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泽既陂 陂:堤防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兴:征集
C.西被于流沙 被:遭遇
D.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受:遭受
答案 B
解析 A项动词,筑堤防;C项覆盖;D项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介词,比/介词,到;B项动词,认为/目的连词,来;C项名词,准则/连词,那么;D项结构助词,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是”字不同
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相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是”字也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其”,代词,“他的”;②“其”,语气词,“还是”。①“是”,代词,“它”;②“是”,形容词,“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鲧为人负命毁族 B.行山表木
C.东渐于海 D.以均诸侯
答案 A
解析 B项“表”,名词活用作动词,表记;C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B.过家门不敢入
C.天下于是太平治
D.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答案 A
解析 “百姓”在此处是“百官”之意。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当帝尧之时……及山川之便利”,完成6~10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行天子之政 摄行:代理执行
B.鲧为人负命毁族 负命:违背命令
C.行视鲧之治水无状 无状:不像样子,即没有取得成绩
D.禹为人敏给克勤 克:战胜
答案 D
解析 “克”应为“能”。
7.下列各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等之未有贤于鲧者 ②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③让于契、后稷、皋陶 ④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②④为介词,到。①介词,表比较,比。③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其往视尔事矣
B.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C.致费于沟淢
D.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
答案 D
解析 A项“女”同“汝”,你;B项“傅”同“敷”,分布;C项“淢”同“洫”,田间水道。
9.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禹是黄帝的后代,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流放到羽山,后来就死在那里。
B.禹要将治水重任让给契、后稷、皋陶,是因为他不满舜对父亲的处罚。
C.四岳的推荐从侧面烘托了大禹的才能。
D.禹治水方法科学,加上他高尚的品德和勤勉的精神,从而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治水重任。
答案 B
解析 偏离了作者对禹的态度及禹的性格品质。从文章看,父亲的死使他深感悲伤,这是他治水的动力。他的推让是其谦让品质的表现。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等之未有贤于鲧者,请试之。
译文:比较起来,与他同辈的人中没有谁比他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让他试试。
(2)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译文:有能光大尧的事业,可以担任官职的人吗?
三、拓展阅读
(2013·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答案 C
解析 “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第①句是李丰还未做官(白衣:平民百姓);第②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答案 A
解析 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并且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译文: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宾语前置等。要抓住得分点。(1)“左右”意思是“左右臣子”。“所在”意思是“在哪里”。“以”意思是“用”。“对”意思是“回答”。(2)“尚”意思是“娶帝王之女为妻”。“外”意思是“表面上”。“辞”意思是“推辞”。(3)“缺”意思是“空缺”。“谘”意思是“征询”。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死去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官职征召随军。李丰起初为平民时,年龄十七八岁,在邺下名声清白,擅长品鉴人物,天下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关注他。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名一天比一天大。他的父亲不希望他这样,就让他闭门谢客。当初,魏明帝还是太子时,李丰正在读书学习。等到魏明帝即位,捉到一个吴国投降的人,问他:“在江东听到魏国的名士是谁?”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难道李丰的名声遍布于吴越一带吗?”李丰后来调动担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声超过实际,能够重用他的人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迁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书省,经常托称身体有病,当时中书省的惯例,生病满一百天就应当停发俸禄。李丰生病不到几十天,就暂时起来,不久又重新卧床,像这样好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李伟,担任官职几年间,曾一起做过郡守,李丰曾经在很多人面前公开警告两个弟弟。等到司马懿生病日久,李伟担任郡守,放纵饮酒,使新平、扶风两郡治理败乱,但李丰没有召请他,众人认为李伟是恃宠而骄。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迟疑不决,无所适从,所以当时有诽谤信说:“曹爽气势炎热如沸水,司马懿父子冰冷如凉水,李丰兄弟如飘荡的光。”那意思是认为李丰虽表面上心境洁净,但内心却图谋政事,好像飘荡的光一样捉摸不定。等到司马懿上书诛杀曹爽,车子停在宫殿上,这个消息被李丰听到,李丰非常害怕,于是昏厥过去,两脚拖垂在地上不能起来。
到了嘉平四年司马懿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推荐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认为自己和皇族联姻,想依附皇上的权势,就顺从没有推辞,于是上奏请求任用自己。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皇上和他特别亲近,常常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不知道谈话内容。景王知道他们谈话议论自己,要求李丰说出来,李丰没把实话告诉他,景王于是杀死了他。这件事非常秘密。
李丰先后在魏、晋两朝为官,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仅依赖国家俸禄罢了。李韬虽然与公主成婚,李丰经常约束告诫他不能侵占公主的财产,李丰时时得到皇上赐给的钱帛,就把这些送给亲戚族人;等到皇上赏赐给大臣宫女,大臣们大多把宫女赏赐给族中子弟,但李丰都把她们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没收他的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积蓄。
第3课 夏本纪
《夏本纪》是记叙夏朝从夏禹到夏桀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本文节录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一部分,描绘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治水英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学习此文:一方面要积累“被”“诛”“相”等实词,翻译重点语句等;另一方面要理解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认识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他对中华民族所作的巨大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言”“文”两条线索,细心阅读,认真思考。
一、背景资料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本文仅节录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当政者的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使得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二、文化常识
本 纪
“本纪”之意是法则、纲纪。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势。实际上,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本纪作为纪传体史书的编年部分,其实是贯通全书的纲要部分。
《史记》十二本纪中,《五帝本纪》是记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是记叙夏、商、周三代的史事。这四篇是上古史部分。《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是表现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际的历史,可以说是当时的近古史。《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集中叙述了汉代的历史,是《史记》的当代史部分。后代史书中,本纪的情况虽然有一些变动,但编年纪事这一原则基本上没有变化。
九 州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尚书·禹贡》指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青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来泛指中国或天下。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女同汝;你
(2)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傅同敷;分布
(3)九山刊旅,九川涤原
原同源;水源
(4)六府甚修,众土交正
正同征;征收
(5)于是帝锡禹玄圭
锡同赐;赐给
(6)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距同拒;抗拒
(7)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辟同避;躲开
(8)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
鸿同洪;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禹为人敏给克勤:能
(2)行山表木:表记
(3)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节俭
(4)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流入;覆盖
(5)声教讫于四海:穷尽,达到
(6)南面朝天下:朝见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诛
(2)通
(3)度
(4)命
(5)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通九道,陂九泽
B.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
C.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D.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答案 A
解析 A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其余为使动用法。
5.翻译下列句子。
(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2)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要点:以、诛、是)
(3)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你还是赶快去办你的公事吧!(要点:女、其、尔事)
(4)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译文:于是帝舜赐给伯禹一具玄圭,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要点:锡、以,介宾短语后置)
(5)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译文:三年丧事完毕,禹为了把天子的权位让给舜子商均,便避居到阳城。(要点:辞、辟、于)
6.名句默写。
(1)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2)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7.常识识记。
(1)《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管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为他们作传而名之曰“本纪”,是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本纪是《史记》全书的纲领,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四岳:四方诸侯的领袖,古又称方伯。
(3)六府:指掌管六种物资的贡赋税收的官府。《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一、整体感知
司马迁以极其虔诚的心情,向我们叙述了大禹的业绩:他临危受命,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明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二、问题探究
1.本文写了夏禹的哪些功绩?表现了他的哪些品质?
答案
2.大禹治水给了我们哪些启迪?
答案 从大禹治水这件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前仆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
就有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夏本纪》的主题?
点拨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功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另外,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表现作者的美政思想,为后代的统治者树立了一个榜样。夏禹这个形象,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道德规范,这在“以天下为家业”的汉朝,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警示,对汉代统治者的荒淫残暴也是一种委婉的批判。
一、文本素材
1.三过家门不入,全心治理洪水
夏禹是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大禹治水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在外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的一种传统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应用指南 本材料适用于“丰碑”“楷模”“奉献”“美德”等为话题的作文中。夏禹虽然只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其治理洪水的事迹也未必完全真实,但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奉献精神,却是永远值得我们铭刻在心的。
2.你还能从课本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萨顶顶:原生之魅,“说服”世界
神秘而辽远,独特而有灵性。作为获得英国BBC音乐大奖的第一个华人,创作型中国歌手萨顶顶凭《万物生》和《天地合》已经受到全世界歌迷的特别关注,也唱遍世界许多著名的音乐大厅。
以民族音乐为根基,萨顶顶绝对不是运用传统的民族音乐原有的模样,而是把民族音乐的素材打碎后撒在她的音乐中,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音乐人,“萨顶顶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她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用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用别人的方式表达别人的思想。
萨顶顶会用梵语、汉语、藏语和自语4种方式演唱,她独创的“自语”是她最重要的音乐思想之一。这个具有即兴创作演唱天分的姑娘,用她自然流淌的喃喃自语声“说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