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7课 赵世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同步检测:第17课 赵世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2 12:04:29

文档简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及食熊蹯,胹不熟
B.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C.韩厥告赵朔趣亡
D.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答案 A
解析 B项“要”同“腰”。C项“趣”同“促”。D项“免”同“娩”。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赵盾益专国政         专:专擅
B.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致:送给
C.朔死不恨 恨:遗憾
D.然亦君之咎 咎:过失
答案 B
解析 应为“牵连”“涉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助词,可不译。A项并列关系连词,和/表修饰关系连词。B项放在词尾,可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往。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后善也
B.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
C.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D.明日,服而朝
答案 C
解析 A项两个词“成功”和“功业”。B项违背世俗。D项第二天。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A.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B.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
C.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
D.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答案 C
解析 C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无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错:涂饰
B.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曲学:学识渊博
C.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制俗:改革风俗
D.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 攘:排斥,排除
答案 B
解析 应解释为“偏颇浅陋的学说”。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自请之/因事而制礼
B.礼者,所以便事也/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C.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
D.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
答案 B
解析 A项于是/根据。C项然而/而且。D项用来/而。
8.下列句子不能作为赵武灵王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利其民而厚其国 ②礼服莫同,其便一也 ③穷乡多异 ④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 ⑤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 ⑥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 ⑦顺中国之俗
A.①③⑤⑦ B.③⑦
C.②③⑤ D.①④⑥⑦
答案 B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译文: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物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要点:易、一、同)
(2)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
译文: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要点:非、公焉而众)
10.赵武灵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公子成的?
答案 先从圣人的做法谈起,圣人从“利其民而厚其国”的角度出发,“因事而制礼”,并不计较“殊俗”;接着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分析,强调“胡服骑射”的必要;最后用“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表明改革目的。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葬:厚葬
B.愿沛公且留壁 壁:营垒,军营
C.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啖:吃,引申为“引诱”
D.不如因其解击之 解:解散
答案 D
解析 解:同“懈”,松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①为介词,译为“把”;②为介词,译为“凭借”。A项“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项“与”均为介词,表示对象,译为“和、同”。D项“而”均表示修饰,不译。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运筹帷幄的一组是(  )
①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辕,良引兵从沛公 ②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③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④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⑤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⑥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说在沛公出辕的时候,张良所采取的行动;③是对沛公的希望,不能表现出其运筹帷幄的特点;⑥是说张良平时的做法。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的情况下,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让沛公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急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最终被封为留侯。
答案 B
解析 “让沛公带兵攻击”不对,张良没有这样特别安排,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译文: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译文: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3)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译文: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求得到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对西面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信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道家养生术,即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充足,身体轻举,促进身体健康),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第17课 赵世家
《赵世家》在《史记》三十世家中颇具特色,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现,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节选的是全书中的两件大事,一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节选的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无多大联系,各有特点。“赵氏孤儿”的故事,文字浅显,情节曲折,重点是理解故事的曲折和公孙杵臼、程婴两个人的性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文字艰深,内容深刻。宜抓住赵武灵王与叔父激烈交锋的语言,去认识赵武灵王改革的睿智、魅力和智慧。
一、人物名片
赵氏孤儿: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杀掉了赵朔和全家老小,唯一漏网的是赵朔身怀六甲的妻子。孩子出生后,赵朔的好友程婴采取了调包之计,谎称知道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用别人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孩子和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一起死在乱刀之下。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隐居十五年,将赵氏孤儿赵武抚养成人。后在重臣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大白于天下,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
二、背景资料
胡服骑射:胡是古代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胡服骑射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中心内容是穿胡人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三、文化常识
古代的“占卜”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事的兴衰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来,并可以被捕捉到,因此,占卜就应运而生了。古人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穴不使穿孔,然后烧灼出裂纹以判断吉凶福祸,这种裂纹称为“兆”,“占”是“观察”的意思。占卜分“卜”和“筮”两种,“卜”用龟甲,“筮”用蓍草,“龟策”就是分别指用来占卜的龟甲和蓍草。不过,卜、筮并不能完全代替人为的判断分析,只是一种辅助决策的手段。占卜文化是中国神秘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殷商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设有专门的卜民,几乎凡事必卜,甲骨文实际上都是卜辞。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適同嫡;嫡子,正妻所生之子
(2)赵宗灭乎,若号
号同嚎;嚎哭
(3)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同促;急速,赶快
(4)衣以文葆
①文同纹;花纹     ②葆同褓;襁褓
(5)故见龟策
见同现;显现
(6)却冠秫绌
秫同钅术;长针
(7)而怫学者
怫同悖;背离,违背
(8)蛮夷之所义行也
义同仪;榜样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致
(2)适
(3)微
(4)即
(5)矫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a.衣以文葆:穿
b.赵武服齐衰三年:穿
c.春秋祠之:祭祀
d.以长南藩之地:称雄
e.吾欲胡服:穿胡服
f.及赵武冠:行冠礼
②名词作状语
王北略中山之地:向北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a.子必不绝赵祀:使……断绝
b.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使……活下去
c.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使……出来
d.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使……愉悦
②为动用法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为……哀伤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羞耻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使……劳苦
b.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使……得好处;使……强大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以……为耻辱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古义:这不是
今义:①事理的正确和错误;②口舌
(2)臣闻中国者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民族或中华人民共和国
(3)于是肥义侍
古义:这时,当时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明日,服而朝
古义:第二天
今义:时间词,明天
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判断句)
译文: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
(2)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判断句)
译文: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3)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状语后置句)
译文:派兵去拦截到秦国迎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
(4)衣以文葆。(状语后置句)
译文: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
(5)子孙在朝,何以惩罪?(宾语前置句)
译文:(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
(6)小人哉程婴!(主谓倒装句)
译文:程婴,你这个小人哪!
(7)衣以文葆,匿山中。(省略句)
译文: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藏(到)深山里。
(8)与楚庄王战河上。(省略句)
译文: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
(9)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被动句)
译文: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
6.名句默写。
(1)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2)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3)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4)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7.常识识记。
(1)弑,古代指臣杀君或子杀父母。
(2)齐衰,古丧服的一种,粗麻布缝制,以其缉边,故称“齐衰”。仅次于子女为父母服丧的斩衰。
一、整体感知
1.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
这个故事围绕“立孤”线索展开,时间跨越数十年,故事情节惊心动魄。应该注意的是赵盾、赵朔家族与屠岸贾之间的矛盾斗争,杀来杀去,并不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是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赵盾、赵朔执掌国政数十年,总揽大权,权倾朝野,致使王权旁落。而屠岸贾诛灭赵族只是国君手中平衡势力的工具。虽说屠岸贾的行动未征得国君的同意,但事后居然无事,正说明了这一点。可是围绕“立孤”,公孙杵臼、程婴与屠岸贾之间的斗争,则染上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斗争的悲剧色彩。在记叙中,没有正面描写宫闱中的激烈冲突,而是详写了人物之间的对话,略写了人物的具体行动。在紧张、曲折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形象。如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等。
2.关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地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应该看到,赵武灵王这场军事改革,虽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但毕竟是一场成功的、不流血的改革。这在改革史上少见,故梁启超称之为“黄帝以来中华第一伟人”。
二、问题探究
1.“赵氏孤儿”故事中“搜孤救孤”一段写得扣人心弦,文章头绪颇多,但不零乱。司马迁是根据程婴、公孙杵臼两人对话中的三个问题来展开的。请分析一下司马迁是根据哪三个问题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案 根据的是“胡不死”“奈何”“立孤与死孰难”这三个问题。由“胡不死”引出“有所待”,流露“扶孤”的念头;“奈何”强调了情况的紧急,引出危难当头两义士挺身而出,设计救孤;“立孤与死孰难”,埋下伏笔:公孙杵臼死,程婴立孤。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成功的原因。
答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次艰难的改革,改革自然要受到阻力。赵武灵王则从最顽固、最大的反对派起做思想工作,用无可反驳的道理说服反对派,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如果采用行政命令,那恐怕会是一次流血的改革。而赵武灵王是以“攻心”为上,获得了反对派的支持。
3.本文花了大量笔墨写为是否穿胡服争辩不休,这样是否浪费笔墨?
答案 赵国自分晋以来,直到赵武灵王而盛极,其关键正在武灵王力矫旧俗,胡服骑射,因此胡服始末,值得大书特书。另外,这件事本身意义深远,赵武灵王的远见卓识,也值得大书特书。
1.司马迁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真是如此,那你认为这是否违反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点拨 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为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实。
2.赵武灵王为何要提出“胡服骑射”的主张?“胡服骑射”有怎样的意义?(搜集资料并结合文句探讨)
点拨 赵武灵王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他实行这一主张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消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并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
赵武灵王倡导的习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一、文本素材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着眼于军事并侧重于军事的民俗改革。赵武灵王在军事实践中能发现胡服的长处,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礼乐文化自负的氛围中,敢于抛弃传统服饰,公开提出采用胡服。
骑射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区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用指南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写有关“胆魄”“改革”“创新”“交流与发展”“政策与发展”等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胡服骑射”表现了赵武灵王不墨守成规、重视现实的认知态度和移风易俗、革旧布新的行动魄力。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国防,而且促进了各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足见赵武灵王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车祸致残,小伙公交车卖报传递正能量
一个在公交车上卖报纸的“90后”残疾小伙儿红遍新浪和腾讯微博,他总是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印有“渤海早报”字样的蓝马甲,众多网友盛赞他自食其力,他的自强精神在网上传递着正能量。
这位卖报小伙儿名叫刘有为,上小学一年级时因车祸和开颅手术,造成智力残缺且右侧肢体不能正常行动,小学五年级时被迫辍学。父亲因糖尿病病倒,不能干累活。为帮妈妈分担家庭重担,他想去卖报。开始妈妈不同意,她觉得儿子“脑子和手脚都慢”。但刘有为很倔强,自己偷偷拿报纸出去,第一天卖出了10份,随后越卖越多,直到有一天能卖出100份,妈妈终于妥协。为了卖报纸,刘有为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4点给订户上门送报,然后到公交车上继续卖报,每天卖完200份报纸才回家。
当《渤海早报》记者问他每天要卖200份报纸是不是很辛苦的时候,刘有为腼腆而刚毅地说:“我不累,我就是想让我妈歇一歇。……我是男子汉,我能照顾自己,更能照顾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