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9课 孔子世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9课 孔子世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00:48

文档简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穷            穷:困厄
B.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病:担心
C.弟子稍益进焉 稍:稍微
D.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童仆
答案 C
解析 稍:逐渐。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B.夫子盖少贬焉
C.约其文辞而指博 D.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答案 D
解析 A项“几”同“颀”,B项“盖”同“盍”,C项“指”同“旨”。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道不行矣
B.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C.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D.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答案 D
解析 D项怡然:和悦愉快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不行:古义,不能实行;今义,不被允许,不中用或不好。B项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C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唯子贡庐于冢上 B.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C.弟子皆服三年 D.推此类以绳当世
答案 B
解析 B项“野”,名词作状语,意思是“不合礼法地”。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一以贯之
A.人之不我信也
B.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C.不能为容
D.其先宋人也
答案 A
解析 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答案 D
解析 病:动词,“担心,忧虑”。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都是代词,同“尔”,你的。A项“则”,表顺承的连词,“那么”;表转折的连词,“却”。B项“乃”,副词,“于是”;副词,“却,竟然”。D项“之”,助词,用在主谓间;近指代词,“这”。
8.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答案 B
解析 B项是一般反问句,A、C、D三项都是倒装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做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怀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答案 D
解析 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译文:假如聪明的人就一定让别人跟着走,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呢?
(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译文:老师的思想主张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要求呢?
(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如果思想主张已经十分完善而不被采用,这是执政者的耻辱。
三、拓展阅读
(2013·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答案 A
解析 次:第二个(下一个)。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可译为“用”;第二句的“以”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C项第一句的“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句的“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13.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答案 B
解析 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答案 C
解析 可首先采用试读的方式来大体推定,并根据古人行文“四字一断”的特点来进一步断定。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译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译文: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解析 本题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省略句的考查。(1)“旧”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把;“诸生”是古今异义词,一般书生。(2)“及”,动词,比得上,后面省略代词“之”,即曹操,须补出;“待”是动词,对付;“得无……乎”是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3)“乖背”是动词,背离;“是”是代词,这;“良”是副词,确实、果然。
参考译文
《魏略》上说:刘备在樊城驻扎。这时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将是第二个受攻击的地方,但刘表性格和缓,不懂军事。于是诸葛亮北上去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集会议事完毕,众宾客都离开了,而诸葛亮单独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想要说什么。刘备生性喜好制作饰物,当时碰巧有人把髦牛尾送给了刘备,刘备于是自己动手编织。诸葛亮便进言说:“英明的将军应当有更远大的志向,怎能只是制作饰物呢!”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姑且用它来忘记忧愁罢了。”诸葛亮于是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相比谁厉害?”刘备回答说:“刘表比不上(曹操)。”诸葛亮又说:“将军认为自己与曹操相比怎样呢?”刘备说:“我也不如曹操。”诸葛亮说:“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刘备说:“我也为此发愁,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真的人少,而是登记在籍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征役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满;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都自行登记,这样人口多了就可以征兵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知晓诸葛亮有英才大略,于是以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如此。
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的草屋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去谒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虽然听说的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让人觉得奇怪。
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诏书,让我搜集三国时期不同和相同的史料来补注陈寿的《三国志》。陈寿书中的批评议论值得看,事情多周密正确。实在像一座适宜游览观赏的园林,是近代难得的一部史书。但是缺失在于简略,不时有遗漏的地方。我奉圣旨审慎查考,力求详尽全面,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拾取遗事逸闻。考察三国虽然经历的年岁不长,但事情关联到汉、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那些陈寿没有记载,又应该记录的事情,没有不全部记录来弥补缺漏的。有的谈同一件事但言辞有抵牾,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论断,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像那些错误明显,言辞不合理的,就随时修改来纠正它的不实之处。对陈寿记录的时事不知恰当与否之处和他有小的失误的地方,就多按照我的想法加以评论。自从从事撰写这个文集,(到现在)已经将近一个月。写作校勘刚刚完成,就恭敬地封起呈给陛下。

第9课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本文节选内容介绍了孔子的身世、早年从政、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相关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两简”“两繁”:孔子的从政情况、整理文献及教书育人两方面内容记述得简练,要言不烦;孔子的好学和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两方面的情况写得详细,生动具体。
学习本文,重点放在这“两繁”上,潜心玩味,深入思考,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为人”,感受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体会他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贫且贱”命运的精神,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情操。
其次,要积累文中词汇,了解文言语句,增强文言语感。
最后,可适当扩大学习范围,多背背《论语》名句,读读当今学者于丹、李零介绍孔子著作的文章。
一、人物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二、背景资料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文化常识
《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思想和《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论语》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东汉将其列入“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古代的“守丧”
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在旁边盖的屋舍叫“庐冢”。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要穿一定的丧服,主要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为“五服”,古人常用丧服表示亲疏,“五服”之内为亲,之外为疏。官员在守丧期间,必须解职,叫做“丁忧”,守丧结束,恢复原职,叫做“起复”,就是“服除”,但重臣因丁忧离任又往往会影响朝廷内外政务,所以又有一种变通的措施,称为“夺情”,即由皇帝下诏书命其留任。守丧期间,不能听乐观舞,不能娶妻纳妾,不能饮酒等。三年期满,再隆重祭祀,移神位于祖庙后方能脱去孝服,称为“起灵除孝”,在此之前,称为“守制”。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几同颀;长,高
(2)意者吾未知邪
知同智;智慧,聪明
(3)赐,而志不远矣
而同尔;你的
(4)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监同鉴;借鉴
(5)约其文辞而指博
指同旨;意旨
(6)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
(7)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匪同非;不(是)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记住
(2)夫子盖少贬焉:减少,降低
(3)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衰败,没落
(4)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借
(5)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指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状态;角落
(6)推此类以绳当世:规范
(7)孔子在位听讼:诉讼,争辩
(8)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助,佐助
(9)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演习,练习
(10)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这里是拜祭的意思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病
(2)固
(3)盖
(4)志
(5)故
(6)以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活用情况。
(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认为……与众不同,意动用法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制定法度;整治、规范,名词作动词
(3)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为……作序,名词作动词
(4)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使……完备,使动用法
(5)约其文辞而指博:使……简约,使动用法
(6)唯子贡庐于冢上:结庐,名词作动词
(7)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居室,形容词作名词;建庙,名词作动词
5.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译文: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世人接受又担心什么。(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2)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译文:是不是我们还没做到对人仁爱?所以别人不相信我们。(宾语前置句)
(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反而走投无路,是由于他好评论别人。(表原因的判断句)
(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不要求学习新内容。(省略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译文:孔子是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了诸侯国的弊病。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君子能安于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之时就会胡作非为了。
(3)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译文:好的农夫能种好庄稼,却未必获得好收成;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的活,却未必能顺每个人的心意。
(4)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君子担心一辈子名声都不被人赞许。
7.名句默写。
(1)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孔子)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4)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6)补写出下面出自《论语》的名句。
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⑧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⑩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8.常识识记。
(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共20篇,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古人读诗,无乐器伴奏为诵,有乐器伴奏为弦歌。
(3)六艺,即六经,指《仪礼》、《乐经》、《尚书》、《诗经》、《周易》、《春秋》。
(4)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称“太牢”,只备羊、猪的称“少牢”。
(5)解释下面出自本文的成语。
①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②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泛以形容勤奋读书。
一、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孔子生鲁昌平乡……由是反鲁”),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鲁南宫敬叔……师盖云《文王操》也”),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分别写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三件事。
第三部分(“孔子迁于蔡三岁……然后得免”),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重点写了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更表现了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第四部分(“孔子之时……而罪丘者亦以《春秋》”),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年七十三……然后从政”),写孔子的去世及死后的影响。重点写影响,从去世后弟子的哀悼,孔里和孔庙的形成,到高皇帝、诸侯卿相对孔子的祭祀和崇拜,从民间风俗到政界行为,介绍了孔子死后对整个社会的巨大影响。
第六部分(最后一段),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问题探究
1.课文第2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
答案 作者对孔子的评价主要有三点:(1)孔子出身贫贱,但才貌双全;(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的才能,施政效果显著;(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屡遭“斥”“逐”,不能如愿。
2.课文8~10段写了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三个弟子对孔子的“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答案 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别人的不信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
对话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性格、行为特征。(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不讳。(2)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3)子贡:小心谨慎、求真务实。(4)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点拨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的“至圣”的称号,孔子是当之无愧。
一、文本素材
1.孔子学琴,深思善悟
孔子向师襄子学鼓琴,反复操练《文王操》,屡次得到师襄子的称赞,仍不停止,从弹得熟练,到学到技艺,再到理解文王的志向,最后直练到演奏时,自觉文王就在眼前,才感到满意。这种执著、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很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汗颜。
应用指南 这则材料可用在“好学”“坚持”“执著”“虚心若谷”等话题中,孔子学琴,如此认真执著,确实让人敬佩,他的好学、乐学、会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从中我们会得到许多的启示,在运用时,可以适当地变换角度。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莫言: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三十几岁时就已志得意满,他的作品《红高粱》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内的无数奖项。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飘飘然,相反他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边的人物,去记录身边的故事。一年年的积累,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十多部长篇小说,并在2012年一举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以后,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成功了而不是忘乎所以,成功了而不是傲视天下,那是莫言做到的。登上高峰以后,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是谦虚而踏实;不是止步不前,而是扬鞭策马,一路长驱,永无止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