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词2首

文档属性

名称 扬州慢词2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8 21: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扬州慢词二首鹊桥仙词知识简介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按字数划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流派划分可分为豪放与婉约。 鹊桥仙秦观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鹊桥仙》之由来
秦观的词风格淡雅而情韵兼美,语虽平易却经得起咀嚼,自有它的幽趣在。 《鹊桥仙》这首词的内容本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原是个老题材,所谓“咏七夕”是也,但作者不落前人窠臼,一洗嗟叹悲泣之态,而着力歌颂这对情侣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读来使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词中先出人物形象:织女用纤细的云彩织出美丽的云锦,从中不难看出,她今晚是穿着自织的锦衣去会见她丈夫的。再写处在银河两边的牵牛织女两星闪烁不停,似乎流露出终年不得相见的无限怅恨,只有七夕才得相聚倾诉衷肠。暮色漫天,星光微明,长途跋涉,终得一见,匆匆复匆匆,怎不令人愁绪万千。内容鉴赏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逢。一句说相逢的时令正是秋天,一句说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夫妻的相逢。“金风玉露”一语,它不单是指秋天的风露,也有点象征意义是象征这对情侣此刻的美好时光呢,还是象征他俩爱情的高贵和纯洁呢?读者尽可放开去想。至于“胜却人间无数”的深刻内蕴,则无妨作为一个悬念暂且留下,看过下片后,自然会知道的。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写的是这对情侣相会时的心情。“柔情”句着重写情态,托情于物,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的水,含微波荡漾、长流不断之意。“佳期”句着重写心态,极言相会之不易,既见而惊,惊而后喜,喜而翻疑是梦。但这又毕竟不是梦,因为“归路”就在身后,只是这对情侣不忍也不愿回头一望而已,这又表现了他俩难舍难分的感情一次短暂的相念却又是此后长久分离的开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但这还不是“胜却人间无数”的所在。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词的结句,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不必朝朝暮暮形影相随。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的吗?这就是短暂和永恒的辩证法。至此,词的主旨就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内容、结构和主旨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
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主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 ,便是永恒。扬州慢姜夔作者简介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解读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论。 1、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内容解读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青青荠麦
景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 ―― 清角吹寒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凄清冷落 ④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4、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 名句欣赏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 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全词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