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兵车行
一、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 http: / / www.21cnjy.com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
早弱而早慧的杜甫
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自小多病。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老太太下了决心,把侄儿安顿在吉利的地方,叫儿子填了侄儿的空子。想不到决心下了,结果就来了。杜甫长大了,听见老家人讲姑母如何让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三、文题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 ( http: / / www.21cnjy.com )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写下的。
“行”,属“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表感叹,音节、声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
车辚辚,/马萧,/行人/弓箭/各/在。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第二层: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
第三层,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叙事诗,突出的特点是寓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叙事之中。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朗读时注意体会这个特点。
二、悟读,诗情画境
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作分析。
答案 本诗的诗眼是“点行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字,它一针见血地点出祸害的由来。正由于“点行频”,十五岁少年被征戍边,四十岁还得屯田守备;正由于“点行频”,才会战争连绵,血流成河;也正由于“点行频”,才造成千村万落人烟萧条。所以这三个字贯穿全诗。
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兵车行》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答案 “边庭流血成海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3.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这首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为后文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
4.“行人”分别叙述了哪些事情?诗人塑造“行人”和“道旁过者”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行人”分别叙述了“点行频”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申恨”两件事。其中在“点行频”这个总题下又具体叙说了: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河,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士兵受虐。“行人”在“申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关西未休卒,县官急索租,生男不如生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
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设问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5.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的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用“君不闻”、“君不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头翻出一层新意。(2)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
6.前人评《兵车行》时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摘抄出来,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案 诗人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 ( http: / / www.21cnjy.com )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如贯珠,朗朗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人还运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租税从何出”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注]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竹叶:竹叶青酒。
(1)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
答案 孤独、老病、重阳登高而忧愁无法排解。(因病不能多饮酒而无心赏菊。)
(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惨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对比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痛)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诗人名片
杜甫——长安到四川的四年流浪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的从八品的谏官。不久因上疏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于是丢弃官职,进入当时尚为安定的四川。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入川的四年,国家动荡,百姓流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与艰难。他的诗歌创作,因有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春望》及“三吏”、“三别”等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
二、诗词故事
杜甫醉酒
上元二年,严武镇守成都,奏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帐下做幕僚。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却很有礼貌。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严武偶尔到他家时,他连头巾都不戴。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火暴,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掉杜甫。只是因为严武母亲百般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
三、文题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大历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766)秋,是杜甫流寓西南途中的作品。这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处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的作品。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这第三首诗想到王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两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群山/万壑/赴/荆,生长/明妃/尚/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读平声)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怨恨”是本诗的诗眼,也是本诗的感情基调,它既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
二、悟读,诗情画境
乘一匹白龙神马,在塞外的漫天大雪中踟蹰不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袭红色的披风,将呼啸的北风漫卷。怀抱汉宫的琵琶,用纤纤玉指,将幽怨的古曲轻弹。你的浅吟低唱,飘过万里关山,跨越历史千年,至今仍在流传。你是汉宫秋月中的婵娟,你是吾辈心中永驻的红颜,你是民族的英魂啊!孤身远嫁塞外,遁入草莽和腥膻,用青春传递着国人的良善。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联系全诗说说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
答案 昭君的怨恨有美人不得宠的怨恨,但更主要的还是远嫁异域女子怀念故乡的怨恨和幽思。
2.“群山万壑赴荆门”,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作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3.颔联对仗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答案 “一去”对“独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是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 一天天、一年年,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独,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4.“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答案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5.诗中王昭君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答案 本诗塑造了美丽、孤独、思乡和幽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女子形象。昭君的身世正暗含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其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这个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诗中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才能、功绩的句子是哪几句?
答案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2)这首诗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且议论高妙,写得极有情韵。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 ( http: / / www.21cnjy.com )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足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进;如果把首联比做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