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李将军列传司马迁不虚美
不隐恶“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自序》 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
的爱国名将,也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形象。李广一生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终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
李广简介与李广有关的诗句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燕歌行
高适
君不见,
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本课学习目的1、注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初步了解李广的性格特征以及坎坷遭遇。疏通文章大意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第二部分
(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第三部分(从“后二岁”到“当死,赎为庶人”) 第四部分(从“太史公曰”到文末) 疏通第一部分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重点句子翻译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1、第一部分文意归纳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2、在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时 ,作者写了李广的什么事情?(试用文中的话回答)“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李广解鞍惑胡骑” 3、从上述事情中可以看出李广身上的什么特点?表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 疏通第二部分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第三节翻译重点句子1、得李广必生致之
2、广行取胡儿弓1、这一小节写了李广什么事?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 3、李广脱身后,遭到了汉朝执法官的判决,判定了李广哪些罪名?2、由上述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什么特点?(注意李广最终是如何逃脱的)可看出李广有娴熟、高超的射技 。“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第四节1、这一节写了什么情节?斩霸陵尉2、这一情节对塑造李广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如实写了他的缺点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汉代的封爵制度 一、诸侯不得参与政事,唯得衣食 租税
二、非皇子不王
三、非功不侯
四、无子国除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满含悲愤之情塑造了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并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刻薄寡恩、排挤人才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
对李广的悲剧,历来有“李广数奇”之说,即认为这是他命中注定的。也 有人说:“广之死,(卫)青杀之也。”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请谈谈你的看法。 讨 论 李将军列传? 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特别是p54页“词类活用(二)”要认真完成。?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二:进一步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提示: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三: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四: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提示: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3、????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五:看51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提示: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六:作业,总结1——7段文言现象。(略)? 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1节的文意?二:进一步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生遭际:?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提示: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总结:?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3、文言现象(略)?
课件51张PPT。哲思短章
领略圆满
圆满的人生,不是说你要拥有一切,而是你要学会珍惜和付出。在一个小宇宙里,你是圆满的。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与快乐,都会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有了它,人就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拼创,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是含着宁静的微笑,把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能够这样,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无论怎么样都是圆满的,当你对什么不再是贪婪,你就是圆满的。这种圆满,超脱了现实,是一种领略和追求,也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宽容。
——《晋书·崔洪传》
赏读:人有过错,就当面批评他,退朝后不再议论。这句话表现了崔洪清正刚直的性格。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公冶长》
赏读: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子贡说的,而孔子认为他恰恰在这方面还需要努力。修身名句1.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赏读:我善于培养我自己的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培养浩然之气,就是拋却私欲让心中充满正义和道德力量的一种精神追求。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朝代之一,在那个绚烂的时代,忠臣良将灿若星河。他们或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是骁勇善战、纵横沙场,因而为历史所铭记,为人民所颂扬。在西汉长期反对匈奴侵略的战争中,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爱护士卒、为匈奴所畏惧、为广大军民所敬爱的将军。他一生经历文、景、武三朝,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功播遐迩。唐朝诗人王昌龄曾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又屡受封建统治者的排挤迫害,终生没有得到封侯之赏,最后被迫自杀,结局极为悲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念他,赞美他,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2.文体知识
传·列传
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是《史记》的体例之一,《史记索隐》云:“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史记正义》云:“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王诸侯以外的人物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3.文化常识
刀笔吏
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这叫“刊”,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所以历代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尝 常 陈 阵 或 惑 幕 漠 悛 悛 恂 恂 莫 幕 由于,因为 使用,任用 用处 需要 和,同 跟从 使……跟从 接应 顺从,听众 放马,纵马奔驰 放纵,放开 即使,纵使 任凭,听凭 逃跑 仆人 归向,趋向 远远望见 盼望 观察 声望 农历每月十五 埋怨,责怪 抬头望的样子 判决 面对 在……时候 抵挡 把守 遮挡 掌握,主持 应当 倘若 地方 ……的地方 表被动 无所:固定结构,没有……的(人) 有所:有……的(事情) 所以:表方式,用来……的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让……做 统率士兵 事情的复杂经过,委曲详情 学习的人 确实感动和信任 质朴的乡里人 名词用作动词。向前进发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名词作状语。向南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5.文言句式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____________
(2)是必射雕者也____________
(3)中贵人将骑数十纵____________
(4)其李将军之谓也____________
(5)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____________
(6)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____________判断句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6.文白对照本文围绕李广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一代名将李广的英雄形象,对李广坎坷的一生,尤其是对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及其宠幸们排挤并残害李广的罪行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主旨归纳提示 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手法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这体现了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提示 提示 (1)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高超射技。中贵人以数十人对付匈奴三人,中贵人还受了伤;李广面对三位匈奴射雕者,却显得轻松自如,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胜利。中贵人与李广,李广与匈奴射雕者之间,层层对比,突出李广神箭手的形象。(2)与卫青、霍去病的对比,突出李广的不幸遭遇和对士卒的仁爱。同为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廉洁仁爱,卫青以权谋私,但前者屡遭迫害,最终饮恨自刭,而后者却始终福星高照,一帆风顺,这就不能不激起人们对当权者任人唯亲、赏罚不公的不满和愤恨;同时也使人们忍不住为李广一掬同情之泪,大鸣不平。
1.文本审美
【角度一】 赫赫战功,一世英名
李广,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擒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甚多,汉文帝大为赞赏。公元前144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在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的称号。归朝后,李广被汉帝革除军职,贬为庶人。几年后,匈奴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国将军,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飞将军”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李广带兵仁爱士卒,宽厚简易,为人诚恳朴实,事事以身垂范,赢得士兵和百姓崇敬,司马迁誉其为“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角度二】 孰为大勇
李广率真的个性让他没有选择屈辱地活,而是选择了悲壮地死,李广的死引起无数后人的同情,就连司马迁都给他单独列传,用相当多的笔墨和深情来描述李广的生平事迹。其实李广的自杀有一部分是由自身的弱点造成的。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示例】 李广,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他天生异质,臂长如猿,有人说他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弓箭射手。
为了守护疆土,李广曾在华夏西北与匈奴苦战40余年,一直使匈奴胆寒。而汉武帝却认为他年老而不加重用,使得李广始终不得封侯,而很多曾经是他的手下或才能不及他的人后来都位居他之上,后人叹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60多岁的时候,终于随卫青出征,却因“军亡导”,贻误战机而导致作战不利。为了不使手下负罪,也不愿以花甲之躯再面对刀笔吏的审问,于是,他愤而自刎。一位英雄悲壮地倒下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就是在追忆英雄么?
【角度二】
【示例】 苏东坡《留侯论》中写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那真正的大勇呢?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谁能做到?李广将军呢?显然没有做到,但快意恩仇,又孰是孰非?李广毕竟是有恩报恩,有怨报怨。大丈夫磊磊落落,性格鲜明。淮阴侯韩信呢?忍下胯下之辱,终成大业,后来以德报怨,那也是出了口恶气,让你活着看着我好,难受着你,谁能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惩罚,又是一种自己内心骄傲的展示?更何况,既成就了名声,又让小人五体投地,这比杀了那人恐怕要更痛快得多。所以,孰为大勇,无论哪种方式,快意恩仇,是为大勇!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3分)
A.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B.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D.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解析 A项“尝”同“常”;B项“陈”同“阵”;D项“莫”同“幕”。
答案 C
2.下列各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士以此爱乐为用 用善骑射
B.从广勒习兵 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彼虏以我为走 弃甲曵兵而走
D.望匈奴有数千骑 君还何所望
解析 均为逃亡,逃跑。A项分别为任用,使用/因为;B项分别为跟从/使……跟从;D项分别为远远望见/期望。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B.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C.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鱼,我所欲也
解析 均为介词。A项分别为代词,石头/动词,到;B项分别为表顺承/表转折;D项分别为地方/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B.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D.而又迷失道
解析 A项指“事情的复杂经过”;B项指“学习的人”;C项指“统率士兵”。
答案 D
.下列对活用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C.欲夜取之
夜:名词作动词,连夜
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前:名词作动词,向前进发。
解析 夜: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B.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C.使大军伏马邑旁谷 D.置广两马间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答案 A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还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匈奴人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生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解析 D项错在“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吏的审讯。“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与“接受刀笔吏的审讯”,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8.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 听:准许
B.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谢:辞别
C.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与世隔绝的
D.无老壮皆为垂涕 无:无论
解析 C项,绝:横渡
答案 C
9.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良久乃许之/乃我自失道
B.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为虏所生得
C.是岁,元狩四年也/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解析 是:代词,这。A项,乃:副词,才/转折连词,竟然;B项,所:助词,……的地方/介词,表被动,被;D项虽:连词,即使/连词,虽然。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李广出战就不顺。
B.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自作主张,要他出东道。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最终导致李广悲愤自刭。
C.文章结尾写李广“引刀自刭”的悲剧,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质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解析 要李广出东道,不是卫青的自作主张,而是因为暗中受到了汉武帝的吩咐。
答案 B
11.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军中向导逃走,部队迷失了方向,落后于大将军会师的约期。
(2)况且我已经60多岁了,到底不能再忍受刀笔吏的侮辱了。
(3)谚语说“桃树李树从不宣扬自己,树下却自然被人踩出一条小路”。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吏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①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 ①践更:服徭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解姊子负解之势 负:依恃,凭仗
B.解使人微知贼处 微:稍稍、稍微
C.不可者,各厌其意 厌:满足
D.既已振人之命 振:挽救
解析 微:暗地里,暗中。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C项都是动词,到。A项分别为介词,把/介词,用;B项分别为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揣测;D项分别为介词,给,替/助词,呢。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郭解姐姐的儿子被人杀死,仇家未获,当郭解从仇家口中得知外甥是强迫他人喝酒而自招杀身之祸后,便不怪罪仇人而放走了仇人。
B.有人对郭解不敬,“箕踞视之”,他的门客要杀掉此人,郭解不但不责怪,反而嘱咐尉吏免掉此人的徭役。
C.洛阳有相互结仇的人,不听贤人豪士的调解,郭解替他们调停也无用,等郭解离去后,洛阳的豪士再从中调解,才肯听从。
D.文中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如“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的情节,衬托出郭解声望很高。
解析 “郭解替他们调停也无用”不正确。
答案 C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加罪于他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说了这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更加依附于他。
(2)在家乡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他有什么罪过呢!
(3)(这个人)觉得奇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他免掉徭役。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郭解的父亲因为见义勇为,在孝文帝时被杀。郭解这人短小精悍,不饮酒。他小时候阴险狠毒,心中愤慨不高兴时,亲手杀死很多人。他不惜自身来助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自铸钱,盗掘坟墓,这种事原来就不可胜数。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危急中常常能摆脱出来,或者遇到了赦免。到郭解年纪大后,就改变操行,检点自己,用恩德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施给别人,对别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欢行侠义的思想更加强烈。已经救了别人性命,不炫夸自己的功劳,但他的内心仍然阴险狠毒,突然因为小的怨恨而行凶还和以前一样。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威势,和别人饮酒,让人家干杯。人家不胜酒量,他就强灌人家。那人生气,拔出刀来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后,就逃跑了。郭解姐姐生气地说:“凭着翁伯的义气,有人杀了我的儿子,(你)却捉不到凶手。”把尸体扔在路上,不加以埋葬,想借此来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打听到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己回来,把实情全部告诉郭解。郭解说:“你杀他本来应该,是我的孩子没有道理。”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说了这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有一个人独自岔开双腿傲慢地坐着看郭解,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郭解的门客想杀了那人。郭解说:“在家乡居住,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他有什么罪过呢!”于是暗中嘱咐尉吏说:“这个人,是我很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免除他的徭役。”以后每到服役时,多次轮到这个人,县吏都没有要求他去。这个人觉得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给他解脱的。这个傲慢的人就敞衣露体向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事,更加仰慕郭解的作为。
洛阳有相互结仇的人,城中十几个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他们始终不听。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连夜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委曲心意听从了郭解的劝告。郭解于是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很多尊者在这里从事调解,你们大都不肯听从。如今你幸而听从了我的话,我怎么能从别的县跑来夺取人家地方贤豪大夫的权力呢!”郭解于是连夜离去,不让别人知道,说:“暂且不要听我的话!等我离去后,让洛阳的豪士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谨守恭敬,不敢乘车进入他们县衙办公的地方。他到附近的郡和王国,替别人办事,事情可以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使各方满意,然后才敢吃人家酒饭。大家因此十分尊敬他,争着供他使用。城中少年和附近县的贤人豪杰,半夜来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请求把郭解的门客带到自己的房舍去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