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15刺客列传(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15刺客列传(教案+课件+课时同步训练等,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1 20:17:03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刺客列传》《<史记>选读》—— 李景星曰:“《刺客传》共载五人:一曹沫,二专诸,三豫让,四聂政,五荆轲。此五人者,在天地间别具一种激烈性情.故太史公汇归一处.别成一种激烈文字。行文用阶级法,一步高一步,剌君、刺相,至于刺不可一世之王者,刺客之能事尽矣。是以篇中叙次,于最后荆轲一传独加详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史记>选读》—— 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刺客传》是《史记》中第一种激烈文字,故至今浅读之而须眉四照,深读之则刻骨十分。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所以独雄千古。
-----吴见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内容梳理第一部分:(1-5节)介绍荆轲身世及品性。
第二部分:(6-17节)叙述荆轲刺秦王的始末。
第三部分:(18节)司马迁的评价。阅读1-5节问:这几节文字交代了与荆轲有关的哪些内容?采用什么写法?对下文起什么作用?主要交代了三个内容:1、好书剑,曾以术说卫元君。2、曾游榆次,与盖聂论剑。3、曾游邯郸,与鲁勾践博。并引出与后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高渐离、田光。
采用了细节描写。
这些不仅对认识荆轲全人是必要的,而且对荆轲传的主体部分起着铺垫作用。思考 本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史记》中还有类似叙述,如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请分析司马迁为何屡次叙述此类情节。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品读6-17节概述6、7两段内容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太子丹问计于鞠武
樊於期畏罪逃燕
鞠武献策荐光荆轲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
太子丹
“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急噪、软弱、善良分别表现出太子丹和荆轲怎样的性格特征?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怨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准备副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告之以谋侠肝义胆
果敢勇决
擅长辞令
老于心计
“偏袒扼腕而进言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遂自刎”——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私见樊於期怒叱太子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先遣秦武阳” ——惊恐,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荆轲:“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公元227年,深秋,清晨,易水河畔……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一曲壮歌抒发荆轲义无返顾的慷慨情怀;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⑤音乐渲染:?乐调由哀婉悲伤变徵之声转为慷慨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向壮推进。易水送别生离死别的悲凉心境
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一曲易水歌,以音乐的凄婉与慷慨和诗歌的苍凉悲壮渲染壮别气氛,语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韵。 廷 刺 秦 王“廷刺秦王”这一部分可分:计见秦王
顾笑舞阳
秦廷搏击
倚柱笑骂
遇难去世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顾——笑——前
秦王:惊——起——拔——走
群臣:愕
荆轲:取——把——持——揕——逐 负——拔——击——复击
擿——倚——笑——踞——骂各个人物在“廷刺”场景中有何表现“廷刺秦王”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廷刺秦王” 以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生死搏斗的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从而使文字表现艺术和内容表达要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三”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反衬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惶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不怡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牛运震曰:“荆轲逐秦王一段,本可整齐叙之,偏用极历乱之笔;亦本可简约叙之,偏用极详细之笔。盖不历乱则情景之仓皇扰乱不见,不详细则事迹之节次曲折不出,节次曲折出则情景之仓遽见矣。极详细处正其极历乱处,极历乱处正其极整齐处也。此中摹画叙次有绝大神通.太史公出力写来,后人当悉意求之。”(《史记评注·刺客列传》)历史对荆轲刺秦的评议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左思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 江湖侠骨——龚自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北宋?苏洵 轲不足道也——南宋?鲍彪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你怎么看待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参考:虽然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凭荆轲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 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司马迁的评价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荆轲形象总结性格:沉勇刚毅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从容不迫,机智过人。 ???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侧面烘托:田光之节侠,樊於期之刚烈,高渐离之坚毅,是对荆轲沉勇刚毅性格的不同角度烘托;
反衬对比:鞠武的谋而懦、秦舞阳的暴而怯、太子丹的急而弱则是对荆轲性格的反衬。刺客列传 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4、掌握通假字:淬、决、卒;
5、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3、掌握通假字:淬、决、卒;
4、掌握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战国策》,导入新课
1.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人物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明确”,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4.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⑤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全文的大意: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明确: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明确: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明确: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之’算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加点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 ) b.不及召下兵(?? ) c.秦兵暮渡易水(?? )
②a.图穷而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b.恐惧不敢自陈(?? )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⑤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整理全文:
1、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③诸郎中执兵
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③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2、认清同假字。
吾囊者目摄之
嘿而逃去
北购于单于
扼腕而进
振怖大王之威
为人庸保
3、词类活用
故尝质于赵
秦日出兵山东
太子受而舍
课件68张PPT。哲思短章
坚守自我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个人不论是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和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赏读: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人物名片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人称为“荆卿”(或荆权)。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荆轲的人则更多,首位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云:“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2.写作背景
公元前228年,秦王派王翦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弱小,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对他不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更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以图孤注一掷,延缓燕国的危机。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可惜“刺秦”失败,惹怒了秦王,秦国大举进攻燕国,公元前222年灭燕。摄慑威慑嘿默默默地匈胸胸部忼慷慷慨见现出现掷投掷庸佣被雇佣的人购媾讲和腕 捥手腕 拜访制定造化,天地,大自然得到,获得心得能够应该,必须同“德”,感恩具备回头看看考虑表轻微转折,只是反而,难道提心吊胆困窘,走投无路主人,东家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名词作动词,下雨 
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状语,像蚕吞食桑叶一样 
意动用法,以……为迟 
意动用法,以……为怪 
意动用法,以……为患 
使动用法,使……听到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荆轲知太子不忍
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右手揕其匈
解析 A“振”同“震”;C“卒”同“猝”;D“匈”同“胸”。
答案 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沉深:深沉稳重
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质:动词,做人质
C.乃造焉 造:制造
D.却行为导 却:倒退着
解析 C.造:拜访。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
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
D.吾欲之南海
解析 C项为助词,无实义。ABD为动词,到。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D.田光坐定,左右无人
解析 A指“困窘,走投无路”;B指“放在心上”;C指“消除……的借口”。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3分)
A.稍蚕食诸侯    B.使使以闻大王
C.倚柱而笑 D.太子迟之
解析 A“蚕”名词作状语;B“闻”使动用法;D“迟”意动用法。
答案 C
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B.荆轲者,卫人也。
C.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D.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解析 D项为一般陈述句,ABC项为判断句。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1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87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 函: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解析 函:用匣子装。
答案 C
8.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3分)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解析 ①表现离别时的苍凉,凄婉;②是侧面描写;④秦王的行动。
答案 D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解析 蒙嘉受贿为别人说好话。
答案 B
10.“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下面是其成功原因的分析,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北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索然无味。
B.其成功在于荆轲的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萧风寒水,给了这壮烈行为以活动空间的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其成功处在借景抒情,冷风寒水和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为表里,催人泪下。
D.其成功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的描写,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感同身受的共鸣。
解析 D项分析得最全面。
答案 D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2)“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复还!”接着又唱出悲壮激昂的羽声调,送行的人都怒目圆睁,连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题。(21分)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解析 “枉”应解释为“屈尊”。
答案 B
1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  )(3分)
①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④指刺客躲避仇人隐身;⑤说的是严仲子;⑥指聂政的聪明、机智。
答案 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解析 “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
答案 D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7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
(2)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