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
一、诗人名片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后回江东,安家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有《渭南诗集》。
二、诗词故事
一生诗名连际遇
赵嘏在浙西时,喜欢上了一个歌伎。但歌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母亲见赵嘏无权无势,就坚决不同意。后来赵嘏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之际,歌伎被当地的一个将军看上了,无奈之下跟从了将军。赵嘏回来听说此事,心里很难受,于是写了一首诗送给将军: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不去便作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赵嘏希望诗人韩翊妻子被沙吒利抢走后送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事重演。一日,赵嘏在路上行走时,忽见一行送亲的人马。一问,方知是将军将那个歌伎送还自己的。轿中新娘也认出了他。两人路边相见,抱头痛哭。谁知,那位歌伎承受不了这悲与喜的大起大落,竟然在痛哭中断了气。赵嘏不由得大哭起来。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生活上的不得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得思家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时显得格外强烈。题一名“长安秋望”、“长安秋夕”,重在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云物/凄凉/拂/曙,汉家/宫阙/动/高。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以及毅然归去的决心。
二、悟读,诗情画境
深秋的拂晓,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城迷蒙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壮阔。诗人凝望着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聆听着悠扬、哀怨的笛声,不禁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感怀归乡路之迢迢。夜色渐渐地褪尽,晨光大明,往昔红艳满塘的莲花如今已是憔悴含愁的苦荷,毕竟是红颜易老,好景不常。惟有篱畔的紫菊静穆闲雅,还是一派君子之风。忽然忆起家乡风味正美的鲈鱼,诗人转念:不如归去!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说说它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答案 诗前三联写景,所写景物有广狭、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
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前人评说,首句“凄凉”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 “凄凉”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
3.“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于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
答案 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旧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案 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商山早行
一、诗人名片
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今山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二、诗词故事
机 遇
温庭筠是一个青楼隐士。有一次,他遇到了匿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旅行的唐宣宗。宣宗问他:“你知道我是谁?”温回答:“我想你是皇帝的侍卫。”宣宗因此决不恕他,所以他仕途始终不顺。
三、文题背景
商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又名商阪、楚山。传说为汉初“四皓”隐居之处。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诗人离开长安之时。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羁旅乡愁诗。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两联写景,抒发了早行之辛苦。尾联写思乡,较含蓄。
二、悟读,诗情画境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伴着叮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作响的车马铃声,诗人离家远行。晓月的余光笼罩着客店,早春的寒霜覆盖了板桥,荒山野路上枯黄的槲叶遍地,驿墙的旁边淡白色的枳花已在开放。这美好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忆起梦绕魂牵的故乡?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哪一句?哪些描写表现“早行”的“早”字?
答案 (1)“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 ( http: / / www.21cnjy.com )陵梦)。(2)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白花在天蒙蒙亮时最为显眼)、“梦(醒)”。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答案 (1)纯用名词组合成句。(2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行辛苦。(3)因为是写早行,诗人选取了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不用名词以外的任何词。这两句诗,如果分成最小的单位,就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名词,再组合成“定语加中心词”的词组。但是作定语的名词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如“鸡声”,可以唤起鸡引颈长鸣的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觉和听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均可唤起视觉形象,加上“月”和“霜”的环境衬托,构成了“音韵铿锵,意象俱足”的诗美境界。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诗句 何处景色 特点 作用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旅途景色 荒山凄凉 两相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情
凫雁满回塘 梦中故乡 回塘水暖
(思考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①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 ①戍:名词,堡楼。②汉阳渡:系长江古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1)汉阳渡与郢门山相隔千里,但作者为什么写出了同时将它们收入眼底的景象?
答案 这样写意在创造山河相连、气势旷远的意境,契合诗人抒发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对此诗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 举例:送友人东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见荒废的古堡,飘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孰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顺畅,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专题整合
绝 句
绝句在唐及以后的古代诗歌中是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用频繁的格律诗体,特别在唐代诗歌中与律诗一并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分地显示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其句式短小、自由灵活也被后代的历代文人喜爱。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它也叫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只是它不像律诗那样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绝句也是高考命题者常选的诗歌鉴赏体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把握这种诗体,最主要的是把握它的结构。绝句的一般结构为起承转合。第一句叫起,开启下文;第二句叫承,接着第一句展开;第三句叫转,转移内容或手法;第四句叫合,总结全文。其中,“转”是绝句中最见写作者功力和诗体特征的一部分。这个“转折”,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前两句不同,也可以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为写情,也可以在写作手法上与前两句不同。而结句,则是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的重要部分,可谓绝句中的主笔,它一般为卒章显志,总结全诗,有时开辟诗的新境界。
杜牧被称为“晚唐绝句大家”,他的写景和咏史绝句写得相当出色。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这些绝句读读,会加深对绝句这种诗体的结构的认识。
登临诗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古人登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登台、登楼的记载。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高山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后来,登临行为的这种宗教意义逐渐褪去,与文学的关系倒日益紧密起来。翻开《唐诗宋词选读》,其中收录的古代作家描写登临的作品俯拾即是。写景则美丽多姿,且意境雄浑,有囊括天地之感;抒情则豪情满怀,如滚滚江水,虽逾越千年仍能撼人心魄,引起人的共鸣。
当作家登临高处时,便获得了一个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临下、俯视山川的特殊视角。他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人文景象,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态势,写出这些景观别具一格的风貌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都出在登临之作中。如崔颢题黄鹤楼的绝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都是与登临所拥有的特殊视角,所获得的特殊美感分不开的。诚如古人所云: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
登高临远不仅使作品描写的形象更为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时,登临所见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能使作品的艺术境界壮阔雄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楼》,颔联描述了山河的壮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凭楼远眺,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给人以沧海桑田之感。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地高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
不仅如此,登临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引发了作者的情感,何以如此?原来,登临高处后,视野立即开阔,空间立即扩大,见到了平时所见不到的景物,于是便勾起了各种愁绪。例如当崔颢登上黄鹤楼,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便引起了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看到广袤的大地,无垠的天空,不禁想起了燕昭王等人的事迹,随之悲从中来,“独怆然而涕下”。唐代花间词派作家温庭筠描写一位深闺女子“独倚望江楼”。但见千帆过尽,斜晖脉脉,别时的江洲依旧,却不见所思,能不“肠断白洲”?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遥望天边如钩的月亮,俯视深院中寂寞的梧桐,不禁悲从中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词句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哀之痛与思之切。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所特有的“一登楼,就‘发愁’”的现象。
然而,对于胸襟阔大的人来说,这种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空间与豪迈的性格、宽广的胸怀结合在一起,却又能引发另一种感情。例如当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上宣城谢朓楼时,“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广阔空间就引发了他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宋代王安石登临飞来峰,攀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于江山雄伟处,见形胜依旧,而英雄已去,看着滚滚的长江,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诗人们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饱蘸浓墨,抒发了满怀豪情。这是何等的雄伟,何等的壮美!
如何阅读、赏析登临诗呢?结合唐诗部分所选的登临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登临诗的结构。登临诗大多为律诗,首联是交代登临地点,点明景或情的特点;中间两联写登楼所见所闻;尾联抒发登临所感。
2.注意写登临所见的观察角度。如赵嘏《长安晚秋》首联先写全景;颔联仰视,写高处之景;颈联俯察,写低处之景;全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
3.注意诗人抒写的感情。如前所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登楼,就‘发愁’”,登高望远,或怀古,或思远。总有一种深沉、邈远的幽愁在其中。当然,有不少登临诗抒发一种豪情壮志。宜仔细理会抒情的复杂性。
古诗中的对比、烘托和衬托
一、理论讲解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烘托也叫侧面描写。本专题中《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人描绘了扬州美丽的景观,在清丽俊爽的画面中,烘托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扬州的怀念。《长安晚秋》的作者将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入诗,加之以晨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商山早行》诗人抓住足以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的选择配置,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从而真切地烘托出羁旅之愁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属典型的乐景反衬哀情。
对比、烘托、衬托三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写到了两种事物,但三种手法是有严格区别的:
对比 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相对照,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衬托 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种事物都出现。
烘托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现的对象写出来,不是直接写,是间接表现。
对比、烘托、衬托是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常用的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法,用典是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态度的常用方法。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熟悉这些常用表现手法,明确这些常用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这些是鉴赏诗歌必备的知识点。
二、真题剖析
1.(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能力。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2.(2013·四川)阅读下面这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 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三、技法规律
在解答要求鉴赏分析含有对比、烘托、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诗歌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首先,结合作品内容,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
2.然后,结合作品内容,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最后,要分析出此表现手法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或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汉乐府民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之美的?
答案 侧面烘托。诗中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烘托出罗敷之美。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结合全诗,分析“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 “船尾跳鱼拨剌鸣”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用了反衬手法。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1.唐诗中的忧郁王子
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孤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家境与性格”、“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与心态”、“知识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话题作文中。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禀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2.纯情的爱,不朽的诗
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等”、“同情”、“真诚”等话题作文中。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
3.好诗憎命达
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人碰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一个古典文学发展中极其普遍的事实: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意欲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上,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之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莫不为之伤怀和叹惋。李白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散金三十万”,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杜甫也是这样!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言“诗是吾家事”,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遂成格律诗的鼻祖。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得与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与文学”、“文学的沃土”、“不平则鸣”、“品格追求”、“人生抉择”等话题作文中。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历史和文学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出那些绚烂华章!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
冯亦代:“你成不了诗人”
散文家、翻译家冯亦代,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偏爱诗赋,上学后非常痴迷“雨巷诗人”戴望舒。
1939年,26岁的冯亦代在香港与“偶 ( http: / / www.21cnjy.com )像”戴望舒不期而遇,他取出一大沓自己的习作向戴望舒求教。数日后,戴望舒对他说:“你的稿子我都看过了。你写的诗大部分是模仿的,没有新意。不是从古典作品里来的,便是从国外来的,也有从我这里来的。我说句直率的话,你成不了诗人。不过,你的散文还可以,译文也可以,你该把海明威的那篇小说翻译完。”这话无疑给冯亦代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但恰恰是那一句“你成不了诗人”,让冯亦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此走上了散文与翻译之路,成为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与散文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新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
活学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取得长足进步,而不会白白浪费光阴。冯亦代在诗人的道路上悬崖勒马,终于在翻译、散文领域取得特别成就,就是最好的例子。
巧用 “特长”、“选择”、“道路”
古典诗词中的“悲情”
宋志军
悲壮:英雄心事无人识
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旷野挥泪 ( http: / / www.21cnjy.com )悲歌。这是时代先觉者的悲慨。陈子昂很有政治才干和报国热情,但屡遭打击,壮志难伸;他又是唐诗改革的先驱,在一片轻歌曼舞中最早唱出激昂的调子。但他同样没有在当时诗坛赢得应有的位置。一腔难言的苦闷和悲愤在伴着热泪的狂歌中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他是与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处在对立面的、彼此无法沟通的存在,是当时时代的“多余人”!一个孤独的先觉者形象在无比巨大的背景映衬下凸现出来,虽然渺小,但绝不萎缩,他的对面是整个世界。他的悲慨也绝不是灰色小人物的哀鸣,而是英雄式的浩然长叹,其中寓着壮美。
当我们读到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路难三首》之二)、辛弃疾的“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会发现它们在精神上与陈子昂的这首诗有某些相似,都是在饱满的激情驱动下对不合理现实的对抗。悲则悲矣,而心是始终火热的、向上的。
悲凉: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贺知章中年离开家乡,入朝为官,到86岁的垂暮之年又返回故里。他在《回乡偶书》中描绘了返乡时的情景。
诗歌着重写了几组“变”与“不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家”在诗人心目中并未改变,离家和归家像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而回家的自己却由“少小”变得“老大”。人生易老,岁月无情,平静的叙述中寓含着万千感慨。接着又写了声音和容貌:“乡音”是不变者,须发则由乌黑转为斑白零落。这一组“变”与“不变”的对比更补足了上一层的意思。最后是“主”与“客”身份的对比。诗人这次归乡是要“叶落归根”,是以主人的身份回来的。在他的观念里,既然家园依旧,既然乡音未改,自己理应是这里的主人。但乡里儿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却给了诗人一个“客人”的定位。这不经意的笑问对诗人的冲击是巨大的,他惊觉“家”已经变了,这个家的主人已由自己变成了“儿童”。“客人”的身份使诗人无家可回,这位垂暮之年的老者不能不在悲伤中感到凄凉。
悲凉,总是与灰心相联。它表现出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平静,而骨子里是无奈,是无望。姜夔说“人间别久不成悲”(《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也正是这种悲凉之情的注脚,它是不悲之悲,是大悲之后的平静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