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李将军列传(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李将军列传(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6 06:0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台湾·余光中《飞将军》
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 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 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 听,匈奴,小草的浅处, 脸色比惊惶的荒沙更黄。 他的传说流传在长安。
谁不相信?从灞桥到灞陵, 他的长城比长臂更长, 胡骑奔突突不过他臂弯。 柳荫下,汉室的童子在戏捉单于, 太史公幼时指过他的背影。
弦声叫,矫矫的长臂抱, 咬,一巨怪石痛成了虎啸,箭羽轻轻在摇, 飞将军,人到箭先到。 举起,你无情的长臂, 杀,匈奴的射雕手。 杀,匈奴的追兵, 杀,无礼的亭尉你无礼, 杀,投降的羌人, 杀,白发的将军,大小七十余战, 悲哀的长臂,垂下去。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太史公自序》
勇于抵挡敌人,仁爱士兵,号令简明不繁琐,军队将士归心于他。学习目标
1、注意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初步了解李广的性格特征以及坎坷遭遇。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艰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屡建战功。作为驰骋边疆,保护汉朝百姓性命安全的举足轻重之人,李广英勇善战、忠于职守,成为汉朝安定的法宝。?领属护军将军:属某人所统领
素闻广贤:一向
络而盛卧广:网;装着
暂腾:突然跳起
下广吏:把…交给
吏当广:判决第三、四节重点语句理解“斩霸陵尉”这一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
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第五、六、七节重点语句理解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射入石内,箭头陷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新射,却始终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亲自去射。到右北平驻守时一次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 第五、六、七节重点语句理解讷口:说话迟钝
射阔狭:远近或深浅
竟死:一直到死
士以此爱乐为用:因此;爱戴
见敌急:迫近
度不中:估计
用此:因此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
明确:
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第八——十节“右北平之战”重点语句理解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李广当时有所察觉,坚决亲自向卫青辞免徙并。大将军不听,派长史封好文书给李广的幕府,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报到,按照文书中的指示去办。”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起身就走,他十分恼怒地到达军部,带领士卒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从东路出兵。第11—13节与“与卫青战匈奴”重点语句理解引刀自刭:抽,拔
一军皆哭:全
为垂涕:眼泪
当死:判处…罪
赎为庶人:赎罪第11—13节与“与卫青战匈奴”重点语句理解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
明确:
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情景体验:请你站在李广的角度,谈谈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不顺?
一不顺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从之。
二不顺 卫青令广并于右将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
三不顺 军亡导,或失道,后于大将军。讨论:“李广难封”的原因有哪些?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说:“我曾做陇西太守,羌人曾经造反,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现在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主观原因: 1、性格上的缺点,如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性情冲动,不善言辞。
2、李广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战将,但缺乏战略意识,尤其缺乏统帅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从他平时领军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在战场上过分倚仗个人的战斗素质就能看出。
 3、他胸无城府,缺乏政治意识,一直以军人朴素的观念看待处理问题,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易成为政客的牺牲品。
———《史记·李将军列传》客观原因:
1、文帝景帝不重视国防军事,以和亲作为外交政策,重用文官,李广虽屡立战功,但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2、汉武帝虽重视军事,但任人唯亲,重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并为这些人创造比李广优越的后勤和战斗条件,使李广作战既艰苦又难有战功。甚至有时故意让李广失败以衬托别人的功绩。并且在封赏时也极为不公。小结:至今犹忆李将军其实李广的一生并没有建立过什么了不起的战功,那太史公为何这样给他列传?
——从司马迁来说,他因李广之孙李陵罹祸,负一世奇气,郁一腔奇冤,是以借此奇事而发为奇文: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引刀自刭。掩卷而思
夜读《李将军列传》,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灯下犹如活过来一般。读第一遍,便为李将军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读第二遍,又被李将军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读第三遍,不觉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将李广的高风亮节足以使我辈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于中华民族而言,李广在精神层面上的意义远大于他在军事上的缺陷,它超越了世俗毁誉,超越了强权羁绊,成为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的代表,成为中国人的楷模! 而这光辉形象也正是司马迁给后人塑造出来的,所以在李广的背后还有一位伟人——司马迁以及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