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4课 鲁周公世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4课 鲁周公世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1:59:01

文档简介


一、基础巩固
1.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B.无坠天之降葆命
C.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D.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
答案 D
解析 A项“归”同“馈”,B项“葆”同“宝”,C项“强葆”同“襁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   傅:辅助
B.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放:放走
C.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D.岁则大孰 孰:同“熟”,丰收
答案 B
解析 放:流放。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也相同
B.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不同
C.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相同
D.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也不同
答案 D
解析 第一个“无以”是两个词,无,“不要”;以,“因为”。第二个“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第一个“反”同“返”,召回;第二个“反”意为“造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告纣之罪于天 ②使管叔、蔡叔傅之 ③以旦代王发之身
④子孙骄奢忘之 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⑥发书视之,信吉 ⑦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 ⑨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 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A.①③/②④⑥⑧⑩/⑤/⑦⑨
B.①③⑨/②④⑥⑧/⑤/⑦⑩
C.①③⑦⑨/②④⑥⑧/⑤/⑩
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⑩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①③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⑩句中的“之”作代词用,并且都是作它前面的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⑨句中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B.奸神命者乃旦也
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D.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分析与判定。A、B、C三项均为判断句,而D项只是一般的陈述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武王既崩         崩:天子死
B.于是卒相成王 卒:始终
C.周公戒伯禽曰 戒:告诉
D.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当:主持
答案 C
解析 应为“告诫”。
7.填空。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凝为成语是捉(握)发吐哺,用以形容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的样子。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译文: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2)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译文: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免去官职
B.相舍后园近吏舍 近:靠近
C.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安:怎么,哪里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同“罹”,遭受
答案 A
解析 除:任命(官职),授予(官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①副词,竟然、却;②连词,于是。A项都是副词,将。B项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都是动词,做、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 ②是表现曹参的为官之道,④是描述其他官吏饮酒歌唱的情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两人就有了隔阂。但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是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答案 D
解析 文中无“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译文: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
(2)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译文: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
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枝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坐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第4课 鲁周公世家
本文记载了西周时的诸侯国鲁国历经34代国君,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兴亡过程。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鲁国开国之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周公旦的生平事迹,重点突出了他幼时的笃仁纯孝,辅佐武王时牺牲个人的义无反顾,辅佐成王时代理国政的忍辱负重,平定叛乱时的坚定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
然而,节选部分文字艰涩,篇幅较长,给同学们阅读带来困难。那么,如何克服困难,争取学有所得呢?
1.采取先看译文,后看原文或者边读原文边看译文的办法,整体把握内容,重点把握他作为一个辅臣如何执政,做了哪些事。
2.有所取舍。全文共15段,对于叙事性强、文字平易的章节边疏通文字边概括大意,慢慢理解;对于较难的第9段、14段、15段可略读,甚至可以不读。
一、背景资料
鲁,始建国于公元前11世纪,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其辖地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城在曲阜。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到第33位国君顷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56年,为楚所灭。
周公,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后世尊为周公;他辅佐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制礼作乐”,有功而受封于曲阜,虽然他未到封地而留佐武王,但其封国在鲁,又称鲁周公。周公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在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
二、文体知识
世 家
《史记》中的“世家”实际上是为诸侯作的传记。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把为他们作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算是一种例外。将孔子列入“世家”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将陈涉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商纣、孔子创作《春秋》相提并论,将他写成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史记》中共有世家30篇。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太公、召公乃缪卜
缪同穆;虔诚
(2)无坠天之降葆命
葆同宝;宝贵
(3)我以其璧与圭归
归同馈;奉送
(4)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
匮同柜;柜子
(5)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强葆同襁褓;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代指极年幼
(6)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畔同叛;背叛
(7)武王蚤终,成王少
蚤同早;早早地
(8)周公乃自揃(剪断)其蚤沉之河
蚤同爪;指甲
(9)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
飨同享;享有
(10)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说同悦;高兴
(11)岁则大孰
孰同熟;成熟
(12)唐数得禾,异母同颖
母同亩;代指土地
(13)(成王)乃泣,反周公
反同返;这里是“召回”之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主持朝廷政事
(2)衅社,告纣之罪于天:杀牲血祭地神
(3)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登上帝位
(4)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有关人员
(5)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安定
(6)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拾
(7)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说坏话诬陷别人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戚
(2)克
(3)国
(4)其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B.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C.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D.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答案 A
解析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5.本文中表示“辅佐、辅助”的同义词很多,请找出五个来。
答案 辅,翼(旦常辅翼);佐(周公佐武王);傅(使管叔、蔡叔傅之);相(于是卒相成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
B.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C.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
D.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答案 C
解析 C项名词用作状语。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7.翻译下列句子。
(1)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2)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译文: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3)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译文:为政不简便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8.名句默写。
(1)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一、整体感知
全文共15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集中表现了周公幼时的笃仁纯孝,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
第二部分(3~10段):着力表现了周公辅佐成王时的忍辱负重和平定管、蔡等叛乱时的坚定果断,告诫成王为政之道时的语重心长,为巩固周王朝统治作出的不懈努力。
第三部分(11~12段):周公的事迹感动天地。
第四部分(13~15段):周公的品德与鲁国后世无道昏君形成强烈对比,揭露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
二、问题探究
1.全文对周公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试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
答案 正面描写内容:①幼年时代笃仁纯孝,②辅佐君王忠心耿耿,③牺牲私利义无反顾,④代理国政忍辱负重,⑤平定叛乱坚定果断,⑥辅佐成王鞠躬尽瘁,⑦治理国家仁爱尽职。
侧面描写内容:①风雷示警,金縢书感动成王;②原始察终,后世愧对周公。
2.周公数次为王祈祝于神,为什么要藏其策于府?怎样理解他的这个举动?
答案 略。此题可以见仁见智,可以认为是周公高风亮节的体现,也可以认为是周公自保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
3.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主旨,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 在本文中作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特地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本质。主要是用周公的品德与鲁国后世无道昏君进行强烈对比,表现出作者通古今之变,揭示历史规律的写作宗旨和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
作者也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周公的高尚人格。一是幼时的周公与群子的对比,表现其笃仁纯孝;二是武王病时,周公与群臣的对比,表现其献身精神;三是周公与管叔与群弟的对比,表现其光明磊落的胸怀;四是周公自身对比,倍依听政与还政成王前后始终如一,无擅恣之志,无伐矜之色,体现了不贪恋权位、一心为周室的高尚品德。
孔子曾称赞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周公,其达孝矣乎!”(《礼记·中庸》)孔子在其年老体衰之时,甚至慨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非常推崇周公。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什么对周公极为敬仰?
点拨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说多来源于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曾不远千里,从
当时的鲁国到京都来求教周礼。而周礼则是周公摄政期间,为新统一的王朝制定的一套典章文物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礼乐之制是中国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典。同时,礼乐之制也是儒家之源。周公的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孔子特别倾慕周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
可以说孔子是周公的隔代传人,而周公则可谓儒家的“先驱”。
一、文本素材
1.捉发吐哺,天下归心
鲁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他为国纳才、求贤若渴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一代代“治国平天下”的英才。曹操曾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以周公自比,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招纳贤才,创立了千秋功业。
?应用指南 本材料可用于“人才”“求才与用才”“善待人才”“包容”等话题中,古往今来要建千秋大业,要取得一定成就,关键在于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要得人才,就要有一颗礼贤下士、宽以待人的包容之心,唯如此,才能人才滚滚来,事业节节高。
2.你还能从课本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卢驭龙:玩转闪电,我为“科”狂
身穿黑色斗篷上场,随着现场音乐的起伏,银色的闪电肆意在他的全身游走,而他却若无其事地挥舞着手中宝剑叱咤风雷。5月1日,16岁的卢驭龙走红于“中国达人秀”首期节目。
难能可贵的是,卢驭龙在完成这段表演之前经历过长达7年的科学研究之路。早在小学二年级时,他就开始做化学实验。父母曾连续24次摧毁其实验室,他都重新搭建起来。在多年的实验中,卢驭龙三次受伤,最危险的一次他的左手被炸掉了8块腕骨,右腿两根肌腱也都被炸掉,那次事故导致卢驭龙住院一年多,全身上下缝了400多针。尽管有人觉得卢驭龙疯狂,但他依然选择坚持:“不管别人怎么去说,别人诋毁我或者去赞扬我,我还是会一样去做的。”
一个和死神签订契约的人!特斯拉线圈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表演,它象征着卢驭龙的理想。希望有一天他的特斯拉线圈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也希望他的技术最终能实现无线输电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