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李白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之李白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18 23: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天 上 谪 仙 李 太 白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韩愈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杜甫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生平一、 蜀中求学,崭露头角(701—725) 701年出生在碎叶。约706—716 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学剑术、纵横术和诗文,尤以诗文见长。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
“功成,名遂,身退。”
李白“十五好剑术”
“少任侠,手刃数人”
(魏颢《李翰林集序》)
“少任侠,不事产业”。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魏颢《李翰林集序》)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李白生平二.出蜀远游,求道访友(725—735) 725年别匡山,辞亲远游。他乘船经三峡东下,过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又从临汝到安陆,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生平三 .移家东鲁,供奉翰林(736—744年)
736年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天宝元年(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长安。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李翰林)。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对此遭遇,他并不满意,加之纵酒狂放,目中无人,终蒙谗出京。
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泪止。 天宝元年(742)秋,因道士吴筠推荐,被诏入京。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之,御手调羹以饭之。” 待诏翰林。有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饮中八仙歌》(杜甫)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李白《古风十五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生平四.离开长安,漫游南北(745—757) 745年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开封)、齐鲁到幽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756年参加永王璘幕府。次年永王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流放夜郎。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 “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与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
李白生平五. 巫山遇赦,病逝当涂(758-762年) 757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 衡阳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他闻讯请缨,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宝应元年(762年)在当涂族叔李阳冰家,年六十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韩愈《调张籍》)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题目解释诗意理解梦境解读艺术手法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 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题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全诗的思路一、梦游之由(起)—— 叙述二、梦游之景(观、想)—— 描写三、梦游之吟(叹)—— 议论、抒情本诗的“诗眼”(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是哪句?如何理解?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这是诗中的思想精华,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充分显示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开头八句运用那些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在梦中游历天姥山,欣赏到怎样的景象?壮美奇绝
离奇险怪
壮丽辉煌 充满幻想、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1、构思奇特。
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艺术手法:“纵横变化,离奇光怪,以奇笔写梦境,吐句皆仙,着纸欲飞。”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2、想象丰富。
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
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全诗波澜迭起,夭矫离奇,不可方物。韵脚的变换与四、五、七言句式,骚体句式,散文句式的错综运用,又强化了天风海涛般的气势和自由奔放的激情。”
(霍松林《唐诗精选》)入梦之由梦游历程目睹仙境梦醒神伤临别寄语(8句)(16句)(10句)(4句)(7句)背诵指引完成下列高考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完成下列高考题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完成下列高考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 问:(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云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完成下列高考题  答案: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完成下列高考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完成下列高考题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情)留别。借“梦游天姥”抒发感慨,向东鲁朋友及自己人生过去告别,以诗明志:“梦游天姥” (景)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