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燕 歌 行》
高适 导入: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
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
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
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
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
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其代表作《燕歌行》。
思考:
1、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 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结局
(心愿)一、整体感知2、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明确:“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敌军入侵,汉唐将士离家参战。) 1、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两层含义:(1)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2)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二、分析内容2、“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中的“飞”和“照”有何表达作用?明确: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照”字则生动地表现了战火蔓延。(夸张) 3、“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明确: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这两句写出官兵处境险恶。 4、“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
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5、 “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此处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6、“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明确:?对比: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愤慨) 7、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1)“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2)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8、“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表现出什么? ?明确: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9、“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明确:?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9、“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将领。
10、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11、 思考:全诗以“李将军”作结,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
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
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
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
深远。总结㈠思想内容: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沙场死战、两地相思等)。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三)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三、探究这首诗的主题1、颂扬边庭战士们视死如归、忠勇爱国的精神
2、谴责将帅恩遇轻敌,腐败无能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3、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
4、对广大战士离家远戍生活的同情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
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
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
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
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
“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
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