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寄李儋元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寄李儋元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4 12:40:07

文档简介

  专题导语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特征。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
本专题选取的六位诗人作品,各有其风格。韦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简淡,刘诗含蓄,柳诗幽远,白诗晓畅,韩诗险怪,李诗奇崛。学习本专题,首先要能够了解这六位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诗歌,除加强诵读外,应多联系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图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如登临诗、贬谪诗、怀古诗等。
寄李儋元锡
一、诗人名片
韦应物(约737~约791),京兆万年(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陕西省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左司郎中,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后人因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有《韦苏州集》。
二、诗词故事
韦应物的人生转折
韦应物的家族——京兆韦氏,为长安名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谚。韦应物十五岁就当了唐玄宗的三卫郎将。那时的韦应物哪里能窥破世间的道理,自然绝无上进之心。他在《逢杨开府》诗里叙述自己横行邻里、隐匿逃犯、赌博放荡,无所不为。玄宗去世后,他开始自我批判,痛心疾首,幡然悔过了。他近三十岁才开始读书,所幸天资聪慧,不久为学官所称道。后来他为官颇有政绩,并成为著名的诗人。
三、文题背景
《寄李儋元锡》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此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春。李儋,字幼遐,曾官殿中侍御史。元锡,字君贶,历任福州、苏州刺史。两人都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触到人民的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势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更加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寄赠诗,也是向友人倾吐政治怀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苦闷的诗。首联从叙别始,流露出对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一个“愁”字,写出自己的烦恼苦闷。颈联,一个“愧”字,吐出内心的愧疚之情。尾联,一个“讯”字,写出对友人到来的盼望之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花开而怀友。世事渺茫虚空,未来一切,实在难以预料;春愁黯淡凄凉,独自一人,满腹忧戚,久久不能成眠。花落花开,人生聚散无常;想念故人,感叹世事多变,不禁黯然神伤。
三、品读,鉴赏评析
1.首联写“今日花开”有什么作用?
答案 首联写“今日花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景勾起往事,引出一片感时忆友之情。因为诗人自去年在长安百花盛开的春天与朋友分别,至今年花开之日已有一年。从“花里”离别写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不仅显示出时光飞逝,更流露出对别后景况萧索的感慨。
2.如何理解“世事茫茫难自料”中的“世事”?作者为何感到“难自料”?
答案 “世事”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前途。“难自料”是因为当时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作者只能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前途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然一片。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内心怎样的矛盾和苦闷?
答案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加上多病,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之。此时作者内心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中。
4.范仲淹叹唐诗《寄李儋元锡》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试分析作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主要源自颔联与颈联所写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颔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表达了诗人念及时局动荡、百姓困苦而春夜难眠的愁绪。颈联表达了自己因无所作为、年老多病想辞官回家;同时,看到百姓流亡,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诗人忧国忧民,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但清廉正直,还能引咎自责,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论对国家的忠诚,还是对百姓的怜爱,再加上对自己的苛责,都能表现诗人的仁者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1)分析“独鸟下东南”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独”有孤独、失群之意。迷蒙的雨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一只小鸟独自向东南飞去,形单影只。“独”字以物写人,看见这失群的小鸟,诗人不由得想到只身赶路的自己,表现了此时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
(2)结合诗歌颔联“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回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远处山寺传来一声接一声的悠长的暮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雨幕,诗人内心不由生出一种凄怆之感,表达了诗人不知前路在何方的羁旅之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一、诗人名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韦应物并称为“韦柳”。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被贬期间,得以接触到下层人民,故他的很多作品都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反映了穷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柳宗元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如《南霁云睢阳庙碑》等;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如《永州八记》等;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河东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
刘柳之谊
在古代文人中,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动人,可谓此生不渝的“死友”。他二人同年中进士,又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一起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同一贬再贬。流放过程中,二人诗书往来不断,彼此鼓励、安慰。柳临终前写信向刘托孤。刘接信后失声痛哭,“如得狂病”。他亲自编定了三十卷的《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亲写序言,以后又将柳之遗孤抚育成人。
三、文题背景
1.广西柳州柳侯祠对联
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
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注 柳侯:指柳宗元。贾傅: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潮:指韩愈,因其曾被贬潮州刺史。儋:指苏轼,因被贬琼州别驾,住地海南儋耳。河东:柳宗元祖籍地。永柳:永州、柳州。
2.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 ( http: / / www.21cnjy.com )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城上/高楼/接/大,海天/愁思/正/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本诗是以哀景写哀情。尤其是哀苦、忧怀之情,写得凄婉动人。
二、悟读,诗情画境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愁思和孤独之感犹如满天的乌云一样,遮天盖地而来。如何才能见到阳光,见到挚友,诉衷肠,诉思念?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独登高楼,不见人,惟有愁!
三、品读,鉴赏评析
1.简要概括各联内容。
答案 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旷,寄寓着对友人深切的怀念,点明题意。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怀。尾联写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2.说说本诗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答案 作者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百越文身地”,对贬谪
诗人,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出来。
3.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 ( http: / / www.21cnjy.com )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浸,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犹如水中着盐,不显痕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 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
(2)就诗而言,诗思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请从“情”和“境”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 第一句作者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自己被贬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的“宦情羁思”的凄黯迷惘,三、四句中描写阳春季节花尽叶落莺啼的“境”,正因为满庭的落叶、莺啼,触动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而因听莺人内心的烦乱,倍觉莺啼之乱。由此将“情”、“境”结合,达到“情以物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