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10管仲列传(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10管仲列传(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1 20:10:03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管仲列传 教学目标1.推断文中文言词义,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现象。
2.了解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真挚而伟大的友情,以及管仲任政的基本理念。写作背景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晏子、鲍叔那样的知音!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整体感知 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司马迁的论赞。
1~2段3~4段第5段第一段疑难指点1.【管仲】名夷吾,字仲。
2.【鲍叔牙】名叔,字叔牙。
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天下。第一段重点词句1.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
2.鲍叔进管仲。
3.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不久 侍奉推荐公子纠被杀死,管仲被囚禁了。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称霸。第二段重点词句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穷困”何解?谁“更穷困”?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困厄鲍叔以为我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他而死,
我(却选择)被囚禁受辱。问题探导1.齐读第二段,思考该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该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第三段疑难指点1.【通货积财】发展贸易,积累财富。
2.【与俗同好恶】使执政者与平民百姓同心同德。
3.【论卑】政令平易。
第三段重点词句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富国强兵
2.四维不张
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辅佐(做宰相) 依据小小的 使动词提倡 宣扬就趁机 第三段所表现的任政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 与俗同好恶。
第四段疑难指点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2.【修召公之政】恢复召公的政治。召公,是燕国的始祖,他治国深得民心。第四段重点词句1. 贵轻重,慎权衡
2.管仲因而信之
3.知与之者为取
意动词形容词做动词趁机使 ------守信用给予(与) 第四段所表现的任政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
提示: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答:因势利导。第五段疑难指点1.【周道】周朝的统治。
2.【至王】建立新的王朝。第五段重点词句1.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2.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3.匡救其恶
4.岂管仲之谓乎?管仲是世人公认的贤臣,但孔子看不起他。桓公既然是贤明的,管仲却不勉励他建立新的王朝,而只是称霸吗?纠正并制止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从司马迁的论赞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管仲是什么样的态度?

对其治国才能高度肯定,同时又对其未能“平天下” 感到遗憾。
问题探究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2.读了这篇传记后,我们在对待朋友方面有哪些感想?问题1答案:客观上
(1)鲍叔的无私举荐,
(2)齐国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
主观上
管仲有才干。感谢光临!
请多提宝贵意见! 再见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管仲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3.学习传记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技巧,提高阅读《史记》的水平和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学习流程】
一、文本引读
走近管仲: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一匡天下。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的丰功伟业为世人所讴歌,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更是后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管仲,去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二、整体感知:本文五个小节,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 节):
第二部分( — 节):
第三部分( 节):
三、重点研讨
(一)阅读全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知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仿照例句,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例: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
①管仲既任政相齐:
②管仲因而信之:
③然孔子小之: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⑤贵轻重:
2.特殊句式:(在后面的括号中指出其具体类型)
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 ④分财利多自与。 ( )
⑤岂管仲之谓乎? ( ) 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
⑦管仲囚焉( ) ⑧不以为言( ) ⑨齐桓公以霸( )
2.翻译下列句子(译文力求做到“信(准确)、达(通畅)、雅(文风)”)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为不遭时也。(见……于……,以)
译文: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也)
译文:
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
译文:
④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顺,匡,也)
译文:
(二)阅读第二节,小组合作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的深交进行了回顾,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每个方面限定两个字)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可看出管仲对鲍叔牙怎样的情感?




(3)这一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三)阅读全文,小组合作,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四、应用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忄矍 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语不及之,即危行 危行:危险的行动。
B.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延:邀请。
C.其后夫自抑损 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多有之,是以不论 论:选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晏子出,遭之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乃为人仆御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何子求绝之速也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晏子尚贤的一组是
①弗谢,入闺 ②解左骖赎之,载归
③晏子忄矍 然,摄衣冠谢曰 ④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⑤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⑥晏子荐以为大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说危言,行危行,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B.晏子赎出越石父,与他同车回来,因没与越石父告别就进了内室,越石父生气地提出要与他绝交,晏子感到吃惊,为平息事态,他把越石父当做贵客对待。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表示,倘若晏子在世,他非常乐意当晏子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推祟,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译文:
(2)既而归,其妻请去。
译文:
(3)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译文:
《管仲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引:? 1??学生演示:“(????????)之交”? 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朗读?默读)? 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讲解法)?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 ?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以……为羞?? ????耻??意动?以……为耻? ?6.贵轻重?:????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思考、拓展(讨论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成语)? 2、?《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的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件28张PPT。哲思短章
有所敬畏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便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左传·宣公二年》
赏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这句话在劝诫犯了错误的人的时候常被引用,体现了与人为善的宽容精神。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
赏读: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整句话的大意是:尊敬自家的长辈,由此也应该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女,由此也应该爱护别人家的儿女。 修身名句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识卡片
1.人物名片
管仲所处的时代列国并峙,征战不休。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担任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之为“仲父”。管仲对内注重发展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2.写作背景
春秋初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弟兄们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奔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奔往莒国。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杀。大夫高傒派人迎接小白继位,鲁国听到了襄公死讯,发兵送公子纠回齐,并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回来的小白。管仲截住了小白,并射了一箭,射在小白带钩上。小白装死,管仲信以为真,赶紧使人报鲁。鲁国送公子纠的兵马闻讯后,情绪松懈,行动迟缓,走了六天才赶到齐国都城临淄。这时,小白已当上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便发兵伐鲁。后来鲁国应齐国的要求,杀了公子纠,逼迫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齐桓公打算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极力推荐管仲。尽管齐桓公难忘一箭之仇,但他为了图霸,用人心切,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任命管仲为相。管仲相齐桓公,有四十年,史称“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卒成齐国的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表被动 拜见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通“现”,出现 知道 识别 通“智”,智慧 知识 交情 制度,法度礼法 推测,估计 次,回 制作 过 尺寸,尺码 给予 和 相与,相交,亲近 语气词,表疑问 困厄,处境艰难 没有才能 交换货物 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名词用作动词,辅佐,做……的相 名词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作名词,不好的事(现象) 意动用法,认为……小 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为动用法,为……死 4.文言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____________
(2)管仲囚焉____________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____________
(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____________
(5)岂管仲之谓乎____________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5.文白对照
《管仲列传》通过叙写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任政相齐,辅佐桓公称霸的故事,既表现了管仲的治国之才,也表现了鲍叔牙的知贤、荐贤和让贤的美德。主旨归纳提示 写鲍叔牙是为了衬托管仲的贤能。管仲回顾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的情形,管仲有如此多的缺点而鲍叔牙始终不以为意,可见管仲之“贤”已经远远掩盖了他身上所有不足。足见其人格魅力。提示 写此传,司马迁想到自己的不幸,痛彻心扉,撕心裂肺。清代李晓芳在其《读史管记》中有“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赞美)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
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从中,我们可体会出司马迁渴觅知音之意。提示 有“富国强兵”“顺民心”“上下相亲”的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改革。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顺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顺民欲、足民欲。欲望之于民,是根本的,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是顺从民的本性与意愿;只有顺从了民的本性与意愿,人民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所以,民乃国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为本,即是以欲为本。顺民欲、足民欲,则民富,民富则国富兵强。要顺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必须实施“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文本审美
【角度一】 管鲍之交
管仲与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早年曾共同经商。分钱时,管仲常多分一些。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母,需要钱花,不认为他贪。他曾给鲍叔牙出过主意,后多次失败。鲍叔牙认为不是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成熟。管仲做过多次小官,都被辞退。鲍叔牙认为,这是国君不贤明,不是他不能干。管仲打仗,总是中途逃回。鲍叔牙认为,这不是胆小,而是不愿在那些无谓的权力斗争中白白送死,而且家有老母,也要有人奉养。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角度二】 鲍叔牙的“双赢”
鲍叔牙成人之美,既推荐了管仲,也为自己赢得千秋身后名。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示例】 作家巴金说:“友谊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恼。”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正如没有了恩格斯,也许马克思就不会如此地成功。正如没有了鲍叔牙的赤心用尽为知己,也许管仲就不会有如此的成就。【角度二】
【示例】 君子有成人之美,成人者天成之。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原是公子小白的仇人,然而幸运地为老友鲍叔牙所举,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管仲自然功高,然而鲍叔牙敬才的“双赢”更为后人称道,叔牙帮管仲赢,也为自己赢得了后人的钦敬,可谓“成人者天成之,与人者天与之”。双赢,实在是一种智慧。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故论卑而易行        卑:卑微
B.吾尝三战三走 走:逃跑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匡:纠正
解析 A项,卑:平易。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
B.鲍叔知其贤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诸侯由是归齐 视死忽如归
D.上服度则六亲固 物换星移几度秋
解析 均为表被动。B分别为知道/知识;C分别为归顺/回家;D分别为制度/量词,次,回。
答案 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不以为言 鲍叔不以我为贪
B.然孔子小之 夫晋,何厌之有
C.鲍叔知其贤 国无主,其能久乎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虎谋皮
解析 D项,均为介词,和。A介词,把/动词,认为;B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 (  )(3分)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B.岂以为周道衰微
C.仓廪实而知礼节
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解析 “穷困”在句中指处境困窘。
答案 A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管仲因而信之
B.贵轻重,慎权衡
C.然孔子小之
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解析 A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A
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岂管仲之谓乎 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⑦甚矣,汝之不惠 ⑧求人可使报秦也 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⑩刘备,天下枭雄
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
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
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
解析 ①③⑤宾语前置句/②④被动句/⑥⑩判断句/⑦主谓倒装句/⑧⑨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7.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  )(3分)
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政绩才干;③管仲政治策略的影响;⑥引古人话对管仲的评价;②④⑤管仲的民本思想。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欺负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一匡天下 匡:匡正
D.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解析 欺:占便宜。
答案 A
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3分)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④是能知人的结果,⑤是通过管仲的话写出鲍叔知人。
答案 A
1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原因是鲍叔知道管仲家穷。
B.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这都是鲍叔知贤、荐贤、让贤的结果,说鲍叔是最大的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C.在常人看来,管仲无德、无才又贪心,但鲍叔独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D.本文虽选自《管仲列传》,但并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写管仲的个人功绩上,而是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解析 以鲍叔牙衬托出管仲的贤能,管仲之“贤”已经掩盖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
答案 D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施政。
(2)我曾经多次做官却总是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
(3)了解我不在意小节但以功名不显赫于天下为耻辱。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馁:饥饿
B.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把柄
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
D.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解析 B项,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夫为其君动也 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B.则其管仲夷吾乎 欲用其政也
C.若必治国家者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D.则是君之赐也 则予我矣
解析 副词,就。A项,介词,替/动词,成为。B项,表揣测的语气/代词,他。C项,连词,如果/比得上。
答案 D
14.关于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
B.鲍叔牙有知人能让、举荐贤能的高风亮节。
C.鲍叔牙一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打动了齐桓公。
D.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有着博大的胸怀。
解析 “再”不正确。
答案 C
1.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才这么做的;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对您忠心效力的。
(2)我们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请使他活着。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交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请使他活着。”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