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姓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
③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视为准则
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显:显露
⑤故长于风 风:讽喻
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①王:名词活用为动词,封王。④显:彰显。
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事武安君白起 ②而子迁适使反
③弗敢阙 ④其指数千
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⑥泽流罔极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答案 B
解析 ①⑤不含通假字,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其念哉 ②察其所以 ③王卬于殷 ④建于明堂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上“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答案 C
解析 “其”,①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
①不得与从事 ②终于立身 ③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④别嫌疑,明是非 ⑤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⑥余所谓述故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①从事: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②终于:古义,最终落在;今义,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③文武:古义,文王、武王;今义,文才和武艺。⑥故事:古义,时事;今义,虚构的事情。
5.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句是( )
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B.小子何敢让焉
C.欲以何明
D.安在其不辱也
答案 B
解析 “何”应解释为“怎么”,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 拨:废弃
B.礼乐损益 益:利益
C.天人之际,承敝通变 敝:衰败
D.俟后世圣人君子 俟:期待
答案 B
解析 益:增加。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项间或/中间;B项凭借/用来;C项它/助词,不译。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译文:天下已发现的遗文古事没有不汇集到太史公处的。(要点:“靡”,无;省略“于”)
(2)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译文:推原它的本始,考察它的终结,既看到它的兴盛,也留意它的衰亡。(要点:“原始”,分开译;语意通顺)
9.本段阐述《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案 (1)应该承认,汉武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百业兴旺,国力强盛,人们的精神面貌总的说来是振奋的,这为创作《史记》提供了文化背景。(2)“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这是创作《史记》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拓展阅读
(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答案 B
解析 诬:欺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两个“也”都是助词,无实义。A项第一个“且”表并列,“并且”的意思;第二个“且”是“将要”。C项第一个“则”是“就”的意思,第二个“则”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他”;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答案 C
解析 文中说“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则无路焉”。所以该项所说并不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需要联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疏通文意。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答案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译文: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奚重而不更也?
译文: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
参考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方上一个又接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次被举荐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资质品行确实能够胜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被举荐的人已经是这样了,那么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广博的人请教。向他询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也最终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人才吗?
假使天子与大臣担忧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些弊端。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大概古人有学校教育,有老师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来评定,奖赏和处罚从乡里开始,最终普及到天下,作为教育普及到这种程度。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就都能够施行他们的教化;只要是可塑之才,就都能够成为优良的人才,所以古代的贤人就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都有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有合适的人任命)吗?他的为政之道难道不是简约明确的吗?他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人愚钝,就愚昧!可以通过教化使之变得贤能,可是最终又有谁能教化他们呢?所以今天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找不到合适的人)吗?因此搜求人才没有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严密,却不能用来把天下治理得好,原因都是出自这些罢了。唉!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姑苏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县令,南城政治安定。我向那里的县令了解,县令说:“是因为丁琰辅佐我。”我又向县里的人了解,县里的人没有不乐于谈论他的。现在他在淮阴任县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举荐任用他。从县令这个角度看,得到了适合的人才。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
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唯独丁君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本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是70列传的最后一篇。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了解司马迁、学习《史记》的一把重要钥匙。学习此文,要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疏通文字,梳理大意,重点掌握通假字、“适”“略”“论”“卒”“罔”等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翻译重点句子。
二是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抱负,理解他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将它与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节选)》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一、人物名片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二、背景资料
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广泛汲取以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并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顶峰。
三、文体知识
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便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做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风同讽;讽喻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同旨;要旨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豪同毫;毫毛,极小的数量单位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已同矣;助词,表陈述语气
(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堕同隳;毁
(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①罔同网;搜罗 ②失同佚;散失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同弼;辅助
(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俶同倜;与“傥”构成联绵词,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我,谦称 今义:多指男孩子
(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纲常,法度,这里活用为动词,有“规范”之意
今义:策划并管理
(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
①古义:时事 今义:虚构的事情
②古义:整理,归纳 今义:有条理
(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古义:遗业 今义:等级低或质量差的
(6)则文学①彬彬稍进,《诗》《书》往往②间出矣
①古义:精通经书的儒士
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②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适
(2)卒
(3)罔
(4)略
(5)论
4.注意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指出它们同属哪类语义。
(1)A.命南正重以司天
B.使复典之
C.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这三个实词都是主管、掌管之意。
(2)A.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
B.正《易传》,继《春秋》
这两个实词都是继承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的目的是让同学们用“同义词类聚法”掌握文言实词。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并说明它属于哪一种词类活用。
(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坑杀,名词活用为动词
(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封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3)明是非,定犹豫:明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评定是非,名词活用为动词
(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像臣子,像父亲,名词活用为动词
(6)则学者至今则之:把……当作准则,名词的意动用法
6.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7.名句默写。
(1)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2)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3)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一、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自叙家世谱系,暗含家族先祖给自己的影响。
第二部分(4~6段),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的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7~10段),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效法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
第四部分(第11段),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二、问题探究
1.《太史公自序》为列传第七十篇,这是司马迁的自序兼自传,他自序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具有序文的作用,文中提到了“各从其志”的原则。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是否符合上述志、义、时、名等原则?
答案 《太史公自序》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这就说明了他作列传的目的及原则。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说,他作《史记》乃是要继承父亲遗志,以彰显祖先的史官传统。
同时,从作者与壶遂讨论作《史记》与《春秋》的关系一段可以看出,司马迁欲效法孔子著书,以褒善贬恶。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遭遇李陵事件被判死刑时,只因完成《史记》之“志”,于是改受宫刑以保全性命,从而完成《史记》,做到了“不令己失时”。
综上所述,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合乎志、义、时、名等原则。其志,先是来自父亲的遗志,继而在《伯夷列传》中更可看出司马迁欲为历史人物立传之志。其义,他有着效仿孔子作《春秋》的使命感,此乃史官应有之义。当遭遇李陵事件时,若因此而死则失时大矣,因此他苟活只为成书。最后,司马迁借着《史记》一书,垂名青史,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2.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司马迁写作《史记》并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是完成先父的遗愿。家学渊源,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显然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一个起因。
二是效法周公和孔子,秉承良史精神,“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
三是坎坷的遭遇,对古圣先贤的敬仰思慕使司马迁逐渐形成了自己超出其时代甚远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奇耻大辱,他彷徨过,痛苦过,但冷静下来后,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毅然决定“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士大夫庸常的死节观念没有绊住司马迁,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在了无论如何也要实现自己的最高的人生价值上。这样的志向,给了司马迁无尽的动力。
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失时”的“时”又指什么?
点拨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的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孽其短”。司马迁替李陵说话,他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俶傥”。
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的时代,而这个机遇,这个责任应该属于自己,“小子何敢让焉”!其次,这个“时”还有利用有限生命之意。司马迁之所以选择了自请腐刑,是因为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修史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如果这时候去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司马迁以最大的勇气,忍受了“最下”到“极”的屈辱,赢得了完成《史记》的生命和时间。司马迁没有“令己失时”。
一、文本素材
1.忍辱负重,终以有为
由于“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以宫刑。面对着世人的诽谤诬陷和自身不幸的遭遇,司马迁没有一蹶不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心中“修史著说”的远大抱负,他忍辱负重,一心沉迷于浩瀚的书海中,发愤苦读,最后,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对着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不幸,含垢负重,发愤著书,终有所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地深思和学习吗?
应用指南 该材料适用于“挫折中奋起”“得失”“苦难是一笔财富”“勇敢地面对生活”“阳光总在风雨后”“逆境与顺境”“逆境与成才”等命题、材料或话题作文中。司马迁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在他身上,不仅闪耀着智者的光彩,更散发出斗士所特有的一种韧性,他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他是人生的斗士。”在这样一个“历史的伟人”的导引下,又有什么“挫折”、“困难”、“不幸”我们战胜不了呢?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有信念,相信我们一定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失意与不幸,使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
2.不幸与幸运
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是司马迁又是幸运的。他的不幸主要来源于自己身体的被摧残和精神上所受的打击;他的幸运是在这样不幸的条件下,创作了流传古今的《史记》。除了《史记》,司马迁还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一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魂。
应用指南 该材料适用于“魂”“精神”“支柱”等命题、材料或话题作文中。司马迁的不幸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的大著作,都是遭贫困、疾病,甚至刑罚折磨的人的产物。他被自己的遭遇激怒了,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对他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给我们留下文学巨著《史记》,这是他之所以还是史学家的原因,而且,他的精神更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曲永远唱响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的自强不息,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了今天愈挫愈勇的精神和毅力,他们是一个标杆,一个引导中华儿女不断前进、自强不息的标杆。
3.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旭日阳刚的转变:成名前后
2011年央视春晚,人们不再期待赵本山,而是期待着春晚新人——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精彩演唱,不是说他们有多么嘹亮的歌喉,而是他们本身的故事让人敬佩。
旭日阳刚和许多选秀舞台走出的草根明星一样,都是深埋于社会皱褶中的“小人物”,可一上了舞台,便成为一夜改变命运的草根明星。而所有这样的明星,都必然面对旭日阳刚所面临的挑战,譬如英国的“苏珊大妈”和那位长着一对豁牙,却能完美演绎《今夜无人入眠》的手机销售员。不同的是,苏珊大妈和手机销售员完成的是从常人到明星的巨变,这是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励志奇迹;旭日阳刚完成的却是从底层农民工到万人瞩目的春晚明星的超级巨变,他们身上寄托着更多的抗争和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