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5课 刺客列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5课 刺客列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03:08

文档简介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众而士厉         厉:振奋
B.委肉当饿虎之蹊 委:委托
C.其意不厌 厌:满足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残酷
答案 B
解析 委:放置。
2.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环柱而走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③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 ④使工以药淬之 ⑤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⑥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⑦祸必不振矣 ⑧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A.①②⑤⑦ B.②③⑤⑧
C.⑤⑥⑦⑧ D.②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②“振”同“震”,③“捥”同“腕”,⑤“腐”同“拊”,⑥“朴”同“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进兵北略地 ②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④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又前而为歌曰 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 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⑨天雨粟,马生角 ⑩太子丹患之
A.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⑨/⑦
B.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⑩/⑦
C.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⑦⑨
D.①⑧/②⑥⑨/③⑤⑦/④⑩
答案 A
解析 依次为: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B.愿大王少假借之
C.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D.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
答案 C
解析 A项“穷困”,古义,外境艰难;今义,贫穷。B、D两项见“积累运用”第4题。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①表原因,②表目的手段;B项均为副词,果真;C项①趁机,②经、由;D项①助词,②代词。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 函: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答案 C
解析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顾”,都是“回头”。A项“陈”,①为“陈说”;②为“陈列”。C项“引”,①为“伸,挣”;②为“拿,举”。D项“就”,①为“靠近,登上”;②为“成功”。
8.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写离别之悲,②侧面衬托荆轲勇敢,④写秦王。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答案 B
解析 秦臣蒙嘉贪财,而非同情燕王,赞赏荆轲。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行。
(2)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尽头,匕首出现了。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悦己者容       容:打扮
B.则虽死不恨 恨:仇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
答案 B
解析 恨:遗憾。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以”,前者为介词,“凭着”;后者为连词,同“而”,表示承接关系。A项都是介词,“对”“向”。C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原来是”。D项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 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不能表现其“忠义”;⑤是赵襄子的话,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曾先后臣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治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答案 C
解析 朋友是劝说豫让假意投靠赵襄子,寻找机会报仇。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人问心有愧啊。
(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译文:范氏、中行氏都像对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但并不出名。他转而离开侍奉智伯,智伯对他很是尊重宠信。智伯讨伐赵襄子时,赵襄子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三家瓜分了他的地盘。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将他的脑壳刷上漆之后作为饮酒之器。豫让逃到山中,发誓说:“唉!士人应该为知己者效死,女子则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替他复仇而万死不辞,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我的灵魂才能无憾无愧!”于是他改名换姓扮作刑徒,入赵襄子内宫修治厕所,怀中藏着匕首,打算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时,内心有所警觉,让人拿下修治厕所的刑徒讯问,原来是豫让,怀中藏着兵器,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随从们打算杀了他,但襄子说:“他是个仁义之人,我谨慎避开他就可以了。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裔,他的臣子却打算替他报仇,这是天底下难得的贤者啊。”最终放了豫让。
过了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造成恶疮,吞下炭块使声音喑哑,使别人看不出自己的本来模样。在街市上行乞,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去见朋友,朋友认出了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正是。”朋友对着他掉泪说道:“凭着您的才干,委身而侍奉襄子,襄子必亲近宠幸你,亲近宠幸你,那么你就能够做你想做的事,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何必摧残自己,想以这种方式求得报复襄子,不是实在太难了吗?”豫让说:“委身臣事他人却谋杀他,这是心怀二意以侍奉自己的君上啊。再说我要做的事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人问心有愧啊。”
(朋友)离开后不久,襄子要出行,豫让潜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头,马受惊了。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埋伏在此)。”派人拿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指责豫让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吗?智伯将他们都灭了,你却不替他们报仇,却反而委身做智伯之臣,智伯也已经死去了,但你为什么偏偏要如此迫切地替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像对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襄子感慨叹息,流着泪说:“豫让先生啊,您为智伯尽忠,已尽到了君臣的名分,而我宽恕先生也已经够了。先生您好自为之吧,我不再释放你了。”让士卒将豫让围了起来。
豫让说:“我听说圣明之主不埋没他人的美德,忠臣有为君臣大义而死的义务。先前你已经宽免了我,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颂你的美德。今天这事,我当然认罪,但是我希望得到你穿的衣裳用剑刺击,用来表达我替智伯报仇之意,那么我虽死而无遗憾。我并不敢奢望,只是斗胆说说我的心里话。”于是襄子深深地赞许豫让,就让人拿着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剑三次跃起击刺襄子之衣,说:“九泉之下我可以报答智伯了。”于是用剑自杀了。豫让赴死之日,赵国志士听说了,全都为豫让而流泪。
第15课 刺客列传
本文是类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本文节选的是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学习本文,应注意节选文字的特点:
1.它约有4 000字,是本册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加上又是文言文,同学们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抓住“荆轲刺秦王”这条主要线索领起全文,从定计(刺杀)到刺杀准备再到送别而后达到高潮,最后写余波——高渐离刺杀秦王,线索分明,层次井然。然后切块阅读,由节到段,再到篇,直到整体把握内容。
2.本文词汇丰富,文言现象较多,务必梳理、积累好。
一、人物名片
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权)。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直逼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派荆轲入秦行刺。秦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便私见樊於期,将实情相告,樊於期立即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进献。秦王大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二、背景资料
公元前228年,秦王派王翦攻赵,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弱小,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既出于个人恩怨(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对他不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更为了解救国家的危难,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以图孤注一掷,延缓燕国的危机。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可惜“刺秦”失败,惹怒了秦王,秦国大举进攻燕国,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文化常识
五音·七声·八音
“五音”也叫“五声”,指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级。古代作家在诗文中常用五音与四季、四方、五行、五色、五帝、五味、五情、五脏、五常等组成配合关系,且可以相互替代,现列表如下:
五音





四季


季夏


四方



西

五行





五色





五帝
青帝
赤帝
黄帝
白帝
黑帝
五味



辛(辣)

五情





五脏





五常





“五音”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合称为“七声”,如荆轲先唱的“变徵”,声调悲凉,抒发了生离死别之际的悲伤之情;后唱的“羽”,声调激愤,抒发了甘心为国牺牲的壮志豪情。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是我国古代乐器制作的主要原料,称之为“八音”。
1.根据要求填写下面表格。
语句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1)吾曩者目摄之


威慑
(2)荆轲嘿而逃去


默默地
(3)右手揕其匈


胸部
(4)复为羽声忼慨


慷慨
(5)图穷而匕首见


出现
(6)乃引其匕首以秦王

投掷
(7)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被雇用的人
(8)北购于单于


讲和
(9)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手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       论:这里是“较量”的意思
B.欲批其逆鳞哉 批:触犯
C.跪而蔽席 蔽:同“避”,离开
D.乃造焉 造:拜访
答案 C
解析 蔽:拂拭,掸。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曩者目摄之:先前
(2)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品节高尚的义侠
(3)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委托。这里有以性命相托之义
(4)而社稷幸得血食:享受祭祀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
(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消除……的借口
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杀死知情的人
(2)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六书之一
(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古义:皇帝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4)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古义:东家,主人 今义:岳父
(5)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曰
古义: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 今义:偏向(某人)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译文:他在所游历的那些诸侯国家,都是跟一些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结交。
(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译文:怎么可以因为受了欺侮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国的逆鳞呢!
(3)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译文:我到底不能因为强秦的威胁,就牺牲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赶他到匈奴去,这本是我需要人做事的时候呀。
(4)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译文:燕国又小又弱,好几次遭受了战祸,如今估计就是把全国的一切兵力拿出来也不能抵挡秦国。
一、整体感知
1.层次结构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介绍荆卿身世,与盖聂、鲁勾践、高渐离、田光交往的经过,点明他“非庸人”。
第二部分(6~8段),写太子丹寻求报仇之计。先写向鞠武求计,鞠武无可奈何,向太子丹推荐田光,田光又推荐荆轲,并以自杀激励荆轲。
第三部分(第9段),荆轲与太子丹定下刺秦王之计。
第四部分(10~13段),荆轲为刺秦王作准备,易水送别。
第五部分(第14段),刺秦王的经过。
第六部分(15~17段),刺秦王以后的结局和余波:秦灭燕,高渐离刺秦王,鲁勾践的惋惜。
第七部分(第18段),作者的评论。
2.人物形象
作者在刻画荆轲这一悲剧英雄时,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危急的情势烘托人物,如文章开篇就突出了燕国的危急形势,以此来烘托荆轲的勇挑重担;二、以悲壮的场面表现人物,如易水送别的场面,就显示出了荆轲的英雄本色;三、以紧张的气氛突现人物,如当荆轲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而荆轲的勇敢出击,就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和完美了。
古来信义之人多有,而刺客的悲壮惨烈之处在于他们是以生命为实现信义的手段。死生大矣,舍弃这天地与父母赐予的宝贵的仅有一次的生命,绝非易事。一时负气而死,只是莽夫匹夫;重其死亦重其生,才是贤者的作为。本篇笔法历来为人所称道,其要在于对这些刺客如何选择了“身死”道路的曲折描绘。他们往往只是一些布衣平民,但在起始时就受人厚待,得人深知,重义深情,逼迫着、激励着他们去以身相报。这是悲剧的伏笔,绵长哀怨。而当他们完成了世间的其他必做之事,决定为大义深思而赴死时,作者则有意点出他们的危险处境,与对手相较力量的悬殊。变徵之声,悚人心目,是悲剧的前奏。最终在那千钧一发的刹那,他们奋身而起,从容镇定,身死义成。此时风云变色,天地低徊,悲剧在这一刻达到高潮。此后或有余音,如聂政之姐聂荣,荆轲之友高渐离,也都是再次舍生取义,更增悲感。
此外,在叙事中融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荆轲千古义士,而作者一开始即写他周游则不为卫元君所用、论剑则不入方家之眼,与人相争则隐忍逃去,以点出其心中激愤郁结之气,也暗示其剑术不精,日后必败;而刺秦以前,田光先生、樊於期先后自刎,义气相激,情势渐急;为解太子丹之疑心仓促起身,易水之上,白衣送行,悲歌慷慨,如诗如画,如诉如泣;而在大殿之上逐秦王而走,人影嘈杂错乱之中,义士迸发出了生命中所有的蓄积,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搏。荆轲的命运,实在开首已定,并随着行文一步步明朗化。但作者并不明言,只是逐层递进,逐步烘托,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使悲剧的气氛达到极致,使那一短暂的死亡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内容和怀想。历史上成功的人很少,失败者则是大多数。然而英雄并不能以成败而论,问心无愧地活着,情深义重地死去,都是真英雄,《史记》中有许多这样的英雄。从对他们深情描摹的文字里,我们当体味出太史公的无限感慨。
二、问题探究
1.荆轲为什么刺秦王?
答案 荆轲刺秦王,主要出于一种正义。面对强暴,出于国难,挺身而出。荆轲为人“沉深好书”,他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目标。当然,其中也有报答太子丹、田光的知遇之恩。
2.写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再写“高渐离以筑击秦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案 一方面呼应上文提到的高渐离与荆轲为同道之人,更主要的是,以高渐离的行为说明了荆轲行动的正义性,荆轲反抗强暴的行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把荆轲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光彩夺目。
3.对于荆轲刺秦王这桩历史公案,历来见仁见智。请从下列六段文字中归纳出古人对这桩历史公案最基本的态度,然后谈
谈你对荆轲其人其行的看法(表述自己的看法必须有观点、有分析)。
(1)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
(2)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荆轲》)
(3)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4)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西汉辞赋家扬雄)论之,荆轲……不可谓之义。(《资治通鉴·卷七》)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古人的态度: 
自己的看法: 
答案 古人的态度:有赞赏(肯定)、批评(否定)两种。
自己的看法:批评——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但缺乏政治眼光,不懂得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想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借助恐怖手段,刺杀秦王,保全燕国,这在政治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在行动上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其失败的教训今天仍值得记取。
赞赏——荆轲看重义气;有血气之勇,深明大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英勇气概,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
解析 赞赏其操守品格,或批评其不智行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点拨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见陵之愧”。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斥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司马迁如何看待荆轲刺杀秦王这件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秦王的行为?
点拨 不论成功与失败,他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义举,立场鲜明,不违背自己的志向。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一、文本素材
1.荆轲刺秦王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荆轲还是毅然前往,当失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
应用指南 本材料可用于“心灵选择”“明智”“英雄”等话题,荆轲刺秦王,塑造了荆轲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极具英雄主义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质和光荣传统。其浩然之气,慷慨磊落的胸襟让后世之人扼腕不已,感佩不已。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慷慨赴死的悲壮,在于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挑战可能——唐骏
2013年1月28日,唐骏正式宣布离开新华都。在此之前,唐骏曾先后担任微软中国总裁、盛大网络集团总裁,被业界称为“打工皇帝”。
离开新华都集团,唐骏的下一站将是港澳资讯。业内评论唐骏此举是由“打工皇帝”变身老板。但唐骏自己对这种身份的转变有其他的看法。唐骏表示,他很兴奋将要面临的挑战。“选择了从港澳资讯重新出发,没有做成大型企业的奢望,更没有做成一流企业的梦想,只想挑战自我,挑战可能,只想踏实和简单。”唐骏如此表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