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
一、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于此可见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
孟浩然诗罪唐玄宗
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二人席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泪”。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远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古人作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谈谈第二联和第一联的承接关系。
答案 “江山留胜迹”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承“今”字。
2.试说说颔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作用。
答案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水落石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3.试分析尾联“尚”字的表现力。
答案 “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的内容。①羊祜距今已过四百余年,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②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碑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
4.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呢?
答案 当诗人慨叹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平常而残酷的真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至今仍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会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不免悲从中来,“泪沾襟”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 整首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提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
(2)中间两联作者描写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描写了一位高卧林泉、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流自赏的隐逸诗人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②标。
注 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
(1)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 一、二两联描绘了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像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
(2)“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 ①想像和联想(虚实结合):由眼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的霞光而联想到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赤城山石发出的异彩,表现了诗人陶然神往的心情。②悬念迭出:“看”字了结首句“望”引起的东南名山的猜想的悬念,“疑”字显然又引起大约是“赤城”新的悬念,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传神地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专题导语盛唐诗歌就时间上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较短。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铁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气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古诗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诗歌安排了三个专题(包括后面的李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专题)。本专题选了六首代表作。学习本专题,要以“王孟”和“高岑”诗歌为重点,要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要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适、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要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学习本专题,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要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深入诗的意境;还可以以“写”促“读”,通过扩写、改写及写小赏析文、评论文形式巩固阅读成果。
望月怀远
一、诗人名片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 ( http: / / www.21cnjy.com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早有察觉,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后为奸相李林甫所谮,贬到荆州,没几年郁郁而终。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二、诗词故事
张九龄开山
因受张说罢相事件的牵连,张九龄被贬到岭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任职,由于五岭的阻隔,岭南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允许。岭南荆棘丛生,山石嶙峋,开凿工程十分艰巨。此举赢得百姓的交口称赞,被传为千古佳话。
三、文题背景
《望月怀远》是张九龄被贬谪到荆州之后所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元二十五年,因李林甫陷害,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这不只是张九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唐玄宗由开明到昏聩的显著分界线,甚至还可以说是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开端。张九龄离开长安,带走了盛世的平和安详,也带走了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诗人(如王维)的激情。张九龄在荆州只呆了两三年,便郁郁而终。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为怀人诗。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
二、悟读,诗情画境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衣,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寄远方的亲友,倒不如复回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诗题“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诗题中的“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答案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醒)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
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赠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相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2.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答案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 ( http: / / www.21cnjy.com )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也象征了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的产生。
3.前人曾称《望月怀远》“是五律中《离骚》”,认为它并非借月来怀念远方之人,而是一首有所寄寓的政治抒情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第一种理解:同意。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张九龄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来看,它不是一般的情诗,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强烈地抒发了他在政治上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种理解:不同意。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联写无法赠与情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情人相聚,可是又难以成眠,愿望不能实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诗的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两种高雅植物的特点:
兰草迎春,生机勃勃;桂花在秋,皎洁清雅。
(2)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什么人?
答案 指的是那些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3)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比兴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