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补充材料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2、初唐四杰的悲惨下场 与“初唐四杰”同代的裴行俭不太喜欢初唐四杰,见过“王杨卢骆”之后,曾下结论说他们四人“鲜克令终”,没一个有好死的。事实结果真的就偏向了裴行俭这一边,除杨炯外,“王卢骆”三人可谓结局非常,应了谶语。也有传说言,王勃生前曾遇见过一位神人,那人看了王勃的面相,就得出个结论,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说白了就是面相不好,下场会很惨。 王勃的死,众所周知,是在去交趾探望父亲的路上,过海溺亡的。时年27岁。
卢照邻,中风半身不遂,丢官得病,灰心学道,越学越灰,最终含泪投入自己最痴迷的颍水河自尽,时年40岁。骆宾王,追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一说被砍了头献给朝廷;一说逃入江湖不知所终,没头没尾没下场。
杨炯,神童出身,老老实实写诗做官,四十多岁病死,算是下场最好的了。 1、 杜审言,字必简,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官至修文馆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杜审言集》。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指出:“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意境深远,语言清丽自然,称得上是这种新兴诗体的典范作品。本诗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二、走近作者 2、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其名不详,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3、背景: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1、理解题目的意思
2、结合注释理解全诗的意思三、整体感知 1、首联两句中的“独”、“偏”、“惊”等字有何表达作用? “独”字突出了诗人作为一个异乡游子与本地赏春者的迥然不同,为下文的伤春蓄势。 “偏”、“惊”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四、分析诗歌 2、朝霞、梅柳、黄鸟、绿蘋,四个主要的意象组合成一幅怎样的美丽画面?面对此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婉转鸣叫,晴朗的阳光把萍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 “宦游人”对这幅画卷的感受自是不同,他们自然会想到又是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到来了,不禁引起了岁月如流、漂泊他乡的感慨。这就为最后的“归思”作了铺垫。 3、“出”“渡”“催”三个关键词有何突出的表达作用?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这真是化平常为神奇,把熟识的境界转化为令人惊讶的新境界。 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一声紧似一声、更其欢鸣的特点。且用拟人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春气之暖、之浓、之生机勃勃。 4、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说说诗中的思想感情。哪个字造成了这种兴尽悲来的跌宕效果?是什么引起的?
写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春景是触发“归思”的媒介物,陆丞的早春游望诗更对“归思”的燃烧起了催化作用。“忽”字作转折,将上文的明媚与欢跃之景一下子打入伤感凄怆的气氛之中。这一顿挫,与篇首的“惊”字遥相呼应,愈见此诗婉曲跌宕之妙。
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总 结 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其思乡情真情苦)
拟人手法(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