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致食客三千人 致:招来
B.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遗:赠送
C.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赞:介绍,引见
D.此五霸之伐也 伐:讨伐
答案 D
解析 伐:功劳,功绩。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冠盖相属于魏
C.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D.辞决而行
答案 B
解析 A项第二个“坐”同“座”,C项“乡”同“向”,D项“决”同“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B.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C.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D.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答案 B
解析 A项古义指有德行的人,今义指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或年高有德的人。C项古义指“……的原因”;今义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或为名词,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D项古义指谦让、推辞;今义指向后退,让开路或让步。B项古今义均为“客人”。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公子从车骑,虚左
A.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B.北救赵而西却秦
C.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D.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答案 B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意动用法,C项为为动用法,D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A.请救于魏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 B
解析 B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两端:两头,指两方之势
B.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生:单独生存
C.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 他端:别的办法
D.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资:资助
答案 D
解析 资:蓄积。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派”。A项是/被。C项将要/况且。D项率领/与“上”“下”组成词,表位置、次序等。
8.对下列句中“之”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指平原君赵胜)
B.公子患之,数请魏王(代前文的“邯郸旦暮降秦”)
C.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代下文的“虎符”)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代前文侯生“无一言半辞送我”)
答案 C
解析 应为“军队”。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急人之困”的一组是( )
①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③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④复引车还,问侯生 ⑤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⑥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 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答案 B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译文:把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计划都告诉了侯生。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译文:这就好像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成效呢?(您)还要这些宾客做什么呢?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一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妄人耳 妄:无知妄为
B.乃装为去 装:穿上衣服
C.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走:跑
D.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信:诚实
答案 A
解析 B项“装”应解释为“收拾行装”。C项“走”应解释为“使……败逃”。D项“信”应解释为“相信”。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日”,都是“每天,一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A项“乃”,前者为“原来是”,表确认的副词;后者为“就,于是”,表承接的连词。B项“以”,前者为“把”,介词;后者为“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D项“使”,前者为“使者”,名词;后者为“假使,假如”,表假设的连词。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和“名冠诸侯不虚”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前者为公子之言,言为心声,表明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后者为公子“名冠诸侯不虚”的具体情景的叙述。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公子听说有两个隐士分别躲在赌博馆和豆浆店里,就想见见他们;可这两个人瞧不起公子,不愿见面。但公子还是找到其中一人,两人一见如故。
B.面对平原君的鄙视,魏公子用假装要离开赵国的办法迫使平原君很快向他道歉并坚决挽留;除此之外,魏公子还特别能借题发挥,善于宣传自己,以至天下有本事的人都纷纷前去投奔。
C.毛公、薛公的成功劝谏,最终成就了魏公子忠君报国的美名,同时也说充分说明魏公子“仁而下士”赢得了人才们的忠诚。
D.魏公子之所以最后被免去上将军一职,从根本上讲是秦国的反间计太厉害,太巧妙,以致“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
答案 C
解析 A项“有两个隐士分别躲在赌博馆和豆浆店里”“这两个人瞧不起公子”“公子还是找到其中一人,两人一见如故”均与原文不符。B项“假装”应是“整理行装”,“特别能借题发挥,善于宣传自己”也无文字依据。D项“从根本上讲是秦国的反间计太厉害”有认识错误。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译文:凭我这么个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想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羞辱,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
(2)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译文: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
(3)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译文: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败逃。
参考译文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有才有德而没有从政的人,一个是毛公混迹在赌徒中,一个是薛公混迹于酒店里,公子很想见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个人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这两人交往,彼此都以相识为乐事,很是高兴。平原君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贤人,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来,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平原君的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就向夫人告辞准备离开这里,说:“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德,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要求。现在才知道平原君与人交往,只是显示富贵的豪放举动罢了,他不是求取贤士人才啊。我在大梁时,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有才,到了赵国,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凭我这么个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想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羞辱,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把公子坚决挽留了下来。平原君的门客听到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到公子处,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公子的为人使平原君的门客仰慕而尽都来到公子的门下。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仍担心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公子回魏国。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话还没说完,公子脸色立即变了,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率军队的最高职务。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给各个诸侯国。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败逃。进而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
秦王担忧公子将进一步威胁秦国,就使用上万斤黄金到魏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公子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假装不知情地请他们向公子祝贺问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本文主要选了他的“礼待侯生”和“窃符救赵”两方面突出的事迹,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存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学习此文,不仅要了解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要借助字词、细节,深入传主的心灵世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本文文字明白晓畅,文言常用词丰富。学习时可把积累实词放在重要位置。
一、人物名片
1.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2.信陵君(?~前243),魏安釐王之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公元前257年,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魏王论功行赏,任用信陵君为相,国中大小政事,全交给信陵君决定。
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秦国就想方设法除掉信陵君。秦王拿出巨款,派特务到魏国施用反间计,挑拨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信陵君虽然于心无愧,但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以美女醇酒为伴,日夜享乐,过了4年就抑郁而终。
二、背景资料
公元前277年,魏安釐王即位。他为了牵制已在魏国从政十几年、政治实力雄厚的孟尝君田文,就把自己的弟弟魏无忌封在信陵,因而魏无忌被称为信陵君。华阳一战,田文失势,信陵君逐渐取代了田文在魏国的地位,成为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邯郸大捷后,尽管魏安釐王原谅了他窃符矫杀晋鄙的罪过,但他一直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去过。
三、文化常识
战国时的“士”阶层
战国时代出现了“士”这样一个特殊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生存,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在战国时代起着超乎寻常的作用,甚至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这些“士”多投奔到权贵的门下来谋生,故被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他们都收养了几千名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四人之中,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人,因此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多。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俾倪同睥倪;眼睛斜着看,含有高傲之意
(2)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同向;面向
(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椎同锤;古代一种形状如瓜,带柄的击杀武器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故
(2)过
(3)除
(4)乃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a.仁而下士:居于……下
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藏在衣袖里
②名词作状语
a.椎杀晋鄙:用锤子
b.皆谦而礼交之:按礼节
c.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以……为功劳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作名词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救兵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公子从车骑,虚左:使……跟从,带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立,使……停
c.北救赵而西却秦:使……退却
d.侯生乃屏人间语:使……退避
③动词的为动用法
a.能急人之困:为……着急
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为……发怒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作名词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急事
②形容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傲慢地对待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使……高洁
b.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
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公子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古义:有德行的人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年高有德的人
(3)过客以观公子
古义:拜访客人
今义:过路的客人;旅客
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判断句)
译文:我只是东门的守门人。
(2)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判断句)
译文: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3)此五霸之伐也。(判断句)
译文:这如同春秋五霸的功绩啊。
(4)请救于魏。(状语后置句)
译文:向魏国请求救兵。
(5)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那会有什么成效呢?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的危难着急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
(7)留军壁邺。(省略句)
译文:让军队停下来扎营驻守(在)邺城。
(8)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省略句)
译文: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同(公子)一道(前往)。
(9)而如姬最幸。(被动句)
译文:而如姬最得(魏王)宠爱。
(10)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被动句)
译文: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6.名句默写。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7.常识识记。
(1)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他们都曾为诸侯的领袖,史称“五霸”。
(2)兵符,又称虎符,是古代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在国君手中,左半授予统兵将帅,调兵时由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传达命令,左右验合后生效。
一、整体感知
1.结构层次
全文共8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2~3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详写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4~7段),具体写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第四部分(第8段),写信陵君归其军于魏而自留于赵。
第一部分对其“仁而下士”的概括介绍,起到总括全文的作用。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第一、二部分是第三部分的铺垫,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2.叙事艺术和写人手法
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活动繁多,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既突出了传主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刻画人物性格手法多样。如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有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也有借助周围人物的对比烘托。细节描写也相当成功。
另外,通篇不直呼其名,而称“公子”,有147处,洋溢着作者的敬慕、赞叹和惋惜之情。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试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答案 信陵君“仁而下士”,不是装潢门面,不是“政治作秀”,而是真心实意,很真诚。这从他对贤士的礼数上和真正地任用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上可以看出。这与只是装门面、图虚名、放不下架子的平原君形成对照。
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动机不是出于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求贤。这从他“贤,多客”而使得别国“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及“窃符救赵”中可以看出。
司马迁之所以要突出其“仁而下士”,是因为他要通过这些事来反映他的一种社会理想,表明他的政治见解。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必须要礼贤下士,广开才路,要让天下贤士都到自己的国家来,要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2.为什么侯嬴一开始不直接把计策告诉信陵君?
答案 ①这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方案事关重大,既关系到人家骨肉兄弟之间的感情,又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轻易说出。
②当时公子情绪可能很激动,或许他未必采纳。他想让公子冷静下来,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侯生对公子很了解,他料定公子会返回询问对策的。待公子回来,火候已到,他才和盘托出。
另一种观点:故弄玄虚,显示自己的高深。
3.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
答案 从文字蕴含的相关信息“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看,主要是怕公子因仁爱而不忍心对晋鄙这位无辜的“嚄唶宿将”下手,以使整个计划破产。他要以死来激励公子,坚定公子杀晋鄙夺兵权的信念。这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价值的体现。(原因很多,言之成理即可)
1.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要特别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
点拨 “士为知己者死。”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
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遭遇“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可憎。“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前面学习了《史记》中的好多人物,其中“士为知己者死”这一类型的人物也学过不少,请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点拨 后者都是一个下层的人为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而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纪念的重要原因吧。
一、文本素材
1.信陵君仁而下士
信陵君礼贤下士,食客三千。
秦国大兵压境,赵国危在旦夕,诸侯都为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故而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应用指南 本材料可用于“品德”“善待人才”等话题中。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知错能改的美德。这些美德都为后人所景仰,也为我们提供了写作常用的素材。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
二、时鲜素材
马化腾:用微信“征服”世界
他创造了庞大的虚拟家园,海角天涯变成咫尺之间;他营造的世界,年轻的心态是唯一的通行证;他用那个在电脑右下角频繁闪动的小企鹅提醒投资者:“玩”也是生产力。
2000年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嗅到商机的马化腾凭借精准的眼光,大胆提出要和电信运营商共同运营COM公司。到2001年7月,腾讯就实现了正现金流;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 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而在这一年,三大门户网站也因为与移动的分成业务从互联网的冬天中缓过神来。之后,马化腾开始推出QQ秀、QQ行等一些新业务。
一路风雨一路成长,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在2011年年初推出微信,仅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到2012年3月份已有超过1个亿的注册用户,目前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他的努力和创新影响和改变了数以亿计网民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