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史记》孔 子 世 家 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孔子简介孔子简介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简介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孔子简介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
课文是原文的节选,请概括内容并分层。课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
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3-5节):
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1.适周问礼、
2.适齐闻《韶》、
3.在鲁学琴整体感知课文 第三部分(6-11节):
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情形。
第四部分(12-19节):
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第五部分(20-21节):
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22节)
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整体感知课文文本研读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思考:
“孔子自周反于鲁”,为何“弟子稍益进焉”?文本研读相关链接 柔者长存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说什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者长存。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文本研读
思考:
读了这三节文字,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文本研读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文本研读
别太认真
话说春秋战国时,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饿得要死。得知附近有家餐馆,孔子就让弟子仲由去找点吃的。不想,那掌柜的见圣人门徒来,狂言道:“我写个字,你若认识,就免费招待,包吃包喝。”然后写了一个“真”字。仲由一看不禁乐了:这不过一个“真”字,有何难的?谁知那掌柜的听了,竟骂圣人的门徒为白痴,还令手下人将仲由乱棒打出。学生逃回,向老师禀告一切,孔子便出了面。掌柜的也太小看圣人,仍写一“真”字考孔老先生。圣人一看说:“这是‘直八’。”那个掌柜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学问大得可怕。”
一顿酒足饭饱,仲由忍不住问老师:"明明是真字,你怎么认'直八'?"
圣人长叹一声:“不能认‘真’的地方,你偏要认‘真’,只有活活饿死相关链接 眼见不为实
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发现仲由不是讨饭的料,就叫颜回去讨饭。结果颜回饭讨不着,讨了点米回来。于是就回到孔子避难的破庙里给孔子煮稀饭吃。在颜回煮稀饭的时候,孔子偷偷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颜回用勺子刮了点稀饭往自己嘴巴里送。孔子心想,颜回这个贱人,一直以来看错他了,他居然自己先偷吃独食。但孔子毕竟是圣人,也不好意思当场揭发他,以免尴尬。孔子等了好久,颜回终于把煮好的稀饭端上来了。此时,孔子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还是装作正经地说,还是先用它祭祀吧。颜回连忙拒绝说:“不可以,这个稀饭不太干净,煮饭的时候掉进去很多脏的东西。”
孔子朝碗里看了下:“哪里有什么脏的东西?”
颜回答道:“我把它刮出来了,又怕浪费,就自己吃掉了。”
相关链接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 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思考:
“子路愠”“子贡色作”反映了什么问题?孔子的表现和回答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文本研读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文本研读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思考:
孔子为何要问子路与子贡同样的问题?对于他们的回答孔子为何要予以批评?
文本研读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思考:
颜回的回答为何令老师特别欣慰?文本研读
贤者回也
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雍也》
相关链接一点心得:
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的心里也应该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我们又会越来越不满了,因为我们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在这里,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坚定信念,淡泊物质追求,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相关链接 青蛙爬铁塔
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到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感召,说爬呀爬呀,于是大家呼朋唤友开始爬了。爬着爬着,便都气喘吁吁了,又有太阳晒,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吗去啊,为什么要爬啊,这是谁说的啊。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就有十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吗呀。相关链接 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呀,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都不说话了就看着它爬。终于看着它以缓慢的速度到达了塔尖。
等到它下来以后,大家都敬佩得不得了,就上去问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它终于上去了。听了这只小青蛙的回答,大家恍然大悟。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它当时只看到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在那儿晃晃悠悠在那爬呀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相关链接
一点心得:
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为什么会听信他人的鼓噪呢,为什么爬着爬着对自己怀疑了呢?是因为我们心里头没有一个信念,没有坚信认定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我们才会受到他人的蛊惑或者抱怨处境的艰难。相关链接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文本研读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系》《象》 《说卦》 《文言》 。读《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文本研读
思考:
这几节写孔子整理文献,具体写了哪些贡献?他为何要做这样的工作?他的工作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文本研读文本研读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 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文本研读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文本研读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 ,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 ,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 ,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思考:
联系《太史公自叙》中关于孔子编次《春秋》的情况介绍,再说一说你对孔子编《春秋》的目的及笔法的理解。
文本研读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文本研读孔 林 孔子墓 金声玉振坊——进孔庙的 起点,三间四柱式石坊 孔 府----- 圣府大门——为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 孔府大堂——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大成殿——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社会政治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思想还远播海外, 1971年,美国参众两院立法确定孔子的诞辰9月28日为美国的教师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均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或庆祝日。纪念孔子 ★ 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引用孔子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列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纪念孔子纪念孔子 ★美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便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作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成,到今年10月中旬,全世界共有23个国家总共设立了32所孔子学院。
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 纪念孔子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坚信:孔子儒家能促进世界和平,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能促进中国统一。他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的话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警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纪念孔子 孔子世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二课时: 孔子被困陈蔡之间: 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2、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课时: 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述《春秋》等活动 1、??孔子整理文献: ①对“礼”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献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因为孔子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继承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 ②对“乐”的理解的分类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 ③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2、??孔子从教授业: 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缘由——使自己的主张和风解“见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然后用“据鲁”和“约其文辞”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导思想和表达特点。并举《春秋》中的两个例子进行印证,最后两句,说明《春秋》的写作目的和成书后产生的影响。 ②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徒子夏也“不能赞不辞”;然后叙述孔子将《春秋》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
课件54张PPT。哲思短章
忍受孤独
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修身名句
——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
赏读: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当初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志趣。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这是孟子为我们设定的大丈夫的标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2.写作背景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读《孔子世家》,不仅可以大致了解孔子的一生,还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钦羡他的博学多才,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的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3.文化知识
古代的“守丧”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在旁边盖的屋舍叫“庐冢”。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主要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为“五服”,古人常用丧服表示亲疏,“五服”之内为亲,之外为疏。官员在守丧期间,必须解职,叫做“丁忧”;守丧结束,恢复原职,叫做“起复”,就是“服除”。但重臣因丁忧离任又往往会影响朝廷内外政务,所以又有一种变通的措施,称为“夺情”,即由皇帝下诏书命其留任。守丧期间,不能听乐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能饮酒等。三年期满,再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去孝服,称为“起灵除孝”,在此之前,称为“守制”。几 颀 长,高 知 智 智慧,聪明 而 尔 你 监 鉴 借鉴 指 旨 意旨 齐 斋 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匪 非 不(是) (弹奏的)技艺 运数,指命运 列举罪状 细密 多次,屡次 没落,衰败 稍微,略微 如果没有 相信,信任 诚实,忠诚 确实,实在 随意,随便 担心,忧虑 疾病 困苦,困乏 耳聪目明 记载历史的书 繁盛的样子 文采显著,香气浓厚 不能实行 读书学习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名词用作动词,写序 名词用作动词,规范 名词用作动词,服丧,守丧 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名词用作动词,建庐 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使动用法,使……受危害 名词作状语,不合礼法地 意动用法,以……为异 意动用法,以……为宗 形容词作名词,祖先 形容词作名词,羞耻的行为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6.文白对照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的生平活动和各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了他学而不厌、乐学会学、深思善悟、博学多才、因材施教、穷且益坚等优秀品格,以及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旨归纳提示 主要活动:(1)宣传自己以仁义礼乐治国的政治理念,周游列国,虽有从政之心,为政之才,但无执政之命。
(2)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先向老子问礼,后学《韶》,三月不知肉味,又学鼓琴于师襄子。学则全神贯注,用心至极,求其通,达其髓。
(3)坚定信仰,弥而愈坚。孔子及其弟子厄于陈蔡,弟子或病或愠或怒,而孔“一以贯之”,仍讲诵、弦歌不衰,真可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研究整理古代文献,教授弟子以娱晚年。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传《易经》,并以“六艺”教授弟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提示 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别人的不信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
对话反映出人物不同性格特征:(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不讳;(2)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3)子贡:小心谨慎、求真务实;(4)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1.文本审美
【角度一】 孔子学琴,深思善悟
孔子向师襄学琴,反复操练、《文王操》,屡次得到师襄的称赞,仍不停止,从弹得熟练,到学到技术,再到理解文王的志向,最后直练到演奏时,自觉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这种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很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汗颜。【角度二】 孔子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困厄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示例】 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古琴文化遗产,可谓数不胜数,真正全部理解,学深学透,恐怕毕其一生也难为之,潜心琴艺,要力戒浮躁,多读些书。过去讲究“文以载道”,其实“琴”亦能“载道”,真正的琴家都深谙“琴道合一”之理,且能身体力行,因而言之有物,绝不作无病呻吟或忸怩作态之举。我们应该学习传统,强调功力,不为名利所染。在学琴生涯中,于共性之中追求个性的艺术主张与实践,早已为琴坛前辈所首肯,亦为同道而敬崇。【角度二】雨中歌唱的孔子
【示例】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地名)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勉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甚至不惜自我嘲弄。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他在那里,带着弟子飘泊荒野,无计可施,无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化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B.夫子盖少贬焉?
C.约其文辞而指博。 D.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解析 A项“几”同“颀”;B项“盖”同“盍”;C项“指”同“旨”。
答案 D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繁殖
②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
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
④周监二代。 监:监狱
⑤夫子盖少贬焉? 盖:何
⑥杞不足征也。 征:证明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③④⑤
解析 ③应为“童仆”;④应为“借鉴”;⑤应为“盍,何不”。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项中前面一句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后面一句中的“其”是表示反问语气;B项中前面一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后面一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C项中前面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后面一句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D
4.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吾道不行矣 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C.学者宗之 D.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解析 A项指“不能实行”;C项指“读书学习的人”;D项指“耳聪目明”。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唯子贡庐于冢上 B.推此类以绳当世
C.弟子皆服三年 D.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解析 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C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6.下列句式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3分)
A.人之不我信也 B.困于陈蔡之间
C.予一以贯之 D.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解析 A、C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D
7.孔子晚年对古代的一些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选文中透出了孔子的一些观点,下列各项中全能体现孔子“编书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①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②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③《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④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⑤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⑥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①③⑤是观点,②是做法,④是教法,⑥是司马迁的评价。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郁郁:文采显著
B.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乐正:音乐(篇章)得到整理和规范
C.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文雅的样子
D.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没世:终身、一辈子
解析 彬彬: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
答案 C
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两个“焉”皆为助词,表停顿。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接,第二个“而”连词,表修饰。B项第一个“则”连词,表因果,第二个“则”副词,就是。C项第一个“以”介词,在,第二个“以”介词,表地点的界限。
答案 D
10.下列有关孔子的论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晚年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自称《史记》为第二部《春秋》。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 “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诵。
解析 汉代才奉为儒家经典。
答案 D
11.翻译下列句子。
(1)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来即使一百代也可以借此预知,只不过在“文”和“质”之间斟酌。
(2)不在想通而未通时启发他,举一角为例,如果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3)(孔子)写《春秋》,该记叙处则记叙,该删减处则删减,子夏等人也无法增删一词。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因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友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注】 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解析 C项,过:超过。
答案 C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批评,指责。A项前者是介词,表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项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项前者表转折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
答案 D
1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4分)
A.见君(而)不见其从政者,可乎
B.(若)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
C.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之)为师
D.夫子讥之,(这)是吾师也
解析 D项应为夫子。
答案 D
1.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对对方的评价的一组句子是
( )(4分)
①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②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 ③婴则齐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 ⑥因宰我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②是孔子直言对晏子的不满,③是晏子为自己“事三君而顺”的辩解,⑤是孔子自责时说的话。
答案 B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我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知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解析 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是“怀疑”,不是“非难”。
答案 C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