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后:然后
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尊崇
C.传曰“法后王” 传:传世的典籍
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
答案 A
解析 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答案 D
解析 A项雄:称雄,名词用作动词。B项耳:用耳朵,名词作状语。C项表:用表记载,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
因:根据,凭借
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以:因为
C.禹兴于西羌
于:在
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而: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解析 而:表顺承。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者牵于所闻
B.秦襄公始封为诸侯
C.而史记独藏周室
D.威重于诸侯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重”的意思与“轻”相对。B项担任丞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C项有的,有的人/或许。D项因为/句末助词,表疑问语气。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侯晏然弗讨 晏然:安然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相:帮助
C.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 擅:独揽
D.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同“摈”,排斥
答案 B
解析 “相”应解释为“任丞相”。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项“于”,一为“在”;一为“被”。C项“之”,代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虽”,一为“即使”;一为“虽然”。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等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2)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译文:秦国起初是个小国,处于偏僻荒远之地,中原诸侯排斥它,认为它和戎狄一样,到了献公以后,秦国却经常称雄于诸侯。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馀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①。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②于三代。向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注 ①放弑: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②轶(yì):胜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定海内,卒践帝祚 践:登上
B.德洽百姓,摄行政事 洽:润泽
C.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 期:日期
D.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适:恰好
答案 C
解析 期:约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介词,在。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副词,才/副词,竟然。C项介词,因为/连词,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舜、夏禹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多年积累善行,从而赢得百姓爱戴。
B.秦国是经过了先后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到秦始皇时才灭亡六国,统一了天下。
C.秦始皇虽然行德义,鉴于之前战争不断是由于诸侯存在,所以采取了不分封功臣,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兵器等做法,以图万世帝业的安定。
D.秦朝末年,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反抗秦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秦朝,其中既有人为的因素,又有上天的意愿。
答案 C
解析 秦始皇“行德义”错。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译文: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2)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译文: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参考译文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是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商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开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商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时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到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称帝之后,忧虑过去的战争之所以不断,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因此,对功臣、宗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分封,而且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刀箭,铲除各地的豪强势力,打算保持万世帝业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从民间兴起,天下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讨伐暴秦,气势超过了三代。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因此,发愤有为而成为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封地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把帝位传给所说的大圣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谁能在这乱世承受天命建立帝业呢!
第6课 六国年表
表,作为《史记》的体例之一,是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一种体裁,是司马迁的独创。 《六国年表》谱列了自周元王元年(前476)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共269年间东周和战国七雄的世系,并在表格前加了序文。故课文实际由序文和表格两部分组成。序文简要叙述了秦王朝由建立到逐步形成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全过程。
学习此文在目标上应关注三方面: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翻译主要句子,了解秦王朝的兴衰过程。
2.理解司马迁的“尊秦”思想及其体现的历史观。
3.认识“表”在《史记》体例中的作用。
在策略上,应以序言为学习重点,将先前学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河渠书》及课外贾谊《过秦论》与本文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综合思考。
一、人物名片
1.秦襄公(?~前766),西周末秦国君主。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嬴姓。庄公长子世父之弟。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为西戎所杀,世父率兵攻打西戎,以其弟为太子。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即位初,他将其妹缪嬴嫁与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前776年,襄公迁都汧邑,向东进逼。时周幽王宠褒姒,废太子申,立褒姒子为太子,又屡次欺骗诸侯,大失人心,于前771年为西戎、犬戎所攻杀。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复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次年,他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将此处戎人赶走。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后来襄公出师伐西戎,至岐山而卒。
2.秦文公,秦襄公之子,前762年秦文公从西垂宫率700人“东猎”,经甘肃的天水、麦积山、吴砦至甘、陕交壤的陕西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次年进驻“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眉县附近),建立新都,前753年初设史官记事,前750年收编岐山的周朝遗民,领地扩展到岐山。文公四十八年,原本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的秦文公长子去世(赐谥号为竫公,史称秦静公),不得已改立长孙(秦静公长子)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前716年,秦文公卒。
3.田常,即“陈成子”。春秋时齐国丞相。名恒,或作常。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之法争取民众。公元前481年杀齐简公,立平公,任相国,扩大封地,尽诛公族中强者,从此田氏专国政。
二、背景资料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的销毁,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仅存的《秦记》又不够清楚完备,六国的历史不为人所知,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挺身而出,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端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三、文体知识
表
历来人们称《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强调本纪和列传的重要性。其实,作为全书的组成部分,表、书、世家都有纪、传不能替代的独立的价值,严格地说,《史记》应是纪传志书体,是一种综合体史书。
表,是司马迁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的表格,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六国年表》谱列了自周元王元年(前476)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共269年间周朝和战国七雄的世系。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
(1)今秦杂戎翟之俗
翟同狄
(2)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同境
(3)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①从同纵 ②衡同横
(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同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超越本分,过分
(2)及文公逾陇,攘夷狄:排除
(3)诸侯晏然弗讨:安然
(4)矫称蜂出:假托,诈称
(5)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拿(它);称道
(6)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跟随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用事
(2)用
(3)封
(4)以
(5)因
(6)于
4.下列各项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B.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C.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D.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C项古义,满足愿望,得到天下;今义,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D项古义,成就的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或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活用类型。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把……看做先,重视;把……看做后,轻视;意动用法
(2)攘夷狄,尊陈宝:尊重,以……为尊,意动用法
(3)誓盟不信:讲信用,名词用作动词
(4)矫称蜂出:像蜂子,名词作状语
(5)表六国时事:表列,名词用作动词
(6)传曰“法后王”,何也:取法,名词用作动词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译文:即使是交换人质剖符为凭也不能控制。(要点:置、约束)
(2)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译文:论说起来秦国的德义还比不上鲁、卫最暴虐的(一个),估量秦国的兵力也比不上赵、魏、韩强大,然而秦国最终兼并了天下,这不一定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险要坚固,形势便利,大概是上天帮助的结果。(要点:量、卒、险固、便形、势利)
(3)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译文:但是战国时代随机应变的谋略也有很多可以采纳,为什么一定要崇尚古时候呢。(要点:权变、采)
(4)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译文:因为后王距离我们更近,而且习俗的演变和我们相似,(他们的)政论近实而易于实行。(要点:以、类、卑)
7.名句默写。
(1)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汲郑列传》)
8.常识识记。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观,便于观览。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史识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2.表文特点
《六国年表》中,除了周、秦,还融入了十三个国家。其间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使近二百七十年的纷繁史迹一目了然,实在难能可贵。全表体现了尊秦的用意,所以在《序言》中以《秦记》发端,又以《秦记》收结,记六国之盛衰,述秦国之发迹,将其中递变的原委,在感慨中委婉曲折地道出,可谓“段段挽锁,段段变化,不由绳矩而自然合度;字字如堆花簇锦,绝无一懈之笔”。
二、问题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答案 (1)从结构上看:由两部分组成——①序文,②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2)从表格上看: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3)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
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2.前人以为“《史记》十表,意义尤深”,甚至认为“《史记》一书,功在一表”。阅读全文,说说“表”在《史记》一书中的作用。
答案 秦统一后,烧天下《诗》《书》,“史记”更遭灭顶之灾,秦汉以前的历史过程几无可考,是《史记》中的“表”,系统地谱列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约三千年历史上曾出现的重要人物和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而让我们看到了这段历史,了解了中国历史的渊源和进程,使一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
你如何看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拨 (1)作者和所有的史学家一样,都表达了对秦国暴政的不满,秦国的历代国君,以严明残酷的政令闻名。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秦国的强大,也是一代一代君主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子承父业,招贤纳士,锐意改革,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良策,探索统一大业的道路,这也是作者司马迁所肯定的。从这一角度讲,六国灭亡也有其必然性。
(2)作者认为秦国的成功,有天意的成分,是上天所助。以弱小之秦灭强大的六国,除了天助之外,别无可能。所以作者对秦国的功业怀有迷信的观点,在表中,反复出现彗星,表现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认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秦国的成功,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因素,也有君主勤于政事的因素,更有六国不团结、被秦国分化瓦解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国虽然建国时日短,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效法近己的秦比“法先王”要现实得多,这是一种独到、深刻的理解,表现了司马迁的远见卓识和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总之,司马迁对秦国的评价虽然有局限性,但更多的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以后的史学著作有深远的影响。
一、文本素材
1.世异变,成功大
秦国一代代君主殚精竭虑,招贤纳士,锐意改革,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良策,迅速走在诸侯国前列,顺应时代潮流,促使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前进。虽然他们施行了一些严酷政令,其残暴为后人所不满,但司马迁还是给了他们一个公正评价:“世异变,成功大。”肯定了其历史推动作用。
?应用指南 本材料适用于“改革”“适应规律”等话题作文中。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齐家、治国,只有跟上变革的步伐,求新、求变,才能成功。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幸福的“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黄小清
2013年3月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先进女职工事迹报告会上,黄小清获得了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并作为代表在会上作事迹报告。她义务赡养孤寡老人及爱岗敬业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与会人员。
1991年冬天,家境优越的黄小清与丈夫陈诚文经乡政府同意和支持,义务赡养乡里的一些孤寡老人。但伴随着丈夫的企业倒闭,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和敬老院的开支压得夫妻二人透不过气来。为了不让老人受苦,黄小清一家尽量节衣缩食。多年来,不管遭遇何种苦难,黄小清都只是一笑而过,一如既往地照顾着这些老人。看到老人好,老人们高兴,黄小清就特别开心,幸福感亦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