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语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特别注意:
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
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诗词故事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轼,字子瞻。他从小生性活泼外向,于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洵给他起名字时,便用了“轼”字,指暴露于车厢前的横木;凭轼而立,可以高瞻远眺,所以字曰“子瞻”。这个名和字,寓示了苏轼性格的磊落正直、毫无掩饰。苏洵也曾告诫过苏轼:“车如果没有轼,就不是完整的车;人如果不正直,就不是完整的人。但轼横于车前,毫无掩饰,如遇翻车,则首先折断。你的性格过于耿直外露,如不收敛,将来恐怕要吃大亏。”这些几乎就成了苏轼今后生活道路上的预言一般。
三、文题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何/吟啸/且/徐。竹杖/芒鞋/轻胜/。谁?一蓑/烟雨/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微。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来/萧洒/。归。也无/风雨/也无/。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全词情感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这仍是穿林听雨、吟啸徐行的苏东坡,风飘 ( http: / / www.21cnjy.com )飘,水寒寒,他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答案 苏轼不愧为豪放派的开山之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算是身居贬谪之地,就算是骤雨淋身,也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而字里行间所述心志,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就更令后人吟之而赞叹不已了。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现在正在遭受的政治风雨,词人都轻而易举地用“莫听”、“何妨”将它们化为乌有,毫不在乎。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答案 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
答案 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这首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
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全篇上下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词的上片,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答案 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
(2)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例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浣溪沙》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说说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答案 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全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不因年老而消极的性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宗继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苏轼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栩诗文酬和,传为文坛佳话。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二、诗词故事
善于捕捉诗意的苏东坡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的自然小景中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新意妙理。任颖州知府时,一天傍晚,他与王夫人散步,当时月亮刚刚升起,院中梅花盛开。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令人欢悦,何人招赵德璘辈(指老朋友们)来饮花下?”王夫人的话触动了苏轼,他沉吟片刻,做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记载此事:
春庭月午,摇荡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春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受夫人的启发,苏轼生发联想,吟出的果然是一首好词。
三、文题背景
1.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年(公元1075年),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2.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卑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3.王弗
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生有一子苏迈。她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丽贤淑,“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亡妻墓志铭)她经常劝苏轼待人接物要谨慎,可惜恩爱不长,在二十七岁时因病去世。临终前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时,不可忘也。”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十年/生死/两/茫。不/思。自/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夜来/幽梦/忽/还。小/轩。正/梳。相顾/无言、惟有/泪/千。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凄婉哀伤的悼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了头;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流露出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二、悟读,诗情画境
为了找寻一条船,一条能为我摆 ( http: / / www.21cnjy.com )渡思念的船,我整整找寻了十年。只见白浪滔天,迷雾茫茫,遮断了我三千六百个望眼欲穿的日子。一定是你也无法抗拒思念。为了赴一次以十年为期的约会,我看见你分明乘着夜的翅膀,如一只黑夜的蝴蝶轻展着羽翼,栖于故乡你我曾经共同伫立过的窗口。在梦中,朦胧地看见你在窗前梳妆,还以为又回到了以前那段幸福的时光,一下子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打湿了枕头,醒来时枕头已湿了一大半。抬头,明月。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的一幕幕。猜想着,你坟头我亲手栽种的松树应该是满眼葱绿了吧!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词题为“记梦”,其实只有下片前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请试作分析。
答案 本词题为“记梦”,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上片写梦前的思念,表达对亡妻的死别之痛、相思之苦。下片前五句转入写梦,实乃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转入写梦。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相逢,用生活小细节抒发伉俪间的深情。结尾三句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进一步抒发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在梦前、梦中、梦后一步步深化,凄婉哀伤,催人泪下。
如图表所示:
内容 线索 情感 构思
上片 现实 死别之痛、遭遇之悲 梦的基础
下片前五句 梦境 相逢之喜、伉俪情深 思的幻化
下片后两句 现实 肚肠寸断、凄苦难奈 梦的延伸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 这三句话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
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却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三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及表现手法作简析。
答案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日子,眷恋人生,难舍亲人,柔肠寸断;作者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辉洒满大地,这样一种孤寂凄哀的情景,作者也不免肝肠寸断。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说自己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意味更蕴蓄。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答案 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片“夜来”以下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送述古[注]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原名陈述古,是作者的挚友,曾和作者一起在杭州为官,离任时,作者追到临平为他送行。
(1)请联系全词,分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作者送别归来,一夜难眠;残灯斜照,泪水涟涟。表达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友人离别后自己内心的孤寂。
(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案 ①“谁似临平山上塔,亭 ( http: / / www.21cnjy.com )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使用了拟人、衬托(以塔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手法;“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②情景交融也是全词的表现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