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6六国年表(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6六国年表(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1 20:12:33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 《史记》选读六国年表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荣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 史记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2、解读《六国年表序》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史记》中的“表”《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大家论“表”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按《礼》有表记”;
郑玄 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马贞《史记索隐·三代世表》);
刘知几曰:“表以谱列年爵”(《史通》卷二);
郑樵曰:“表以正历”(《通志·总序》);
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日知录》卷二六);
汪越曰:“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读史记十表》);
牛运震曰:“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昔人推之,以为史家之本源冠冕。盖事繁变众,则年月必不能详;世积人多,则传载必不能备。年表者,所以较年月于列眉,画事迹于指掌,而补纪传书志所不及也”(《史记评注》卷三)……
概而言之,“表”以时间为线索,直观、系统、简明地表述历史事件,可与纪、传、书、志等史体参照互补。 大家论“表”自从司马迁创立“表”这种史体之后,对“表”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以刘知几为代表,认为《史记》所创立的表“无用” ……未见其宜。何则?……观马迁《史记》则不然。夫天子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公卿已下有列传,至于祖孙昭穆、年月职官,各在其篇,具有其说,用相考核,居然可知。而重列之以表,成其烦费,岂非谬乎!且表次在篇第,编诸卷轴,得之不为益,失之不为损。用使读者莫不先看本纪,越至世家,表在乎其间,缄而不视,语其无用,可胜道哉!”(《史通》卷三);
  还有一种看法则可以郑樵为代表,认为“表”是史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史记》一书,功在十表”。顾炎武也很重视“表”:“凡列侯将相、王公九卿,其功名表著者既系之以传,此外大臣无积劳亦无显过,传之不可胜书,而姓名爵里存没盛衰之迹要不容以遽泯,则于表乎载之。又其功罪事实,传中有未悉备者,亦于表乎载之。年经月纬,一览瞭如” (《日知录》卷二六)。 解读《六国年表.序》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解读《六国年表.序》二、思内容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着:突出显示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通纵??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能力自测平台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 B、及文公踰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 C、传曰:“法后王。”?????????????????????传:传世的典籍 D、凡二百七十年,着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头绪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因:根据、依凭。 ?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以:因为 ?C、禹兴于西羌?????????????????????????????????于:从 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而:连词,表转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4、下列各组加点的字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擅:独揽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相:任丞相 ?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剖符:剖符为凭。 ?D、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量:估量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承接 C、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即使???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译文:???????????????????????????????????????????????????????????????????????? ?????????????????????????????????????????????????????????????????????????????? ②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译文:???????????????????????????????????????????????????????????????????????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 D.余甚或焉????????????????????或:通“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1、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译文:??????????????????????????????????????????????????????????????????????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 ? ? ? 参考答案: 1、A(后是意动用法,把……放在后) 2、D(举是全,都,没活用,其他几句都是活用) 3、D(不是转折关系) 4、D(量:计量) 5、B(B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中的“于”,前一个“于”是引入对象,后一个“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C中前一个“之”代词,后一个“之”?取消独立性。D中前一个“虽”是“即使”的意思,后一个“虽”是虽然的意思) 6、①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 ②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7、B(宗:归顺) 8、A(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至于;比得上。C再说;尚且。D指示代词,哪个;表反问语气) 9、C(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10、A(“含蓄地批判吴太伯、自夷这类人的消极进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 11、(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本句的重要词语'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
课件30张PPT。哲思短章
做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
生命与肉体显然不是一回事,生命的质量肯定不能用肉体的状况来评判。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我们更有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就其本性来说,灵魂是一个单纯的整体,而不像肉体那样由许多局部的器官组成。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如此,一个人无论躯体怎样残缺,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保持完好无损。
原来,上帝只在一个不太重要的领域里掷骰子,在现象世界拨弄芸芸众生的命运。在本体世界,上帝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赋予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同样,在现象世界,我们的肉体受千百种外部因素的支配,我们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体世界,我们是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够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赏读:世上真正有大勇气概的人,面临突然出现的情况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也不愤怒。
2.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赏读:只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对人宽容;只有自己具有忠厚之德,才能承载得起人生事业。
修身名句1.天下有大勇,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留侯论》3.惟起居饮食日顺其常,福莫大焉。
——《西畴老人常言》
赏读:人只要每天有规律地起居饮食,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知识卡片
1.人物名片
(1)秦襄公(?~前766),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申,立褒姒子为太子,又屡次欺骗诸侯,大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所攻杀。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2)田常,即“陈成子”。春秋时齐国丞相。名恒,或作常。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之法争取民众。公元前481年杀齐简公,立平公,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从此田氏专国政。2.写作背景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3.文体知识
关于“表”
表,是司马迁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的表格,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六国年表》谱列了自周元王元年(前476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共269年间周朝和战国七雄的世系。翟 狄 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竟 境 边境,疆界 从 纵 合纵; 衡 横 连横 宾 摈 排斥出现 见到,看见 见面 拜见 用于动词前,可译为“我” 表被动 残暴 晒干 显露 冒着 开始 起初 才 曾经 比 用 跟,同 在 被 表顺承 表并列 表转折 表修饰 有学问的人 达到目的 为什么一定要 名词用作动词,享受俸禄 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名词用作动词,取法,效法 名词用作动词,列表叙述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形容词用作动词,地处偏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为动用法,为……担忧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6.文白对照
《六国年表》以秦史为纲,勾连六国史实,将六国日渐衰微、秦国日益强大的过程对比排列,一目了然地告诉人们国家兴衰存亡的根由,让后人从历史中得到启示。作者在文中对秦朝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了其暴政的残酷,但也肯定了其顺应潮流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主旨归纳提示 《六国年表》作为“十表”之一,与其他体例不同之处是: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而表文,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正因为表文的存在,弥补了纪传体以写人为主、叙事脉络不足的缺陷,可以横向比较,了解各国同时在发生着什么。提示 ①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截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1.文本审美
【角度一】 秦人兼容并包的文化
秦人取得统一天下的胜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开放性的文化吸收。
【角度二】 山东各国的失误
山东各国的失败有其自身的原因。保守落后,旧有的世卿世禄制无法与秦国的新型人才体制进行竞争。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示例】 春秋之际,秦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交汇处,特定的地理环境铸就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鲜明特征,其不仅积极吸收了周朝的宗法制、礼乐制等作为自身主体,而且还在不断与戎族的交往与斗争中,融入了戎族的功利主义因素和君民一体的朴实作风,正是这种开放性的文化,使得秦人从来不排斥任何形式的外来文明,总是能够以开拓者的姿态将各诸侯国各阶层民众的智慧化为己用,为自身注入无穷的精神动力。【角度二】
【示例】 政治经济方面,山东六国由于固有贵族势力的强大,没能完成深彻的社会变革,民众为国热情不高。战略战术方面,战国前期魏国四面出击,虚耗国力;战国中期齐国穷兵黩武,丧师辱国,三晋诸国反复无常,朝秦暮楚,战国末期赵国君臣不睦,临阵换帅。这些都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古语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山东六国挥霍了太多的机会,天下最终就归属了秦国。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西方物之成孰      B.东竟至河
C.诸夏宾之 D.诸侯晏然弗讨
解析 A项“孰”同“熟”;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后:然后
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敬祀
C.其文略不具 具:详细
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
解析 A项,“后”是意动用法,以……为后,引申为“轻视”。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余于是因《秦记》/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B.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田和亦灭齐而有之
C.禹兴于西羌/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解析 D项均表陈述语气。A项分别为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项分别为介词,从/介词,跟。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解析 A项指“为什么一定要”;B项指“中原地区”;D项指“地势”。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 (  )(3分)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解析 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学者牵于所闻
A.咸重于诸侯 B.誓盟不信
C.故禹兴于西羌 D.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
答案 B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叙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秦国暴政的不满,正因为如此,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帮助。
B.第二段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C.第三段叙述创设《六国年表》的原因,第四段交代《六国年表》的内容及写此表的用意。
D.在序文中,作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简单概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史实,表达秦暴戾、不施仁义却卒并天下是上天所助的看法。
解析 B项原文中是借别人之说,说明秦统一天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8.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攘:驱逐
B.营岐雍之间 营:开发
C.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 擅:擅自
D.为其有所刺讥也 刺:嘲讽
解析 C项,擅:专断。
答案 C
9.下面属于作者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①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 ②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 ③盖若天所助焉 ④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⑥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解析 ①是秦超越本分的表现,④不是司马迁的观点,⑥是司马迁认为“法后王”的原因。
答案 B
10.联系全文,下列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在我们今天看来,秦国一代一代的君主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应该是秦统一天下的主观因素。
B.在我们今天看来,六国“矫称蜂出,誓盟不信”“不能约束”,都给原本弱小的秦国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吞并六国提供了客观因素。
C.文中反复出现的彗星以及“盖若天所助焉”都表现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认可,这是作者认识的一个局限。
D.作者为了表达对秦国暴政的不满,完全否定了秦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 D项“完全否定”错,作者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答案 D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各诸侯十分平静,不出兵讨伐,从此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
(2)兴起大事一定在东南方,收获成功往往在西北方。
(3)秦国达到目的(吞并六国)后,烧毁天下的《诗》《书》,各国诸侯的历史记载更是毁得厉害,因为这些史书有嘲讽秦国的内容。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馀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又居中,不甚见幸 幸:幸运
B.自奉而西游秦 奉:通“捧”,捧着,带着
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行:做,这里是“使用”
D.亦招致士 致:招引,使……到来
解析 幸,宠幸。
答案 A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代词,它;②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项①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就”“便”;②介词,经由,通过。C项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给;②介词,表原因,因为。D项均为介词,替。
答案 D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  )(3分)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 ①表现的是子楚的生活状态;⑥表现吕不韦对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高度自信,不是投机行为。
答案 D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
(2)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3)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城门上,并悬挂千金在上面,招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或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参考译文】
子楚是秦国王室庶出别支的子孙,在诸侯国做人质,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后很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于是前往会见子楚,说道:“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暗地里听说安国君宠幸喜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能够决定选立谁为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又长期在诸侯国当人质。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即位为王,您就没有机会能够跟长子及其他早晚在父王面前的儿子争夺当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也资财贫乏,但请让我用千金作为资本为您西游秦国,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促成他们立您为嫡子继承人。”子楚于是叩头而拜说:“您的计策如果真能如愿,就让我与您共同分享秦国。”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开销费用,去结交宾客;同时又拿出五百金购置珍奇宝物、玩赏佳品,自己带着向西进游秦国,把他带来的物品全部献给华阳夫人。借机说子楚贤能聪明,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念叨“我子楚把华阳夫人当做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着太子安国君和夫人”。华阳夫人极为高兴。刻玉石符节为信物,相约以子楚作为嫡子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商量,送黄金六百斤给看守的官吏,于是得到机会返回秦。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王,立子楚为太子。秦王在位一年去世,太子子楚即位,这就是庄襄王。应襄王元年,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喜好招募宾客以互相夸耀倾慕。吕不韦因为秦国强大,却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致使门下食客达到三千人。这时诸侯各国有许多工辞善辩的文人学士,如荀卿一类的人,他们著书立说传布天下。吕不韦于是让他的门客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写下来,然后集结整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这部书详尽记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之为《吕氏春秋》。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城门上,并在上面悬挂千金,招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或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