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意:性情
②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绐:假装
③卒与刘季 卒:终于
④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徇:示众
⑤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串起来
⑥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特:只是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②绐:欺骗。⑤组:宽而薄的丝带。
2.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③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④因以文谕项羽 ⑤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⑥
答案 A
解析 ①“案”同“安”,②“内”同“纳”,③“距”同“拒”,⑤“详”同“佯”。④⑥不含通假字。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②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③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④籍何以生此
A.两个“谢”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谢”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谢”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谢”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两个“谢”均为“道歉”;③“以”,用;④“以”,因为。
4.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 )
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纵观,观秦皇帝 ③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⑤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⑥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答案 D
解析 ③⑥古今意义相同。①家人: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的人。②纵观:古义,任人自由观看;今义,放眼观察。④约束:古义,规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⑤微细:古义,地位低下;今义,非常细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②因家沛焉 ③公始常欲奇此女 ④会项伯欲活张良 ⑤项羽遂西 ⑥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⑦吾当王关中
A.①/②⑤/③⑦/④⑥ B.①/②⑤⑦/③④/⑥
C.①/②⑤⑦/③/④⑥ D.①③/②⑤⑦/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②⑤⑦名词用作动词,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⑥动词的使动用法。
6.下列各句中对省略部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引兵西,遇彭越(于)昌邑
B.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之,代“秦将”)以利
C.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之,代“章邯”)为雍王
D.秦富十倍(之,代“财富”)天下
答案 D
解析 此处省略介词“于”。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结束,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 纵观:纵目观看
答案 D
解析 纵观:任人自由观看。这里是说秦始皇准许人们瞻仰他的车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连词,表并列。B项他的/自己的。C项做/被。D项表句中停顿/……的人。
9.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
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答案 A
10.画线句子体现出高祖怎样的心态和性格?
答案 很含蓄地表现出他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始皇威仪的羡慕,又巧妙地抒发了他自命不凡,想有所作为,渴望占有最高权力,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欲望,同时也显露出他阴险多欲的性格。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顶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答案 D
解析 捐: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副词,竟然,原来是/副词,才。A项均为代词,他;B项均为连词,表顺承;C项均为连词,来。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⑥是交待范增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故排除①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城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性使气,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答案 C
解析 “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1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大王您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注意“诚”“捐”“间”的含义及“疑”的使动用法)
(2)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文:于是(亚父)大怒说:“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愿您赏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他回去,还没到达彭城,就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注意“乃”“请骸骨”“疽”的含义)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喜欢读书。陈平所在的乡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分配祭肉很公平。父老们都说:“好啊,陈平这孩子主持分肉!”陈平说:“唉,如果让我陈平有机会治理天下,也会像这分肉一样啊!”
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跟着一些年轻人到临济去投奔魏王咎。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又有人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
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但是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
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眛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眛等人。在怀疑钟离眛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的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报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亚父想赶快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任他,不肯接受他的建议。亚父听到项王对他有怀疑,于是大怒说:“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愿您赏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他回去,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第7课 高祖本纪
1.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叙事性强,故事生动,而且文言基础知识丰富、全面。宜全面把握丰富、全面的语言知识,揣摩课文,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
2.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之一。可以把理解刘邦形象作为学习重点,去把握他性格的复杂性,去认识他成功的原因,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赏析司马迁在刘邦身上表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领悟司马迁塑造刘邦的艺术手法,尤其是“互见法”的运用。
3.本文与《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在内容上相关相通,宜打通学习,以便更完整地认识刘邦形象。
一、人物名片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郡丰邑(现在江苏丰县)人。出身草莽,但胸怀大志,乘时势之风,起兵于沛县,败秦兵,取关中,受封汉王。公元前206年,出兵北上,攻占三秦,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他为人豁达,知人善任,最终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开创了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基业。在政治上沿袭秦制,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背景资料
战国以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争走向和平,从松散的分封制走向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政治发展的大势;而对天下一统,风俗齐同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追求,是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主流。汉高祖刘邦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台了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政策和制度,在楚汉之争中,渐渐扭转了不利形势。垓下一役,他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汉朝。汉朝不仅在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也初步完成了文化整合,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知识链接
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采纳张良计,乘项羽在鸿沟之盟后引兵东去,挥军追击,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包围了楚军。刘邦与诸侯兵多粮足,楚军兵少粮尽。在汉强楚弱的形势下,汉军大将韩信为了彻底击败楚军,运用夺敌士气之谋,命军士在夜半皆唱楚歌。楚军将士听见四周歌声,更加思念家乡,怀念故旧。项羽听见歌声,大惊失色,神情沮丧,悲叹:“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遂不敢恋战,仅率800人冲出汉军包围。汉军乘敌士气沮丧,奋力追杀,消灭了楚军。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同债;债务
(2)高祖常繇咸阳
繇同徭;服役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①坐同座;座位 ②诎同屈;理亏(不安)
(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①卤同掳;抢 ②憙同喜;高兴
③解同懈;懈怠
(5)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①内同纳;接纳 ②距同拒;抵抗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详同佯;假意
(7)四月,兵罢戏下
戏同麾;指挥军队的旗帜
(8)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乡同向;趋向
(9)召诸县父老豪桀曰
桀同杰;才智出众的人
(10)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同安;不变更,不迁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交好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看不起
(3)夺其军,可四千余人:大约
(4)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坐具,像板凳一类的东西
(5)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利诱
(6)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功劳
(7)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约期
(8)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只是
(9)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免除赋税徭役;和……一样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息
(2)徇
(3)属
(4)引
(5)辄
(6)解
(7)摄
(8)守
(9)相
(10)则
(11)因
(12)以
(13)然
4.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今义:山东省
(2)常有大度,不事家人①生产作业②
①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的人
②古义:谋生职业 今义:学生作业之类
(3)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古义:非议国政 今义:造谣中伤别人
(4)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古义:规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之人
(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古义:有德行的人 今义:年纪大的人
5.请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只填序号)
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②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③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④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⑤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⑥高祖竟酒,后
⑦沛公然其计
⑧大王起微细
⑨沛公从百余骑
⑩诽谤者族
?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会项伯欲活张良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及见怪
?夜往见良
(1)名词活用作状语:⑤?
(2)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③④⑥⑩?
(3)意动用法:①⑦
(4)使动用法:②⑨???
(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⑧?
(6)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判断句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被动句
(3)系颈以组:介宾短语后置句
(4)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句
(5)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介宾短语后置句
(6)诸将过此者多:定语后置句
7.翻译下列句子。
(1)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译文:刘季本来只会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2)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译文:于是沛公站起身来,提起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座。
(3)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译文:当初怀王派遣我(攻打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况且秦王已经投降,再杀掉他,(这么做)不吉利。
(4)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译文:汉王前往自己的封国,项王只派了三万士兵随他前往,楚国和诸侯国中因敬慕而跟随汉王的有数万人,他们从杜县往南进入蚀中。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译文:当初父亲您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不如二哥勤勉。现在我所成就的家业,与他比较,哪一个的多?
(6)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译文: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8.名句默写。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3)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4)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5)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毒药:“毒”,辣也,刺激嘴难受;“毒药”指比较厉害的药)(《史记·留侯世家》)
9.常识识记。
古代诸侯往朝天子时,天子在自己的领地内拨出一块赐予诸侯,以供其住宿及斋戒沐浴之费用,这块地称做“汤沐邑”。后世遂用以称天子、皇后、公主等人的私人领地。
一、整体感知
本文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邦引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第三阶段:刘邦在氾水之阳称帝。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写刘邦称帝后的情况,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
二、问题探究
1.刘邦性格很复杂,优点与缺点并存,具有两面性。请结合文本分析一下他具有怎样的“两面性”,体现在哪里?
答案 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的品质。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妒贤嫉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这种“两面性”,甚至相对立的两面性有:
(1)一方面仁而爱人,另一方面又“好狎侮”人。如吕公宴中狎侮“诸大夫”。
(2)一方面广揽贤士,从谏如流,另一方面又嫉贤妒才,这种慕才又妒才的心理尤其体现在对韩信反项后的“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3)一方面傲慢无礼,另一方面又知错能改,礼贤下士。这一点在对郦食其前后态度的转变上最为明显,还有高起、王陵的侧面介绍。
2.品读《大风歌》,思考:高祖事业已定,衣锦还乡,处在人生的顶峰时期,吟唱《大风歌》时为何“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呢?
答案 (1)沛县是刘邦的家乡,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许多年,意味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能不悲喜交集,慷慨悲歌呢?
(2)虽然说现在政权强大、天子威势非凡,回故乡,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可是,着眼未来,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的问题,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第(3)点学生可联系课外刘邦家内吕后与戚夫人之间围绕定太子而斗争的事来分析。]
3.在本文里,司马迁一开头就记载了刘邦出生时的神奇及异貌和醉卧后常有龙现之事。这些情节在今天看来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司马迁却如实记录,如何理解司马迁这些“实录”呢?
答案 所谓这些神灵怪异,是刘邦为包装自己、制造政权合理性的“政治神话”,在以后的朝代中都有。司马迁写这些,不是他迷信,而是受历史的局限。对于刘邦的这种骗人的伎俩,司马迁应该很清楚。可是,当这种文字藏之于金匮石室,这种神话已播扬得四海皆知,作为后世一个小史官的司马迁,明知其捏造,又能怎么办?他不能不照着官方档案的原样写。但是他有意地把这些离奇的神话和刘邦其他的那些庸俗卑劣的行径和他那阴险丑恶的灵魂放在一起,于是就使人觉得刘邦这个人很滑稽,其效果就不是神化,而是把他漫画化了。貌似真实的神话描写,一下子变成了揶揄和嘲弄,九重天上的真龙天子原来就是这路货色!
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本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茅坤为什么这样说?
点拨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非汉”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做到保护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与其有关系的其他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一、文本素材
1.力量和智慧的较量
生活中似乎力量和智慧同等重要,因为二者都是达到某种目的所不可或缺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智慧的作用明显要高于力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却败在了兵微将寡而足智多谋的刘邦手下,这是力不如智的有力证据。充分发挥智慧,巧妙使用力量,是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在我们的学习中不也是如此吗?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运用于“智慧与力量”等话题作文中。作为中学生,遇到事情或问题时,需要多开动头脑,用心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在力量上微不足道的大将军,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同样可以率领千军万马英勇作战。一个没有智慧的部队是打不赢任何战争的,同样,一个没有智慧的集体是经不起考验的。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宋丹丹陷代言门,主动道歉敢于担当
宋丹丹因“优卡丹”事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与以往一些明星事发后推卸责任的情形不同,宋丹丹在事态还未扩大时便主动站出来诚恳致歉,她发布微博称:“惊闻我代言的优卡丹对儿童健康有害,当初接此药物广告,我及经纪公司的态度都慎之又慎,因此对厂家及药监部门的审批做了详尽的审查。假如今天网上爆料属实,我将通过媒体诚恳地站出来道歉。”除致歉外,宋丹丹还宣称:“由于个人无法确切了解及掌握药品质量,今后无论药品是否经药监部门的审批,我都将不会再代言任何药品类广告!”宋丹丹致歉微博一出,网友纷纷赞其“敢于担当”,并称此举给其他明星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