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燕歌行
高适
君不见,
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
李将军。李广是汉代抗击匈奴的爱国名将,也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个悲剧英雄人物的形象。李广一生历事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以勇力才气知名于时,号称天下无双,然而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终生未有封侯之赏,最后以军行失道获罪,愤而自杀。李广简介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传?列传 战患不已的汉初风云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体魄强健,骁勇善战,人人擅长骑马射猎。由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遇到风雪灾年须南下掠夺中原地区的食物才能维持生活。“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汉王朝建立之初,由于国力贫弱,无法与匈奴抗衡,只能以和亲方式与匈奴结好,直到汉武帝时才具备了与匈奴抗衡的实力。武帝元光二年(前133)的马邑埋伏之战,标志着汉武帝向匈奴宣战的开始。李广早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就已从军抗击匈奴,直到景帝、武帝他都一直转战于边塞各地抗击匈奴。
课文背景学习目的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李广的性格特征以及坎坷遭遇
3、通过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司马迁选取的与李广有关的事件1、雁门出击战
2、驻扎右北平
3、射虎中石
4、将兵之道
5、定襄之战
6、右北平之战
7、失道之战
整体感知解释重点词语意思第一段: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追获)
故槐里,徙成纪(老家、迁徙)
广家世世受射(传习射箭)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凭借……的身份)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因为、敌人的首级)第二段: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跟随、统率部署)
三人亡马步行(通“无”)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假使、如果)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逃跑、使…….坚定)
是时会暮(恰巧)
故弗从(接应)
上山陈(通“阵”,布阵)解释重点语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再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这种情况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在夜间袭击他们,而匈奴将领就带领着骑兵们撤走了。天亮,李广才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到了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文本研习阅读第2段,找出本段体现李广特征的细节,并归纳特征。
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箭术高超
令阵前下马解鞍,纵马而卧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奔射杀白马将 勇猛善战
夜暮突围,全身而退 指挥若定谈谈对“前”“止”“令曰”这几个字,在人物表现上的作用。
“前”为口令,如雷霆之声的命令,果断而坚决,在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对人则更具迷惑性。“止”则显示出了汉军纪律严明,岿然不动的意志。这三个词连用,一气呵成,显示了李广面对强敌时的镇定自如和指挥若定。突显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形象。文本研习质疑探究1、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
明确: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但生不逢时。
2、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点评提升积累有关李广将军的名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 当堂检测——翻译1、大军不知广所之:
译:大军不知道李广所到的地方。
2、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那些匈奴兵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走,用这个办法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骑之兵。延伸阅读其实李广的一生并没有建立过什么了不起的战功,他之所以能在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讴歌赞颂,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立了传的缘故。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杰出将领的悲剧形象,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现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
——韩兆琦司马迁与李广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清]王国维
太史公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是以借此奇事而发为奇文。
——[清]李景星《四史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