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 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本句中意为山的东面。今义:中国的一个省。B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个区域,空间的某一部分,部位。C项古义:性情谨慎敦厚的人。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敬畏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纵:即使
C.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为:替、给
D.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卒:同“猝”,仓促
答案 D
解析 卒:终于。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B.项王自度不得脱
C.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乃持项王头视鲁
答案 B
解析 A项“繇”同“徭”,C项“辟”同“避”,D项“视”同“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虽”也相同
B.两上“乃”相同,两个“虽”不同
C.两个“乃”不同,两个“虽”相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虽”也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乃:竟。②乃:于是。③虽:即使。④虽:虽然。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B.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D.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答案 B
解析 B项为倒装句,A、C、D三项为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
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流逝
B.与秦军遇 遇:相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 属:归属
答案 A
解析 逝:奔驰。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以”不相同
B.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乃”相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不相同
答案 D
解析 “乃”,一为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一为“仅仅,只”。“以”,一为连词,表目的,“来”;一为介词,“用,拿”。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鹿之战是决定楚汉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使项羽一生的功业发展到顶峰。作者从侧面描述战争的过程,却极具气势。
B.文中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C.《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D.慷慨悲歌的项羽和叱咤风云的项羽,在司马迁笔下相反相成,相互辉映,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盈。
答案 A
解析 作者对巨鹿之战,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而以侧面描写为主的写法。正面描写用短句快节奏地概略叙述战斗过程。主要用侧面描写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不让一人有畏缩后退之心。
(2)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 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用言辞轻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答案 A
解析 匿:隐藏。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朱家说的话,说季布是在履行职责;③季布介绍当时的情况;④只能说明季布明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亡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能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后,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答案 B
解析 B项季布援引历史故事,只说明出兵难以取胜,最后吕后罢朝不复议击匈奴事。吕后从未发过攻击匈奴的命令,所以B项“吕后收回成命”是错误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扬了它呀。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任性使气而又见义勇为,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拜见汝阴侯滕公,趁机对滕公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 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并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启程去了。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名声,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扬了它呀。
第12课 项羽本纪
《史记》是天地间第一等文字,《项羽本纪》则是《史记》中第一流篇章。司马迁偏爱英雄,往往偏爱悲剧英雄,而《项羽本纪》就是一篇悲剧英雄之文。同学们自然要倾力学好它。但如何学好它呢?
1.处理好“选”“补”“联”之间的关系。本文节选了三部分内容:项羽早年情况;项羽人生最辉煌之时——巨鹿之战;项羽人生最末路之时——垓下之战,且“垓下之战”选文较多,以突出其悲剧性。这是必须要读好的。为全面认识其人,需补读项羽的横空出世——吴中起兵,联系项羽人生的转折点——“鸿门宴”,还要将本文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联在一起读。
2.项刘之争,留下多少故事与后人说!要从自己的人生成长角度来学习本文。项羽的人生悲剧是性格悲剧,多悟悟项羽性格中的缺点,以完善自己的性格,争取“开卷”定获“人生”之益。
3.深入理解、把握选文中的两次战争所展现的人物刻画的种种手法和艺术特点。
一、人物名片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著名军事家、“勇战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而死,年仅30岁。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二、文化常识
五刑·族诛
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指:①墨刑,又叫“黥刑”,就是在罪犯的额头、面颊、手臂诸处刺字,然后再涂上墨,作为惩处的标志,如刘邦的部下英布因受过黥刑,所以又叫他黥布。后来发展为“刺配”。②劓刑,割去鼻子的刑罚。③刖刑,又叫“剕刑”,就是砍掉罪犯的双脚或脚趾。④宫刑,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⑤大辟:就是死刑,它是最重的刑罚,所以又叫“极刑”。
族诛,古代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制度。古书上常称作“族”,就是“灭族”的意思。灭族最多是九族(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及旁系血缘亲属的从兄弟),但明朝的方孝孺被永乐帝诛灭了十族,第十族是他的学生,这一次总共杀了870多人。这种情况叫“连坐”,也叫“株连”,是封建统治者加强其统治的残酷刑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放下,放弃
(2)(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
(3)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4)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失败
(5)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悬赏征求
(7)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同“示”,出示,展示
(8)何兴之暴也:迅速,突然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被
(2)及
(3)亡
(4)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活用情况。
(1)毋妄言,族矣:灭族,名词作动词
(2)梁以此奇籍:以……为奇(与众不同),意动用法
(3)(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用膝盖,名词作状语
(4)项王军壁垓下:驻军,筑营垒,皆为名词作动词
(5)马童面之:背(向),名词作动词
(6)豪杰蜂起:如蜂一样,名词作状语
(7)五年卒亡其国:使……灭亡,使动用法
(8)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以……为师,意动用法
(9)怨王侯叛己:使……埋怨,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汉军乃觉之 ②乃陷大泽中 ③乃有二十八骑 ④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⑤乃谓其骑曰 ⑥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A.①/②④⑤/③/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依次为:才/于是,就/仅仅/却,竟然。
5.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译文:前来救援驻扎巨鹿的诸侯军有十余个营寨,没有谁敢派兵出战。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译文:楚国战士无不用一个抵挡十个。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呢!
(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我听说汉王用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人头,我给你这份好处。
6.名句默写。
(1)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4)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5)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诗》)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7.常识识记。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长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一、整体感知
1.结构
本文节选文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了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其心胸气度。
第二部分(第3段),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地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
第三部分(4~8段),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
第四部分(第9段),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说。
2.人物形象
英雄之文首先是模状英雄。明代李贽称项羽“自是千古英雄”,何以见得?在一“勇”字:项羽是名副其实的勇冠三军,看他上将军帐中杀宋义,如拾草芥;破釜沉舟,绝地大破秦军,威震诸侯;彭城大战,以三万军马大战数十万汉军,汉军溃败,淮水为之不流;垓下突围,二十八骑在万军中纵横自如。处处是刚勇之举,处处豪气干云。在一“杀”字:项羽性格中还有极为慓悍的一面,《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还用大量的文字记述了项羽凶残的一面,如杀会稽守,杀宋义,杀襄城军民,坑二十万秦卒,屠咸阳,弑义帝,故而杨维桢认为项羽“嗜杀如嗜食”。在一“情”字:垓下之围,项羽不舍美人与乌骓马,慷慨悲歌,泣下数行;联系项羽少年时的轶事,他的形象一下子血肉丰满起来。在一“命”字:项羽本无统一天下之志,因此篇中项羽“由微而盛,由盛而亡”,早先由八千人随叔叔起兵,至威慑天下的西楚霸王,尔后日渐衰微,直到乌江自刎,全在他胸中没有经营天下的大志,只为经营自身,荣身东归而已,这种胸襟造就了项羽的悲剧命运。
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同时又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他有时真有龙飞凤舞的雄姿,有时又愚蠢昏聩得像一头驴子;他有时天真淳朴、宽厚仁慈得令人喜爱,有时又暴戾凶残得令人发指。(《史记》专家韩兆琦语)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对巨鹿之战与垓下之战的描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描写?
答案 巨鹿之战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突出了项羽面临失败的气度。巨鹿之战句式短促,节奏感强,语气紧迫而连贯,句式灵活而多变,表现了紧张的形势以及楚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垓下之战句式舒缓,如项羽悲歌段与回答船公段,集中表现了项羽内心的沉痛和赴死的从容之态。
巨鹿之战文字精简,垓下之战详尽,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目的是突出项羽人生的悲剧性。
2.你认为项羽的性格与他的失败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 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性格中的缺陷,项羽的悲剧是一种性格悲剧。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多疑好忌使他失去谋臣,性格暴戾使他难抚民心,喜怒无常使他朝令夕改。
3.项羽与刘邦,谁是真正的英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认为项羽是英雄的理由:(1)英勇神武,气吞山河,有英雄之气概;(2)有一段缱绻动人的爱情故事,有英雄之情怀;(3)耿直正派,不耍阴谋诡计,有英雄之正气。其他如讲信义、活得有尊严等等。
认为刘邦是英雄的理由:(1)入关,约法三章,其志气可嘉;
(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勇气可嘉。其他如头脑灵活、会用人、做事果断等等。
1.怎样理解司马迁最后的点评?
点拨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可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2.“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未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点拨 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是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即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和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绝不是任意安排的。
一、文本素材
1.项羽的气节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历史上的兵败自刎事例举不胜举,但是项羽的一句话,“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记住的是气节!
应用指南 项羽的生死选择,从中反映出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精神,我们可以用在有关“气节”“选择”“价值观”“做人”等话题、材料作文中去,但要强调其意义所在,还可以列举历史上的其他事例,以便比较映衬。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停工护燕”体现对自然的尊重
河南新郑市郑新公路与祥云路交叉口南侧300米处一居民楼建筑工地内,有一个深约10米的足球场大小的基坑。2013年5月的一天,人们发现,在基坑西侧和南侧的断面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数不清的拳头大小的洞穴,上万只燕子在基坑断面上打洞筑巢。为保护燕子繁育,当地有关部门决定暂停这一村民回迁住房项目施工,等到雏鸟学会飞翔能外出觅食时再行建设。这一“人与自然的互动”引来一片喝彩,网友称新郑“是一座有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