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语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派,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风采。而李璟和李煜则以其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尤其是李煜,亡国之悲的人生经历,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大大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词的抒情深度。因此,学习本专题要重点掌握:
1.了解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样式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唐五代词在词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2.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3.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学习本专题,除反复诵读、仔细涵咏外,还要注意对词中警策之句的理解,把握词的不同抒情方式及其不同的艺术效果。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一、词人名片
(基本情况见《商山早行》此部分)温庭筠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为“花间词派”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温词意象绵密,风格以秾丽为主,《花间集》收其词六十六首。
二、诗词故事
“温八叉”的由来
温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总共叉了八次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言其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三、文题背景
1.温庭筠的代表作《菩萨蛮》十四首,是词史上的丰碑。这是第一首,是《花间集》的开篇之作。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2.花间词派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得名。所选的18个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官能感受、内心体验。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这就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在《花间集》中成就能与温庭筠比肩、而风格有所不同的是韦庄。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小山/重叠/金/明,鬓云/欲度/香腮/。懒起/画/蛾,弄妆/梳洗/。
照花/前后/,花面/交相/。新帖/绣/罗,双双/金/鹧。
(注:△ ○ ★ ▲代表不同的韵脚字)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本词叙述了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但是,只要细细地体味,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哀怨、内心孤单寂寞等种种复杂细腻的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只是表达得含蓄曲折深微而已。
二、悟读,诗情画境
自古“女为悦己者容”,爱美的女子,绽放她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中最美丽的时刻,只为换来悦己者一个赞赏的眼神。然而,悦己者何在?人生风光易逝,容颜易老,独处深闺,心中无限美丽的梦想,在此刻给谁看?有谁知?成双成对的金鹧鸪,你可知道女子心思?只羡鸳鸯不羡仙,无限哀怨在心头。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读一读全词的韵脚字,想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把全词的物象找出来,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韵脚字是“灭”、“雪”、“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听觉之美。篇中“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艳绝人,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透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
2.这首词上片的“懒”、“弄”、“迟”三字含义丰富,请分析。
答案 “懒”字既表现了女主人公懒洋洋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床的娇慵状态,又表达出她此时此刻迷惘若失的情态。“弄”即反复摆弄欣赏的意思,它把女主人公千回百转,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表现出来。“迟”指梳洗动作迟缓,远与“懒”字相互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又渲染了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神态。
3.有评析者认为,如果为这首词加一个题目,便是“梳妆”二字。你能否说说其理由?
答案 这首词通篇所写只是一件事,即女主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起床梳妆的活动。妆,以眉为始;梳,以鬓为主,所以词开篇则描写眉鬓,并由此开始写女主人公起床而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以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以“梳妆”为题,完全适宜概括全词内容。
4.温庭筠的词被认为“窈深幽约”。试分析词的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含意及写作手法。
答案 词的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女主人公穿着新做的、熨帖好的绣花丝绸短袄,彩衣缀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鸟。词人看似平平淡淡地写来,实际上却是一种绝好的反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又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愁
闷,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词的上片以“红蜡泪”衬托(艺术手法)女主人公“秋思”之深。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离情之苦又有谁能理解呢?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一、词人名片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五代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二、诗词故事
秦妇吟秀才
广明二年(881年),韦庄在长安应举及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于是,亲眼看到了战乱之惨状,有感而发,写了《秦妇吟》一诗。该诗借一秦妇之口,揭露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及官军的腐败、残暴。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成了韦庄的代表作。人称其“秦妇吟秀才”。
三、文题背景
1.韦庄的《菩萨蛮》词,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2.杨柳《论韦庄词》
江南春水碧于天,江北佳人梦魂牵。
往事悲情词中诉,一字一句泣红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人人/尽说/江南/,游人/只合/江南。春水/碧/于,画船/听雨/。
垆边/人/似,皓腕/凝/霜。未老/莫/还,还乡/须/断。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一说是思归),宜用赞美的口气读出。
二、悟读,诗情画境
杏花,烟雨。此时,江南三月天,莺歌燕舞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长花红,春风正暖。他是初到江南的书生,想要终老江南,又难舍家乡的好风景,一时惆怅。因为他终究还是过客,不能停留在江南的花花世界里。漂泊的旅人欲归不能,只能在这美丽的江南,租一叶小舟,一人独坐,也许能明白这深切的乡愁,究竟为了何人。何人在低声细语,何人又在感叹,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答案 “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案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3.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但本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词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这一切的美景乐事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 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①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案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亘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的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