能是指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参用《会注考证》引张文虎说)
(15)开九州:开发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兖、青、徐、豫、荆、扬、雍、梁。又《大戴礼记•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诂》以为“州”为“川”字之误。
(16)通九道:疏通九条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条河流的河道。又《正义》以为“九道”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边,水岸。这里是筑堤岸的意思。九泽: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礼)、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豬、豬野九个湖泊。
(18)度: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众庶:庶民,平民。
(20)卑湿:低湿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贡:意思是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于是九州攸同①,四奥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涤原④,九泽既陂,四海会同⑤。六府甚⑥,众土交正⑦,致慎财赋⑧,咸则三壤成赋⑨。中国赐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为统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这句是总说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体分说。
②四奥:四方之内。奥,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开通了道路。刊,除。这里是开的意思。 ④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会同:全国统一,诸侯都来朝会归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资,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财货处,仓库。
⑦众土:各方土地。交:都。正:定,这里指定等级。 ⑧致慎财赋:意思是对于交纳贡品、赋税认真谨慎。
⑨咸:都。则:标准、准则,这里是以为标准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种等级的土壤。 ⑩中国:指九州之中。赐土姓:指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书易解》说) (12)距:同“拒”,违抗,违背。朕:我。行:行为,这里指各种措施。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②。于是帝锡禹玄圭③,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讫:同“迄”,至,到。
③锡:同“赐”。玄圭:黑色的玉圭。《正义》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锡玄圭,多以表显之。”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继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临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见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远古时代本为氏族(部落)的标记,它标明一个人所出生的氏族,与后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汉代则通谓之姓。这里的“姓姒氏”就是以姒为姓。
三、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
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赞赏禹:“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太史公自序》);“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河渠书》)。阅读了本文,了解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根据他的行为事迹,概括他的高尚品质。从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1、为人;2、治水;3、辞避。
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面队唐尧、虞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洪水灾难中解救出来的局面。面对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并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励精图治、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最终获得成功,使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盛世太平图。(开头已作了介绍,这里在学习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呼应开头所说)
本文主要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反映了古人理想中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作者怀着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诉说了夏禹的业绩和伟大奉献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
四、写作特点
(1)叙事系统全面,详略得当,体现出高超的驾驭历史内容的能力。
(2)写人叙事,善于渲染、铺陈,将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来刻画,而且字里行间倾注情感,爱憎分明,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3)语言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用生动的语言叙说事例、说明道理,叙事不枝不蔓、简明扼要。
课件38张PPT。哲思短章
善待生命中的缺点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有点微小的缺点显得真实也才显得珍贵。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它缺点的那一部分。正因为有了微小的缺点,才使得事物显得生动而不虚假。人生就应该像一个五味瓶,盛满着酸、甜、苦、辣、咸。倘若里面装的只是糖,那么人生就太过单调乏味了。人生没有挫折与失败,没有难过与悲伤,就像探险家到动物园里看囚禁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枯燥无味。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身之憾的危险,刻意去剔除自己或他人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缺点,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平日里的那一份实实在在的真诚,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让我们善待生命中的缺点,以宽容之心看自己,以豁达之心微笑面对生活,我们便会与欢乐相伴,与幸福相随。微小的缺点也是美的。
 
——《孝经·天子章》
赏读: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修身名句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2.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实是害己。
——清·魏际瑞《伯子文集》
赏读:如果不是出于正理去爱一个人,正是害了人;要是不以正理去憎恶别人,实际上是自己害自己。 本文仅节录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当政者的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使得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2.文体常识
“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种体例。用编年的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绩,是《史记》全书的大纲。纪,本意有能起纲纪作用的人的意思。意思很明了,只有那些帝王方可成为后世楷模,故为之记,简而言之,就是帝王的传记,当然项羽未称帝,亦为本纪,太史公给之本纪也是对其亡秦的肯定。
3.文化常识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 《尚书·禹贡》指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青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来泛指中国或天下。女 汝 你 傅 敷 分布 原 源 水源 正 征 征收 锡 赐 赐给 距 拒 抗拒 辟 避 躲避 鸿 洪 大 尺度 测量 限度,节度 制度,法度 推测,估计 度量 名词,命令 吩咐,命令,动词 命令 生命、性命 寿命 疏通 普遍 通往 传递,传达 精通,通晓 接通,沟通 比 在……方面 向 到 四方诸侯 国家内部 名词用作动词,筑堤防 名词用作动词,作表记 名词作状语, 在陆地上;在水中;在泥沼中;在山路上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姓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感伤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低湿的地方 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使……劳累,使……焦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选文所述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们才拥护他。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主旨归纳提示 第二段主要记叙了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流放致死的事情。一方面,它交代了夏禹治水的背景,衬托治水之艰难,从侧面反映了夏禹不畏艰难志在为民造福的勇气与不计前嫌的大气,为下文写夏禹治水时忍痛负重的谦卑与殚精竭虑的艰辛作铺垫。
另一方面,鲧治水九年不成而死,而夏禹不仅治水成功而且变害为利。在这里运用父子二人治水的不同方法与不同效果的对比,体现了夏禹的灵活机智、聪明智慧,显现出夏禹的出众脱俗,暗显夏禹潜在的领袖品质。提示 (1)对比描写。主要在于父子二人治理水害的对比。禹父鲧治水九年不成而死,禹却最终为民除害兴利,这种对比体现了夏禹的明智聪慧、高瞻远瞩,特别是他们治水的方法的不同,更显示出禹的出众脱俗,他不仅要治理水害,而且要变害为利,这也正是他能成为一代君主而鲧身败名裂的原因。
(2)行动描写。主要集中在第5段,作者用非常详细的笔墨写禹治水过程的艰辛,劳身焦思,过家门而不入,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不辞劳苦并且最终谦让帝位,这些行动非常直观地刻画了一个为民造福、敢于吃苦、谦让有加的领袖形象。1.文本审美
【角度一】 大禹,波涛上的舞者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
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明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角度二】 顺应自然规律
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时总结了其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失败的教训,采取疏浚方法治理洪水,终于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禹顺应了自然规律,导溪水而入江河,导江河而入大海,使洪水不再四处泛滥,让龙蛇入渊,鸟兽上山,穴居、巢居的老百姓回到便于种植庄稼的地方安居乐业,促进了农业生产,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示例】 用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这一生,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不怕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物欲的诱惑、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艰难困苦就是人生成功的摇篮。让理想的翅膀带你过尽千帆,让理想的呼唤伴你闯过生活的难关,永葆一颗接受磨砺的心,人生才会永驻青春。只有直面痛苦,才能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角度二】
【示例】 用大禹治水的方法指导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大禹治水时,经过实地考察,弄清山势水脉之后,总结其父以“堵”治水失败的教训,而采取“疏”的方式治水,终于获得成功。治水的目的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原始社会进化到有了劳动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步形成的奴隶社会,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我们今天学习大禹,弘扬大禹精神,就是要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又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再生型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创造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条件。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B.九山刊旅,九川涤原
C.于是帝锡禹玄圭 D.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解析 B项“原”通“源”;C项“锡”通“赐”;D项“辟”通“避”。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九泽既陂 陂:堤防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兴:征集
C.西被于流沙 被:遭遇
D.摄行天子之政 摄:执行
解析 A项应为“筑堤防”;C项应为“覆盖”;D项应为“代理”。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B.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C.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D.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解析 A项为“比”,BCD均为“对,向”。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3分)
A.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B.行山表木
C.陆行乘车 D.以均诸侯
解析 B项“表”;C项“陆”;D项“均”都是活用词。
答案 A
.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B.过家门不敢入
C.天下于是太平治
D.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解析 “百姓”在此处指“百官”。
答案 A
6.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3分)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B.以告成功于天下
C.而使续鲧之业
D.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省略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禹之所以要将治水的重任推让给契、后稷、皋陶,是因为他对父亲鲧的死耿耿于怀,深感悲愤。
B.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他运用堵截法成功地治理了洪水,造福百姓。
C.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最终治水成功,平定天下,成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为民造福的典范。
D.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说明禹将治水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解析 A项,偏离了作者对夏禹的态度及夏禹的性格品质,从原文看,夏禹对父亲的死深感悲伤,这是夏禹全力治水的动力;B项,夏禹运用的是疏通法治水;D项,禹之所以这么做,是以此坚定自己的决心,不忘先祖的遗志。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采橇, 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8.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受:遭遇
B.可种卑湿 可:可以
C.九山刊旅 刊:砍削
D台德先,不距朕行 朕:皇帝的自称
解析 A项应为“被”;B项应为“适宜”;D项应为“我”的通称。
答案 C
9.下面的句子都属于大禹功绩的一组是 (  )(3分)
①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②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③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 ④开九州,通九道 ⑤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⑥咸则三壤成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 ②表现大禹治水的虔诚,③表现大禹治水的艰难。
答案 C
10.下面的句子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大禹为父亲因为治水无功被杀而痛心不已,因而他不顾疲劳,殚精竭虑,唯恐重蹈覆辙。
B.大禹自接受任务后的十三年间,马不停蹄,克服重重困难,用疏通与筑堤的方式将大水治理成功。
C.大禹不仅用心于治水,还关注农业生产,他因地制宜,统一筹划,使地区间达到物资平衡。
D.九州同一后,大禹还针对土壤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公平合理的赋税标准,展现了他目光长远,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
解析 鲧是因治水无功被流放,不是“被杀”。
答案 A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8分)
(1)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赐土姓:“台德先,不距朕行。” (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握着规矩,一年四季都带着这些工具,用来开辟了九州土地。
(2)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所宜,规定了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交通便利情况。
(3)(帝舜在)中国范围之内分封诸侯,颁赐土地和姓氏,并说:“要把修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要违背我一贯的行为准则。”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住。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黯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史记·汲郑列传》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屋比延烧      比:接连,挨着
B.迁为东海太守 迁:提升
C.群臣或数黯 数:责备
D.使人可其奏 可:准许
解析 迁:贬官。
答案 B
1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汲黯“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一组的是
(  )(4分)
①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②不得久留内 ③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④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⑤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⑥甚矣,汲黯之憨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 ①、⑤与“敢于直谏,刚正不阿”无关。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汲黯家世代为官,不是为卿,就是做大夫,汲黯也因为父亲的举荐,在孝景帝时做了太子洗马。
B.有一年,东越部族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他没有 到东越,走到会稽郡就回来了,还说“用不着天子的使者去调查”,惹得皇上很不高兴。
C.汲黯为人性情刚直,倨傲少礼,经常当面给人难堪,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因此,许多人都不跟他来往。
D.汲黯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连皇上都敬重他。皇上接见别的大臣都很随便,有时只是坐在床边召见,而见汲黯,连没戴帽子都赶紧躲到帐中,可见对他的敬重程度。
解析 “惹得皇上很不高兴”文中无据。
答案 B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自作主张,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
(2)因为(汲黯)多次直言相谏,(使皇上很难堪),所以不能久留在朝廷内。
(3)况且你已经身在其位,纵然为自己打算,怎么可以羞辱朝廷呢?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他的祖先曾受到卫国国君恩宠。到他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做卿大夫。汲黯靠父亲保举,孝景时做太子洗马的官,因为人端正严肃,不苟言笑,人人都怕他。孝景帝驾崩,太子继位,任命汲黯为“谒者”之官。有一年东越人相互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调查,汲黯并没有到越地,只到会稽郡就回来了,上书报告皇帝说:“越地人相互攻打,是他们的本性,何劳天子的使者去调查过问,所以不到越地就回来了。”河内郡失火,延续烧了一千多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回来报告说:“本是一户人家失火,因房屋密集,火势蔓延,一烧就是千余家,完全是意外,不必忧虑。不过当我经过河南郡时,河南郡有一万多户穷人遭受水旱灾,饿得父子相食,我就借这次出使的机会,自作主张,打开那里的粮仓,救济灾民。现在我自请免职,至于假托皇帝命令开仓的事,听候皇上的发落。”皇上认为他很贤明,就赦免了他并且把他外调为荥阳县令。汲黯耻于为令,就借生病为由,请假回家。武帝听到后,任命他做中大夫。因为(汲黯)多次直言相谏,(使皇上很难堪),所以不能久留在朝廷内。被贬官做东海太守。一年多,东海郡被治理得有条有序,人们都称赞他。皇上听说了,召回朝廷任命他做主爵都尉,位置列于九卿。
汲黯为人性情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情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因为几次直言激谏,不能久留朝廷内。就在此时,太后弟弟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朝中年俸二千石的官员来拜见,田蚡都不答礼。可是汲黯来见田蚡,未曾跪拜,而田蚡却长揖回礼。天子此时想招募一些在文学上有成就的儒生,据皇上说好像要施行仁义、效法尧舜,好好表现一番,汲黯却回答说:“您内心欲念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能效法到尧舜的伟大治绩呢?”皇上听了没有出声,满脸怒色,愤然退朝。大臣们都为汲黯担心。皇上退朝对左右的人说:“太过分了,汲黯耿直得近乎愚笨。”大臣们有的数落汲黯,汲黯却说:“天子任命左右助手,难道是要这些人察言观色,陷害他于不义吗?况且你已经身在其位,纵然为自己打算,怎么可以羞辱朝廷呢?”
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都不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子,望见他连忙躲到帐中,派人代为批准他的奏议。他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