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十 踏莎行 鹧鸪天(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十 踏莎行 鹧鸪天(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4 12:59:37

文档简介

踏莎行(雾失楼台)
一、词人名片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十五岁丧父,侍母家居,研习经史,喜读兵书。元丰七年(1084年)拜谒苏轼于徐州,苏轼大为赞赏。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二、诗词故事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一首《满庭芳》(山抹微云)词风传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叫他“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的女婿是黄山谷的学生、史学家范祖禹的儿子范温,他为人沉稳少语,在宴席上常一言不发。一次,席间,一位歌妓故意问范温是否也懂词,范温笑而作答:“你可知道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吗?”一时传为佳话。从中可见秦观及其词在当时的声名。
三、文题背景
这首原词题为“郴州旅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三月。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获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雾失/楼台,月迷/津。桃源/望断/无/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驿寄/梅花,鱼传/尺。砌成/此恨/无/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写的是迁谪之恨,可谓“悲绝、哀绝、凄绝”,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评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秦观的词大多数很凄凉,王国维曾说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我想秦观应该是忧郁的吧,我们喜欢他的词,可能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可能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能是“过尽飞鸿字字愁”,可能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词自晚唐五代以来所写的景物大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实景,像《踏莎行》(雾失楼台)所写景物是象征性景物的作品并不多见。请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摹写了哪些象征性的景物?这些景物暗示了什么样的心绪?词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写法?
答案 这首词有诸多物象,如“楼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津渡”、“桃源”、“孤馆”、“杜鹃声”、“斜阳暮”、“郴江”、“郴山”、“潇湘”。其中,只有“孤馆”即郴州旅舍是实景,其他都是象喻性的物象。如“楼台”并非真的楼台,而只是心目中所向往的一个境界而已。“津渡”是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杜鹃声”、“斜阳暮”则表现了人生无限凄凉的况味。词人采用这种写法,一则符合其贬谪之人的特殊身份,二则更收到了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
2.下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词人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第三句笔锋一转,却说“砌成此恨无重数”,请你分析一下词人为什么这样说。
答案 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说应该欣喜才是,但身为贬谪之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心灵挣扎的历程,平添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可以重重积累,终于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数重、沉重坚实的“恨”墙。
3.秦观好友苏轼认为《踏莎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雾失楼台)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词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看法。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也是不由自主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
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长。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这两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声中,夕阳正徐徐落下。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词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秦 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①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②。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③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 ①丽谯,绘有彩纹的城门楼,后指谯楼,即城门上的更鼓楼。②迢迢,漫漫的意思;徂,是往、流逝的意思。③“衡阳”和下一句中的“郴阳”都是楚地名。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衡阳而止。
(1)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试简析上片第一句中“寒”、第二句中“虚”所包含的意义。
答案 首句中的“寒”,一是指湖南岁暮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交加,气候由冷转暖,但刚进入初春季节,天气还是比较冷的,即所谓春寒时候;二是在毫无复苏希望的词人枯寂的心房里,由于被贬心里更是感觉凄凉。第二句中的“虚”字是写词人环顾居所,庭院深邃,空寂冷落,欲言无人,人世间除旧迎新的气氛,在这里一点儿也看不见,闻不到,从而道出了词人心头郁郁寡欢的况味,突出了贬谪生活的寂寥。
(2)关于本词结句“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明人沈际飞评说:“伤心!”你是否同意他的评说?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相传雁至衡阳而止,而郴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更在衡阳以南,是大雁也飞不到的地方。这两句是说,来年北上,总还有大雁可以传递书信。而今身贬郴州,却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诗人不说自己贬谪远地音信断绝,度日如年,而只说郴州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从而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内心难以言传的苦痛。语淡意浓,余味无穷。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一、词人名片(见《临江仙》部分)
二、诗词故事
小说中的贾宝玉
近来论词者认为,晏幾道的为人很像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晏幾道是晏殊幼子。晏殊久居相位,其门生故吏,多据要津,晏幾道如果想仕宦腾达,是很有机会的。但是晏幾道为人耿介恬淡,厌恶仕途混浊,“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他只做过颖昌许田镇的小官,旋即退居京都私第。晏幾道既不肯与达官贵人往来,而出身于贵公子,又不能到社会下层中去,于是他觉得,在相知好友家中所遇到的几个歌女,如“莲、鸿、、云”等,倒还天真淳朴,不似官场中人之混浊鄙俗,所以愿意和她们相处,而寄于爱赏和同情。这一点,与小说中的贾宝玉很相似。
三、文题背景
此调取名于唐人郑嵎诗句“春游鸡鹿寨,家在鹧鸪天”。又名《思越人》、《思佳客》等。本词曾被列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晏幾道与一个相熟的女子久别重逢之作。这个女子可能是晏幾道自撰《小山词序》中所提到的他的朋友沈廉叔、陈君宠家歌女莲、鸿、、云诸人中的一个。晏幾道经常在这两位朋友家中饮酒听歌,与这位女子很熟,且有爱惜之情,离别之后,时常思念,哪知道现在忽然不期而遇,又惊又喜,所以作了这首词。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彩袖/殷勤/捧/玉。当年/拚却/醉颜/。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
从/别后,忆/相。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是一首久别重逢之作。
上片追忆当年相聚时欢乐的情景。当年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相见,良宵华筵,歌女殷勤劝酒,自己拼命痛饮,歌女在杨柳围绕的高楼中翩翩起舞,在摇动绘有桃花的团扇时缓缓而歌,直到月落风定,真是豪情欢畅,逸兴遄飞。
下片写今日重逢时惊喜的心情。别后相思朝思暮想,相聚共饮却只是在梦中。现在真的相遇了,反倒疑是梦中,真是情思委婉缠绵。
全词笔致曲折回环,当年一夕相见的倾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后梦中相逢的飘忽,今宵意外重逢的恍惚,由乐转悲,又由悲转乐,以虚为实,以真为幻,于低徊往复中婉曲尽意。
二、悟读,诗情画境
苍凉陌上,年年衰草滋蔓;清寂 ( http: / / www.21cnjy.com )楼中,日日夕曛缭绕。倚楼凝眸之人,日日年年,沉入一片凄凉迷惘中。云渺渺,水茫茫,玉人飘然远去,惟留缕缕馨香,不再把酒听歌,不再花笺寻诗、寻梦。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诵读该词,梳理出词中起伏的情感脉络。将词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勾画出来,比较本篇和《临江仙》在时序安排上的不同。
答案 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年”、“别后”和“今宵”,按照从远到近的时间顺序,词作叙写了事情“初欢——久别——重逢”的发展过程,其间暗伏着“欢乐——愁苦——欢乐”的情感之线。
本篇时序是由先前写到现在,而《临江仙》则是由现在写到先前,时序虽有不同,但言情同样深挚。
2.诵读“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体味这一名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这二句贯穿全篇情愫,细腻地刻画了久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逢的惊喜之情。别后疑梦为真,而今却将真疑梦,故而擎灯照了又照。两句由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脱化而出,情思深厚,笔致轻婉,声韵谐美,造成一种似梦非梦、迷离惝恍之境,富于感染力。
3.《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这首词声色并茂,虚实相间,营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美感。试结合词作来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 
场景 虚实 声色
上片 当年初欢 当年之欢是实,今日回望是虚 采袖、玉钟、醉颜红,桃花扇色彩绚丽,恍然如梦
下片 久别苦思 梦中相逢是虚,久别苦思是实 从、同、恐、中等字均为onɡ韵,读来惝恍迷离,似梦非梦,音节和谐,感染力强
重逢惊喜 今日相逢是实,反疑梦中是虚
小结 悲喜错杂 虚实相间 声色并茂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晏幾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答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词里集中对什么作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片由曲名写起,曲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接二者。下片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片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