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8课 李将军列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8课 李将军列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00:23

文档简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家世世受射        受:教授
B.大军不知广所之, 故弗从 从:接应
C.吏当广所失亡多 当:判决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蹊:小路
答案 A
解析 受:学习。
2.对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②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③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C
解析 ①“且”是连词,“况且”的意思;②“且”是副词,“将近”的意思。③“为”是介词,表被动;④“为”是介词,“替”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B.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C.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D.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答案 C
解析 A项“尝”同“常”,B项“陈”同“阵”,D项“莫”同“幕”。
4.对下列活用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C.尝夜从一骑出
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D.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后:名词作状语,在后面
答案 D
解析 D项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后,延误。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固自辞于大将军
B.见匈奴三人,与战
C.天子以为老,弗许
D.用坚其意
答案 A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镞:箭头
B.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竟:竟然
C.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居无何:过了不多久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麾下:部下
答案 B
解析 竟:最终。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①旧的,原来的;②缘故。B项①等到;②比得上。C项①估计,揣度;②渡过。D项①②都是“因为”。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广“力大过人”的一组是(  )
①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②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③专以射为戏,竟死 ④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⑤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⑥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②写李广的天生优势,③写李广的爱好,⑥写李广的偏执狭隘。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译文:李广和原来的颍阴侯的孙子摒除人事而居于山野,常到蓝田山中打猎。
(2)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李广对士兵宽松而不苛刻,部下因此都爱戴他,乐于听他调遣。
三、拓展阅读
(2013·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同“崎岖”。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答案 D
解析 由:从。“政由一家”省略谓语动词“出”,“由一家”是介宾短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可译为“……的”。A项副词,于是/介词,凭借。B项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项副词,就/副词,竟,反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答案 B
解析 “且南越君民同心”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弃”是动词,背弃;“捐”是动词,抛弃;“抗衡”是动词,对抗;“且”是副词,将要。(2)“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3)“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语”是动词,交谈,说话;“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参考译文
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陆贾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回到朝廷之后,把在南越的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机逐渐按照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用自己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派兵诛灭他。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
第8课 李将军列传
本文在本册书里是很特殊的一篇,这不仅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李广这位富有传奇、悲剧双重色彩的一代名将形象,更在于司马迁与李广有着特殊的关系。司马迁正是替李广之孙李陵讲公道话而获宫刑的。对于这位与他自己同时代,又是自己非常景仰的英雄,如何写才能既抒发出自己的感情,又遵守史学家的品德,这正是本文学习之处。
具体说来,除要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外,要好好体会李广身上的悲剧意味,深入认识其悲剧根源,还要体会司马迁在文中抒发的一唱三叹之情,品鉴塑造李广形象的艺术手法。
司马迁写传记,每篇都有主线。读此文,一定要抓住李广的“战”“射”与“不遇时”的叙述主线。
一、人物名片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是一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爵。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生活中他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的麾下,甘愿为他去死。
二、文体知识
传·列传
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三、文化常识
刀笔吏
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这叫“刊”,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所以历代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尝同常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陈同阵
(3)军亡导,或失道
或同惑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幕同漠
(5)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悛同恂
(6)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莫同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广家世世受射:学习射法
(2)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破关
(3)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天刚亮时
(4)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何况
(5)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
(6)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事情的委曲详情
(7)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束发
(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质朴的乡里人
(9)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没多久
(10)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听审受质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从
(2)当
(3)即
(4)谕
(5)居
(6)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B.鞭马南驰数十里
C.汉下广吏
D.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必射雕者也:判断句
(2)广即请霸陵尉与俱:省略句
(3)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那些匈奴兵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来表示不逃,这样就使他们更坚信我们是诱敌的骑兵。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译文:他那忠实的心,确实已使一般士大夫感动和信任。
7.名句默写。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4)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一、整体感知
这篇人物传记,围绕抗击匈奴,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辉煌而悲剧的一生。明代陈仁锡说,司马迁凡是写一篇人物传记,“必有一主宰”。如《李将军列传》,以“不遇时”为主。其实,“不遇时(数奇)”是全篇的眼目,而“力战”“善射”,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司马迁正是抓住李广一生屡立奇功而又屡遭委屈的突出矛盾,来选择、细化材料。为此,司马迁精心选择了三个战例来表现李广英勇善战,胆略过人与劳而无功,屡遭委屈,直至被迫自杀的人生不幸遭遇。
1.上郡遭遇战。李广身率百余骑,猝然与数千骑敌兵遭遇,众寡悬殊,危险万分。但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变,巧布疑云,扰乱敌人的判断,终于化险为夷,安全返回兵营。
2.雁门出击战。李广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而且身有伤病,可说生还无望。但他却机智地装死,瞅准机会夺马逃跑,并以惊人的射技,射杀追兵,虎口脱险。可是,回来却被汉廷判成死罪,以钱抵赎,才免一死。
3.从卫青击匈奴一战。此时,李广已年老,但英气不减,一再请战,愿与单于一决生死,以酬平生之志。而卫青却出于私心,故意将李广并入右将军部,致使迷路受责,愤极自杀。
1、2两个战例,李广都是在寡不敌众、险象环生的不利情况下,凭借智勇转危为安的,这充分表现出他胆略过人,英武非凡。而2、3两个战例,又都反映出以抗击匈奴为毕生志愿,且立下累累战功的李广,非但未受到应有的嘉奖和封赏,相反屡受罪责,乃至被迫自杀。因此,这三个战例不仅有力地凸现了李广其人其事的非同寻常的两个方面,而且强烈地显示了他的品质、才能、功绩与遭遇、结局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反差。
围绕文章主旨,时或概括的叙述,时或具体的描绘,时或正面塑造刻画,时或侧面陪衬烘托;在以这三个战例为主的同时,常穿插李广生平的一些闲逸小事;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又不时略加感慨或评论。
二、问题探究
1.“斩霸陵尉”这一情节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答案 斩霸陵尉,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在情感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上是极有分寸的,体现了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2.李广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 (1)表现在:有功而不得封侯;有才却得不到施展;有德却受辱于刀笔之吏;一生才华卓越、品德优秀、战功赫赫,终生镇守边关,令敌军闻之丧胆却屡遭困顿,最后被逼愤然自杀。
(2)悲剧的根源既有来自汉朝统治者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李广本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
①汉王朝用人唯私、唯亲,排挤有才能的人,这是造成李广悲剧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在从卫青击匈奴时,汉武帝既用之,又疑之;卫青挟私排挤。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刚烈的他最终全部揽过,愤而自杀。
②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不是心理学上说的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最多的是人,每天要处理最多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与皇帝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性情刚烈、不事巴结逢迎的李广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也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3.用对比烘托方法塑造李广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试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 首先,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作者在步步深化和丰富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李广的悲剧命运逐步推向高潮。
其次,与别人对比,与匈奴射雕者对比。匈奴精于射技,三人战败中贵人及所率数十人,而李广追击三人,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却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李广神射,天下罕见其匹。
最后,侧面烘托更成功。引用汉文帝的赞叹,又引用匈奴人送的“飞将军”称号,都从侧面烘托了李广的才干,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极大地写出了李广的魅力,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气氛,似乎让人也能看到司马迁满含的滚滚热泪。
1.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如何理解茅坤所说的“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点拨 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2.有人说:“太史公的《李将军列传》对汉以后文学作品有深刻的影响。”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点拨 在唐诗中,人们常常拿李广的事迹作题材来歌咏、表达诗人对李广的怀念、对战争的反思及体认。如陈子昂、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卢纶、李商隐等,都有涉及李广事迹的诗作。“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吟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怀念李广事迹的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深切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而沈彬的《塞下三首》中“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则写出了边塞征戍使将军老难归乡的命运:贰师将军李广利正因为有千夫不抵的壮勇才埋骨异域,李广将军正因为技艺高强而丧生剑下。意思说两人的天赋的壮勇命中注定他们要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这虽是将军老难归乡的愤激之情,却恰恰揭示了人已沦为战争工具的可悲命运。对李广的悲剧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和发挥。
历代小说中,尤其是武侠类小说,更是随处可以见到李将军武艺高强、豪迈、洒脱的影子。《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长坂坡救主等,《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甚至直接以李广为绰号,直到现代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身上都能找到李将军的身影。
一、文本素材
1.赫赫战功,一世英名
李广,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擒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甚多,汉文帝大为赞赏。公元前144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匈奴大军包围,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在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的称号。归朝后,李广被汉武帝革除军职,贬为庶人。几年后,匈奴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国将军,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飞将军”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李广带兵仁爱士卒,宽厚简易,为人诚恳朴实,事事以身垂范,赢得士兵和百姓崇敬,司马迁誉其为:“其身正,不令而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用于“榜样”“影响”“感化”等话题中。李广的事迹告诉我们:正人先正己,只有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于潜移默化中感化人,用自我的行动去说服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八岁芦山男孩徒手2小时挖出被埋妹妹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8岁的周子耘不仅机智避险,还在楼房废墟中,用双手挖出被瓦砾碎石掩埋的2岁妹妹周小然。
“地震停止后跑出去,只看到爷爷半个身子被石块压着。幸好爷爷还能自己移开石块,我就赶紧去找妹妹。我当时一边挖一边喊妹妹的名字,最后终于听到她的哭声。当时我全身充满了力气,只想把妹妹挖出来。”说起妹妹被埋,周子耘努力挪动他那被纱布紧紧包扎的手指,想要再现当时的场景。
手边找不到可用的工具,这个8岁的男孩便赤手刨开压在妹妹身上的瓦砾和碎石,尖利的碎石将他稚嫩的小手划得血肉模糊。在刨石的过程中,周子耘的左手被掉落的木门压伤,只能依靠一只右手刨开石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