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李白月下独酌 唐诗欣赏——李白的诗化人生观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读懂诗意之一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突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读懂诗意之二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读懂诗意之三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读懂诗意之四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花间、月下、春夜 独酌环境:以超脱、旷达的诗句,表达孤独、苦闷的心情主题:诗风:洒脱飘逸、富于想象读出妙笔之一:构思奇妙读出妙笔之二:笔法奇妙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节奏跌宕、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读出妙笔之三:人生奇妙李白的诗化人生观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2写不尽的“月”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嫦娥 (李商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拢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军行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快走踏清风。何当金络脑,燕山月如钩。[来源:Z|xx|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