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终善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
答案 D
解析 D项后文“政”为“政令”之义,故“修”不能解释为“修建”,可解释为“修复、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介词,把/动词,认为;B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项副词,于是,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管仲因而信之
B.贵轻重,慎权衡
C.然孔子小之
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答案 A
解析 A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B.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C.鲍叔不以我为愚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答案 C
解析 C项“愚”,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愚笨”。A项“穷困”,古义为“困厄,处境艰难”;今义为“生活困难,贫穷”。B项“因而”,古义为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今义为“表结果的连词”。D项“不肖”,古义为“没有才能”;今义为“品行不好”。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D.分财利多自与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注 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使……会集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为……死
D.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信:相信
答案 D
解析 信:使……守信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以”,都是介词,一为“凭借”,一为“因为”。A项“为”,都是介词,替。B项“见”,都是介词,被。D项“而”,都是连词,就。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的政绩。
D.文末引用“孔子小之”之类的话,侧面表达了司马迁对管仲的不满。
答案 D
解析 D项司马迁引用孔子的话,不是表达对管仲的不满,从后面评语“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看出,其实是对管仲的肯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2)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译文:太史公说:管仲是人们公认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晏子列传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危险
B.晏子出,遭之涂 涂:道路
C.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 谢:感谢
D.越石父请绝 绝:离开
答案 B
解析 A项危:严肃认真。C项谢:道歉。D项绝:断绝关系。
11.对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②晏子出,遭之涂 ③何子求绝之速也 ④久之,越石父请绝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②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答案 D
解析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越石父;③指示代词,这样;④时间词之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关于晏子的书,世上有许多,所以司马迁在本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一些日常小事。
B.晏子能够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去执行国君的命令,从而使得齐国在灵公、庄公、景公时威望很高。
C.本文通过晏子的车夫与其妻子的一段对话从正面表现了晏子谦虚慎行的品行。
D.越石父因为晏子对他没有礼貌要同晏子绝交。
答案 C
解析 应是从侧面表现了晏子的品行。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译文: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曲,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伸张。”
(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齐国莱地夷维邑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约俭朴,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不看重有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出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然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伸张。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还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晏子任齐国宰相,坐车出门,他的驾车人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手里鞭策四匹马,神气扬扬,非常得意。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我谦抑的样子。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实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太史公说:我读了《晏子春秋》,其中所记载的内容真是详细啊。我已经读了晏子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了他的传记。至于他的书,世人大都有,因此不选入,只是选晏子的一些未见记载的事迹。假使晏子还在世,我即使是替他驾车,也是非常令人高兴仰慕的。
第10课 管仲列传
《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本文节选了管仲部分。它与其他传记相比较,较为奇特。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文中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光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认识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谊。认识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托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注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中第二段是文章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一、人物名片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增。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二、文化常识
成语中的朋友之交
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相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性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交往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这里指“占便宜”
(3)一匡天下:使……得以匡正
(4)上服度则六亲固:遵循
(5)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舍弃,去除
(6)慎权衡:指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7)将顺其美:扶持
(8)召忽死之:为……而死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称
(2)与
(3)实
(4)岂
3.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加以归类。(只填序号)
①九合诸侯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 ④富国强兵 ⑤贵轻重 ⑥管仲因而信之 ⑦然孔子小之 ⑧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1)使动用法:①④⑥
(2)意动用法:②⑤⑦
(3)名词活用作动词:③
(4)形容词用作名词:⑧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被动句
(2)管仲既用:被动句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
(4)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
(5)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判断句
(6)管仲既用,任政于齐:介宾后置句
(7)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8)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句
(9)不以为言:省略句
(10)齐桓公以霸:省略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人们家中粮食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
(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译文:难道是因为周王朝统治衰微,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助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6.名句默写。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7.常识识记。
(1)四维指礼、义、廉、耻。
(2)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
一、整体感知
选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他们的深挚友情。前一段交代管仲的字和籍贯;简介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以及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叙述二人的从政情况,评述鲍叔牙举荐管仲对齐国、对天下所产生的影响。后一段记述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扬。管仲深情回顾了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的情形,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话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部分(3~4段):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前一段侧重写管仲在内政方面的才能,先写其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再写其执政理念:“与俗同好恶”“顺民心”。后一段侧重写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方面的才能,先概述其才能,“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然后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指出他灵活有节的施政才能是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管仲的这些才能和措施,才使得齐国君民同欲,上下相亲,诸侯亲服,完成了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第三部分(第5段):是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二、问题探究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其原因有哪些?
答案 主观因素:(1)“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理念;(2)“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1)鲍叔牙知己、荐己、让己,(2)君主知遇之恩。
2.从本文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答案 司马迁评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礼赞朋友间相知的知己之情,联想到自己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像鲍叔牙一样的知音。
无人知己的寂寞,再加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周公旦还是需要管仲?
答案 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要扣住:①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周公旦以德才治国,管仲
以民心为标准,注意发展经济;②现代社会既需要像周公旦这样德才兼备的能臣,又需要像管仲这样顺应民心、发展经济的官吏。
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
点拨 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牙对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知己之情。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牙那样的知音!
一、文本素材
1.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早年曾共同经商。分钱时,管仲常多分一些。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母,需要钱花,不认为他贪。他曾给鲍叔牙出过主意,后多次失败。鲍叔牙认为不是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成熟。管仲多次做过小官,都被辞退。鲍叔牙认为,这是时机不好,不是他不能干。管仲打仗,总是中途逃回。鲍叔牙认为,这不是胆小,而是不愿在那些无谓的权力斗争中白白送死,而且家有老母,也要有人奉养。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应用指南 本材料可用于“友情”“理解”“宽容”“襟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类似的话题作文中。
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不是以怨报怨,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这一点尤为难得。
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宽容,没有充分的理解,就没有真正的宽容。
在鲍叔牙看来,贪婪、胆怯只是表面现象,真实的管仲是孝敬、理智、贤能的,如果不深入了解,往往会被现象迷惑,造成遗憾和损失。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罚单内的百元大钞
2013年2月17日,某市民樊某骑摩托车超载被交警李自立拦下,樊某以经济困难为由苦苦哀求不要罚款。李自立依法开出了罚单,但处罚100元的罚单内,夹着一张百元钞票。事后,樊某自行到银行缴纳了罚款。
交警李自立通过自己细微的观察,以“天冷没戴手套,穿着简单,摩托皮座椅有洞”“穿着胶鞋,棉裤裤腿上敷着泥,手上还有石灰粉”等信息,认定了樊某所说的经济困难。法不外乎于情,当被罚对象确实有困难时,交警开出罚单的同时,也能真正体谅到被罚人的经济状况,没有加重樊某的生活困难,而是递上钱帮忙交罚款,既执行了法律,也体现了人情,且传递出多重让人温暖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