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合
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
古体诗(古风)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理论讲解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过情、景二端。”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
1.乐景衬乐情
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表面上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景色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在美好的景物中,寓含着思乡的愁绪。在王勃的《滕王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诗歌通过描写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哀婉低沉的人生慨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用春江花月之夜清新静谧的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美景,衬托出离别之愁苦及人生短暂之伤感。欣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是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联系上下文。
4.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杨炯的《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这两句描写了战场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惨状,尾联却转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要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上。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真题剖析
(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 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写的是荒草、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
三、技法规律
本题型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准确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用了何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属于间接抒情);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动静相衬,绘声绘色,景物清新自然,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反衬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解析 答案先总述所写之景,然后再具体点明所写典型之景,突出景之特点及写景之手法、角度,并结合具体字词分析景中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具体分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
答案 第二句所写的是明丽之景,树叶红艳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峦青翠,水流湍急。但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伤感,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第四句并不直接抒写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此时景是凄凉迷茫的,表露出诗人萧索迷茫的情怀,这是借景寓情,以景传情——以风雨的暗淡景色正衬离情。
1.林中的隐逸英雄陈子昂
陈子昂一生三次返回林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每一次返回,都不是以在林中生活为目的,返回是为了再入社会,而且是在终极价值的层次上重新承担社会的责任,故可称其为林中的隐逸英雄。就其在林中的行为而言,他虽试图向释、道方向提升自我人格,但主要的还是感受天地阴阳的生生仁德,体悟天命。洞烛时代大势之先机,得悟天命旨意之后即下山以辅佐帝王,调和阴阳,治平天下。这种隐者便是积极入世的隐逸英雄,他知行一体地承担着为社会寻求光明,为民生大众寻求幸福之路的重任。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创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世与入世”、“生命”、“价值”、“乐观面对生活”、“责任”等话题的作文中。在文学上,陈子昂情感充沛、壮志高昂地高举诗文革新大旗,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开创盛唐一代诗风。在仕途上,他积极入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他“出世”是为更好地“入世”。
2.令人感叹唏嘘的张若虚
张若虚仅凭一首诗,即名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史。《春江花月夜》气势恢弘,文思并茂,可见张公当年横溢才华之一斑,而叹张公昔日之荣耀,又叹历史传名之艰难。张公之才,今其事已不可考,其诗已多散失,则吾辈碌碌之夫,又怎能奢望名垂青史?
今人知道张若虚的,可以想像是不会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的。没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必不知张若虚;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又对他知道多少呢?我们只能去感受诗文的美妙,却无法捉摸诗人的行踪。当我们对花长叹对月长吁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是不会有张若虚的影子的。张若虚是否会想到,他的诗被我们广为传诵,而他的名字却令我们如此陌生。他对此感到愤怒还是悲哀,或是淡然一笑,踏江而去?他对李白杜甫的盛名是否存有妒意?他是否觉得历史对他欠失公平?
不过,张若虚还是幸运的,他毕竟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了《春江花月夜》,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是仅留下一首诗,也足以使他不朽了。尽管不会有太多的人念叨他,可是却总会有人在角落里将他发现。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盛名与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公平与现实”、“孤独与超越”等话题的作文中。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三分钟的感谢
一家日资公司的公关部招聘一位职员,最后只剩下她和另外四个人。公司通知他们五个人,聘用谁得由日方经理层会议讨论通过才能决定。
几天后,她收到一封公司人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发来的电子邮件,内容是:“经过公司研究决定,你落聘了,但是我们欣赏你的学识、气质,因为名额有限,实是割爱之举。公司以后若有招聘名额,必会优先通知你。你所提交的资料录入电脑存档后,不日将邮寄返还于你。另外,为感谢你对本公司的信任,还随寄去本公司的优惠券一份。祝你开心。”
她知道自己落聘了,十分伤心。但又为外资公司的诚意所感动,便顺手花了三分钟时间用电子邮件给那家公司回了一封简短的感谢信。
两个星期后,她接到了那家日资公司的电话,说经过日方经理层会议讨论,她已被正式录用为该公司职员。
后来,她才明白那是公司最后一道考题。她能胜出只不过因为多花了三分钟时间去感谢对方。
活学 解读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往往更能检验人的品质。解读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多么失意伤心都不能忘记做人的礼节。心怀感激的人善待万物,也必将得到善待。解读三:出人意料的收获,源自于情理之中的行为。解读四:人才的选拔,德比才更重要。解读五:人生处处是考场,凡事每每是考题,每份答卷都忽视不得。
巧用 “细节决定成败”、“善待万物”、“才与德”、“人生处处是考场”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节选)
胡晓明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灵。这包括以下几个意思: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三、人生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说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中国唐代
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有作为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在举世滔滔的佞佛大潮中,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的后半生不屈身降志,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政绩。白居易最亮点的是领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发生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博学多识、才华盖世的士人,不仅仅是诗人。正是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要做一点事情,都是想要让自己的才智充分得到表现的。
有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对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这些关键词,正可以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
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如果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使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到了晚唐,好诗才成为一种可以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如果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个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的这种表现。所以,我认为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春江花月夜
一、诗人名片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二、诗词故事
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浮沉录
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在今天已家喻户 ( http: / / www.21cnjy.com )晓,但是,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这篇杰作虽然侥幸地因为它是一篇乐府而被凡乐府皆见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下来,但由宋到明代前期,还是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
明代嘉靖时期(16世纪中叶),李攀龙的《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诗删》选存此诗,可以说是张若虚及其杰作在文坛的命运的转折点。随着“初唐四杰”的地位与作品被重新评估和重视,这篇属于这个流派的杰作开始闪耀其耀眼的光辉。——[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三、文题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于张若虚了。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本诗共36句,朗读起来不方便,可据诗的内容和用韵特点(四句一韵)进行切分,不妨看成由九首绝句、三类诗组成:
(1)写景诗(前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景美。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
江流/宛转/绕/芳,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
此两韵脚读字得响亮些。
(2)哲理诗(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皎皎/空中/孤/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只/相。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
“轮”、“人”韵脚字读得响亮些,“似”、“水”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3)爱情诗(后二十句),想像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情美。
白云/一片/去/悠,青枫/浦上/不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
这四句总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思,“愁”、“楼”韵脚字读得柔和些。
可怜/楼上/月/徘,应照/离人/妆镜。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
此时/相望/不相/,愿逐/月华/流照/。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
这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台”、“来”韵脚字读得柔和些,“君”、“文”韵脚字读得响亮些。
昨夜/闲潭/梦/落,可怜/春半/不还/。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
斜月/沉沉/藏/海,碣石/潇湘/无限/。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
这八句写游子思归,“家”、“斜”韵脚字读得响亮些,“路”、“树”韵脚字读得细微些。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诗。
提示 前八句写景诗写出了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的壮丽恬静,可用高亢语调读出。次八句哲理诗写月光下诗人的遐思冥想,可用平缓语调读出。“白云”四句,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语调哀婉,稍有轻重变化。思妇怀人八句,用“月”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可用“低回”的语调读出。游子思归八句,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用哀愁、悠长的语调读出。
二、悟读,诗情画境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光引起的情思深深搅扰着伊人,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虽共望一轮明月,却是天各一方,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如今却是音信难传,该又平添几重愁苦!无着无落的离情,姑且伴着残月的微光,洒向这江边的树林。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把握意旨
(1)诗题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案 重点是“月”字。春、江、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夜,都是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衬托出人物怎样的心灵?
答案 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气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像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景致的宁谧,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
(3)皎洁的月色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认识有何特点?
答案 引发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照人。”诗人的认识特点: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像前人那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消极思想,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当时时代强音的回响。
2.语言鉴赏
(1)“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可不可以换成“升”字?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生”字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烈的表达效果: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弘。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无任何情味。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字好还是作“望”字好?
答案 “只”字好。“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望”字虽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未传达出人生短暂、明月永恒的哲思。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字,你觉得作“待”字好还是作“照”字好?
答案 “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3.表达技巧鉴赏
(1)《春江花月夜》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是哪几句?试找出其中的两个细节描写并简析表现了思妇怎样的感情。
答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的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2)阅读“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并思考这四句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四句诗中的“白云”、“青枫浦 ( http: / / www.21cnjy.com )”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伤离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绪,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3)阅读“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八句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八句诗,主要写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中“摇情”的内涵。
答案 ①这八句诗,写游子,更是写诗人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渲染他的孤寂。“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不忘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尽,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②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深度探究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怎么解释?有人说,这两句诗意在说明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感情在宇宙中的无奈;也有人说,这两句诗重在说明以传信为任的鱼雁也无能为力。你认为这两种说法哪种更好些?为什么?
答案 可理解为:思妇因思念而惆 ( http: / / www.21cnjy.com )怅,遥望长空,鸿雁远飞,永远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跃动,只是能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在永恒广阔的宇宙中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奈。也可理解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信息了——该又平添几重愁苦!(两种理解均可,但要言之成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答案 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丈夫与妻子离别的凄清动人的场景。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
解析 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诗的前两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离别,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
(2)诗中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诗人在表达这一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解析 诗人的情感是诗歌考查的重点,但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此外,诗人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彩的事物来抒情;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是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