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十二 菩萨蛮 水龙吟(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十二 菩萨蛮 水龙吟(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14 13:01:35

文档简介

  专题导语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和发展,直到辛弃疾“横空出世”在南宋词坛上。辛词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均能体现这一特色。
学习本专题,要达成以下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把握辛词的思想内容。
2.初步了解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学习本专题,特别要关注辛弃疾复杂的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历、一贯的人生追求和始终如一的创作主题,以及这些内容在词作中的反映;还要把握住辛词中强烈的悲愤激情及其表达方式。只有在这两者基础上才能加深对辛词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提高对辛词的鉴赏水平。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亲历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生活,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中原起义军蜂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辛弃疾聚众两千,隶属耿京为掌书记,奉命南下与南京朝廷联络。归来途中听说张安国叛杀耿京,便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为此,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
二、诗词故事
鹅湖之会
陈亮是南宋抗战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词人。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布衣,却多次上书议政,力主抗战,反对求和,被当权者忌恨为“狂怪”。公元1188年冬日,陈亮不远数百里,从浙东来到江西上饶之带湖拜访辛弃疾。留住十天,并同游今日江西铅山县东北之鹅湖。雪花纷飞,两人的思绪与豪兴也纷飞,纵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不亦快哉。别后两人互作词唱和。这一千古美聚被称为“鹅湖之会”。
三、文题背景
菩萨蛮,原唐教坊曲名。菩萨蛮,本女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舞队名。据苏鹗《杜阳杂编》载:“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南侵,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一路进兵江西,紧追隆裕太后。据《乾隆赣县志》记载:隆裕太后由洪州(今南昌)沿赣江南奔,至皂口弃舟登岸,以农夫肩舆而行,逃至虔州(今赣州)。时金兵追击至皂口,“不及而还”,沿途百姓遭受杀掠,境况十分悲惨。四十多年后,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兼理军政),路经皂口登郁孤台,抚今追昔,慷慨生悲,遂书此词于造口壁上。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郁孤/台下/清江/,中间/多少/行人/。西北/望/长,可怜/无数/。
青山/遮不/,毕竟/东流/。江晚/正/愁,山深/闻鹧。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为登临怀古之作。通篇触景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既愤慨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又抒发了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之感慨。上片中的“泪”字,道出了悲凉,“可怜”流露出怨愤。下片中的“毕竟东流去”表现出坚定的信念,末两句则抒发苦闷心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你还在等待那片阳光的到来吗?报国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门、请缨无路,又有谁人知晓?你只愿等待皇上的金口一开,便披坚执锐,厉兵秣马,为国杀敌。你还在俯望着那清江水吗?眼睁睁地看着金兵入侵,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你,空有一番武艺却无处施展,只能叹息着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你还在倾听着对岸深山的鹧鸪声吗?这鹧鸪想必了解你的心情,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为你的壮志未酬而抱屈。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请从《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勾画出写山和水的词语,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你如何理解“借水怨山”([清]周济《宋四家词选》)这一说法?
答案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廷耻辱的历史和作者对主和派的谴责都没有直接说出(前者是不忍说,后者是不便说),而是使用了曲折的笔法,“借水怨山”——利用“水”和“山”象征人事。词人笔下的“水”,混合着爱国志士忧时之泪的赣江水,要冲破重重障碍,一往无前地奔向大海,它是百折不挠的抗战派力量的化身。而其笔下的“山”,则象征着抗金复国大业所面临的种种阻挠和阻力。词中共用了三个“山”字。“可怜无数山”既表明对中原的怀想,又可以理解为恢复中原有重重阻碍。“青山遮不住”,以高山不能阻止流水,比喻主和派终难阻止抗敌复国力量的发展。“山深闻鹧鸪”,借深山鹧鸪鸟的啼声,巧妙地道出对主和派的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
2.这首词写到了鹧鸪声,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山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佞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啼鸣,巧妙地借鸟鸣传达对主和派的愤恨,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愿望,表达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
3.梳理这首词中一波三折、沉郁顿挫的情感脉络。
答案 这首词尺水兴波,跌宕起伏,呈现出“抑——扬——抑”的情感波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煕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在词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 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2)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复杂思想感情。
答案 “夜夜”表明非止一夜,“听读”写明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词句表现词人被贬独游时的孤独、忧愤,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一、词人名片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但朝廷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的实际才干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主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他内心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在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二、诗词故事
辛弃疾虚心求知音
辛弃疾很喜欢自己写的《永遇乐》(千古江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宴会上总爱唱它,而且每次唱完以后,都兴致勃勃地请其朋友们提一些意见。一天,岳飞之孙岳珂在听唱完后向辛弃疾提出了用典太多的问题。它细细地琢磨了一下,很有道理。于是,端起一杯酒对岳珂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是年春,稼轩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此词为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地。
建康,江苏南京古称。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赏心亭位于建康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尽观览之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秋/无。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稼轩写此词时三十五岁,南归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逾十年,却长期沉沦下僚,才志难伸,遂借登临之际赋此词,一吐胸中块垒。感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
二、悟读,诗情画境
不管登过多少高山,不管拍遍多少栏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总以为自己登临的意图无人知晓。在那个山河破碎、故土沦陷的时代,他只求带兵作战,重整旧河山,收复失地。然而,还是与向金国进贡求和的基本国策不合,他被冷落在山水间,作几首抒抒胸臆、泄泄愤怒的豪放词,以此“揾英雄泪”。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诵读这首词,根据背景,具体说说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答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无人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登临意”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全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层具体申说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控诉了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第四层意思,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答案 ①A.景物烘托:夕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③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做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3.“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答案 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
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4.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的志向。先用张季鹰之典。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辞官回乡。接着,再用三国时许汜、刘备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矢志恢复山河的雄才大略。以上两典连用,衔接极其自然。不学季鹰秋风思归,鄙弃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身复国壮志。最后用桓温之典直述心声。桓温北伐时见过去种的柳树已十分粗大,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借此写出了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至此,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也把全词主旨作了具体说明,使人对其“登临意”有了深切的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探 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 ①花态度: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②雪精神:指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2)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你怎样理解这一“醉”字?
答案 醉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之久,爱梅之意之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