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17赵世家(教案+课件+备课材料+课时同步训练等,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精品】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备课参考:17赵世家(教案+课件+备课材料+课时同步训练等,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1 20:18:0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赵世家自读课文前五段:1、理清文中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2、简要概括赵盾其人其事。(1-3)
3、赵氏是如何被灭族的?(4)
4、赵氏孤儿是如何被救的?(5)前3段重点词句:1、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 (担任,主持)2、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通”拒“,阻拦)3、赵盾骤谏,灵公弗听 (多次)4、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 (遮挡,保护)5、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 (臣杀君或子杀父母)6、赵盾卒 ,子朔嗣 (承袭爵位)前3段重点词句:7、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 8、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君子讥讽赵盾“身为正卿,逃亡没有出国境,返回来也不诛讨逆贼”,所以史官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国君”。 第4段重点词句:1、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 (同”腰“)2、已而笑,拊手且歌 (拍)3、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过错)4、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 (杀害)5、韩厥告赵朔趣亡 (同”促“,急速,赶快)6、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遗憾)第4段重点词句:7、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 8、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 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 小结屠岸贾灭族赵氏独断专行,目无国君,奸邪残暴第5段重点词句:1、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为什么)2、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分娩)3、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搜查)6、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假意)5、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确实)4、公孙杵臼曰:“立与死孰难?” (哪一个更--)第5段重点词句:6、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 7、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 小结程婴杵臼设计救孤忍辱负重,慷慨牺牲自读课文6、7段:1、大业之后不遂者为崇 (顺利;作怪)2、世有立功,未尝绝祀 (断绝祭祀)3、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依靠)4、矫以君命,并命群臣 (假托)5、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祭祀)6、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 (侍奉)自读课文6、7段:7、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 8、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求立赵氏的后代了。 自读课文6、7段:9、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 10、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小结韩厥言明真相,景公迎立赵孤程婴功成自杀自读课文8、9段:1、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 (巡视;到)2、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 (趁着;做君长;连接)3、简、襄主之烈,计胡、翟之利 (功业)4、今吾欲继襄主之迹,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 (业迹;尽世,全世上)5、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序往古之勋 (接续)自读课文8、9段:7、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分也。 做臣子的,受宠时应有明孝悌、知长幼、顺从明理的德操,通达时应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的功业,这两方面是臣子的本份。 8、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自读课文第10段:1、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 (至,达到目的)2、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 (违背)3、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不才;多多进言)5、逆人之心,而怫学者 (违背)4、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 (中原地区;聪敏)自读课文第10段:6、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治理国家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7、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 最后一段重点词句:1、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 (用来--的)2、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同“剪”;同“纹”)3、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 (排斥)4、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拘捕)5、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 (依仗)6、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认为--耻辱)最后一段重点词句:7、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 小结赵王晓之以理
公子心悦诚服赵武灵王:改革家毫不妥协,力排众议
远见卓识,非凡勇气《赵世家》备课材料
1、文本剖析:
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当然,作者也记述了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功效。我们从历史上已经看到,胡服骑射之功绝不仅仅局限在赵国,这一移风易俗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虽然还来不及完全看到这些影响,但他却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武灵王的革新措施及不寻常,因而给以充分的肯定。这也正是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 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但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元代作家纪君祥据此创作的《赵氏孤儿》杂剧,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试想,如果没有司马迁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述,纪君祥怎么可能创作出这部杰出的杂剧来呢!
2、历史材料:
??? 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史家又称他为“赵主父”。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二、三等小国中山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18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以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他敢于改革传统的舆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饰习俗,足见他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也很大。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循法无过,修礼无邪”的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意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由于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代表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正采取说服教育,自上而下逐步推广的措施,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 胡服骑射初期,赵武灵王攻占了原阳(分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加上这里的人民素有骑射的习尚,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盖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这种在原阳取得经验后,推行全国的办法,保证了改革的最后胜利。
??? 至于赵武灵工的胡服骑射是在赵全国普遍推行,还是仅局限于北方边地的将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是在举国上下军民中普遍实行的。”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更接近历史本身。
??? 赵武灵正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通过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近胡地区人民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地游牧族的胡骑等途径,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赵于东北攻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并影响到武灵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后,在北方东起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家口外),向西沿阴山直到高阙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黄河东流处)修筑长城,置军戍守,并实行进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边地免除了胡骑的侵扰,保护了边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边疆奠定了基础。赵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解放内地依附于吏大夫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发了广大边地。
??? 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赵武灵王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当时楚、齐两国已有人效法外,汉代即已成为官定武服;北朝以降,文武官员皆着胡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胡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 赵武灵王倡导的习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曲礼上》疏云:“古人不骑马,故经但记正典无言骑者。今言骑着,当是周末时礼。”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赵武灵王在以绝对优势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便不再满足于完成最初提出的目标,而是把主攻目标移到中原,以图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具有统一实力的只有秦、赵两家,秦是他的真正对手。于是他于二十七年(前 299年),勇敢地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让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而自号为“主父”。他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他亲手缔造的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袭秦。为了稳中求胜,赵武灵王冒着很大的危险,化装成使者入秦,窥审秦王态势,侦察关中地形,认真研究袭秦战略。
正当赵主父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政变。由于他在立赵何为王之后,仍在长子赵章与次于赵何谁为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惠文王四年(前 296年),他又欲分赵为二,封赵何于赵,为赵王,封赵章于代,为代王。正当他犹豫未决之时,政变发生了。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惠文王四年,公子章“作乱”,先杀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败公子章。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他们害怕主父秋后算帐,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赵主父就是这样在内讧中死去。
??? 赵主父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功过,赵国礼臣上谥号“武灵王”。蔡邕《独断》释云:古代“尅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含义可谓当时人对主父的评价。
???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他侧重于军事上的改革,却淡化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在处理王位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酿成了内讧,削弱了国力。尽管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代英才。晚清梁启超认为,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少数族世为中国患,华夏族与戎狄战争中胜者不及十分之一,其稍为历史之光者,仅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四人。他甚至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这虽然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但可以说明,赵武灵王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赵世家》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赵世家》生动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
1、如何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阻拦
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同“腰”。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急速,赶快。通“促”。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5、夫人置儿绔中。????????????????????? 绔:同“裤”。裤子。,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文葆:绣花的襁褓。文:同“纹”;葆,通“褓”。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见:同“现”。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骜:通“傲”。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倍,通“悖”,背离,违背。离:通“罹”,遭受。
10、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翦:同“剪”。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文,同“纹”。秫:同“鈢”,长针。
2、词类活用:
1、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活:使动用法,使之活。
2、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哀:为动用法,为---而哀。
3、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3、一词多义: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副词,就是。
即女也,吾徐死耳。?? 如果,假如。
即?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连词与则相同。那就。
??????来即我谋。 ? 靠近,走近。
?????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副词,立刻,马上。
?
立孤与死孰难?? 与------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
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 谁,哪个。
?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本来。
固???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坚持,坚决。
?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微??? 尘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地位低下,卑贱。
微言大义?? 深奥、微妙。
???????
???国胡以相恤。? 什么。
胡??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为什么,怎么。
??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
????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请???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 诸将请所之????? 请教,请示。
???乃置酒请之??? 宴请。
4、文言句式:
1、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战“于“河上,省略句。于河上战,介词结构后置。
2、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判断句句式。
难句翻译:
??? 1、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明确: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2、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明确: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考虑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么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从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并取得成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还不明白,聪明人在事情尚无迹象的时候就能看清,那么您还犹疑什么呢!
3、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
明确:家事要听从双亲,国事要听从国君,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道理。
4、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③,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明确: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
5、公子成再拜稽首曰:“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
明确: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来已听说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没有才能,卧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大王命令我,我斗胆回答,是为了尽我的愚忠。
6、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明确: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明人也不能一致;远方和近处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它相同。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制止世俗之见。
7、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地。”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明确: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头。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这时武灵王才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难点探究:
???? 1.《赵世家》被清人李景星称誉为“通篇为长江大河……用笔节节变化,有移步换景之妙”。试以文中“赵氏孤儿”及赵武灵王的有关记述为例,说说本篇体现的“文气疏荡”“极奇肆文字”的艺术特点。
????? 明确:在记述武灵王时,司马迁详尽的记述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的过程,让人物在反复激烈的论辩中,凸现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
????? 而讲述赵氏孤儿的故事,则以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来体现。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无不跃然纸上。
?????
??? 2.“赵氏孤儿”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时间跨越数十年,本文是怎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详略不同的记述,以刻画人物形象的?
???? 明确: 没有正面写宫闱中的激烈冲突,通过前后两次占卜来暗示凶吉,交待矛盾冲突的激烈。在记叙上,详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如韩厥与屠岸贾的交锋,公孙杵臼和程婴为救孤的商讨。而对人物的具体行动则略写。
课件59张PPT。哲思短章
精神安于简朴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涅卜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那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赵氏孤儿: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杀掉了赵朔和全家老小,唯一漏网的是赵朔身怀六甲的妻子。孩子出生后,赵朔的好友程婴采取了调包之计,谎称知道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用别人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孩子和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一起死在乱刀之下。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隐居十五年,将赵氏孤儿赵武抚养成人。后在重臣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大白于天下,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2.写作背景
在《史记》三十世家中,《赵世家》是颇具特色的一篇。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本节选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氏孤儿的故事,其二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最早记叙这个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而“胡服骑射”则是司马迁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赵武灵王的革新措施极不寻常,因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3.文化常识
古代的“占卜”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事的兴衰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来,并可以被捕捉到,因此,占卜就应运而生了。古人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穴不使穿孔,然后烧灼出裂纹以判断吉凶福祸,这种裂纹称为“兆”,“占”是“观察”的意思。占卜分“卜”和“筮”两种,“卜”用龟甲,“筮”用蓍草,“龟策”就是分别指用来占卜的龟甲和蓍草。不过,卜、筮并不能完全代替人为的判断分析,只是一种辅助决策的手段。占卜文化是中国神秘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殷商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设有专门的卜民,几乎凡事必卜,甲骨文实际上都是卜辞。適嫡正妻所生之子反返返回趣促急速,赶快文纹花纹葆褓襁褓见现显现弟悌敬爱、顺从兄长号嚎大声哭怫悖背离,违背秫钅术长针涉及,关联到达表达,传达得到到,去适应,顺应舒适巡视掠夺,攻取谋略,策略这不是中原地区名词用作动词 穿 
名词用作动词 穿
名词用作动词 祭祀 
形容词作名词 羞耻 
名词作状语 向北 
使动用法 使……断绝 
使动用法 使……活下去 使动用法 使……劳苦 
使动用法 使……得好处,使……强大 
为动用法 为……哀伤 
意动用法 以……为耻辱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屠岸贾是奸邪残暴的代表,是邪恶的化身。他无缘无故“欲诛赵氏”,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赵氏全家,为斩草除根,冒天下之大不韪,搜查王宫。一个独断专行、目无国君的邪恶权臣的形象跃然纸上,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屠岸贾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最后,“胡服骑射”最大的反对者竟是自己的叔叔、德高望重的公子成,两人的冲突便成了改革派和保守势力之间最尖锐、最激烈也最直接的正面交锋,经过反复的激烈论辩,终于使公子成心悦诚服。
“胡服骑射”改革的不单是服饰和作战方式,更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因而改革阻力重重,举步维艰,而改革越艰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勇气。 【角度二】
为了完成保护赵氏孤儿赵武的重托,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前者活着继续保护赵武直至成人,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程婴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之艰难困苦:伤主之痛,失友之孤,世俗之冷嘲热讽等等。但真相明白之时,有谁不为程婴大声喝彩呢!程婴就是用自己隐忍的活着,给自己的人生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韩厥告赵朔趣亡     B.故见龟策
C.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D.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解析 A“趣”同“促”;B“见”同“现”;C“適”同“嫡”。
答案 D
2.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赵氏先君遇子厚 遇:相遇
B.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 谬:假装
C.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卒:最后,终于
D.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巡视
解析 A项,遇:对待。
答案 A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并列关系连词,和/修饰关系连词。B放在词尾,可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C助词,可不译/代词,他。D均是助词,可不译。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B.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C.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
D.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解析 A指“到”;B指“不穿胡服”;C指“处理政事”。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及赵武冠 B.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C.范增数目项王 D.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解析 B为意动用法,AC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B.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C.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D.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解析 B为被动句,ACD均为判断句。
答案 B
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太史公对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持肯定态度。
B.武灵王亲自去公子成家中请求胡服骑射的原因是,公子成病了,不能上朝听政。
C.公子成在武灵王的劝说下终于答应穿胡服上朝。
D.武灵王敢于屈尊免贵去亲自说服公子成,是因为他觉得只有在得到公卿贵族们的认可之后,才可顺利推行法令。
解析 公子成称病是假的,抵制胡服骑射是真的。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2题。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 “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若幸而男   幸:有幸
B.与我谋匿赵氏孤儿   谋:阴谋
C.而朔妇免身   免:同“娩”
D.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良:确实
解析 B项,谋:商量。
答案 B
9.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即不灭,若无声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立孤与死孰难 谁能与我千金
C.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程婴乃辞诸大夫
D.请活之 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解析 A均为代词,你。B分别为介词,和/给予;C分别为却,表转折/于是,表顺承;D分别为代词,他/助词,的。
答案 A
10.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公孙杵臼把立孤之事交给程婴,自己没有参与,选择了较为容易办的事。
B.程婴出卖了公孙杵臼,实际上是为了掩饰真相,真正保护赵氏孤儿。
C.程婴含辛茹苦将赵氏孤儿养大,等到他报仇之后,自杀以报答赵盾及公孙杵臼。
D.“赵氏孤儿”的故事赞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解析 公孙杵臼是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护程婴及赵氏孤儿。
答案 A
11.结合全文,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屠岸贾杀死赵朔全家,而程婴隐忍不死,主要是因为赵朔的妻子有可能生下男孩,程婴要抚养他成人。
B.屠岸贾到赵朔家搜查时,赵朔妻子对儿子祷告,儿子“竟无声”这件事,未必真实,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读来仍令人可信。
C.“搜孤救孤”的故事,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鞭挞了屠岸贾的奸邪残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D.在“搜孤救孤”这一故事中作者还写到了助纣为虐的诸将, 他们与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析 不是到赵朔家搜索,而是到景公宫中。
答案 B
12.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1)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2)但是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最终和他一起藏在深山中。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净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免去官职
B.相舍后园近吏舍 近:靠近
C.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安:怎么,哪里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通“罹”,遭受
解析 除:任命(官职),授予(官职)。
答案 A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3分)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②是表现曹参的为官之道,④是描述其他官吏饮酒歌唱的情态。
答案 B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两人就有了隔阂。但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是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解析 文中无“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答案 D
1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
(2)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枝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坐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