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管仲列传管仲列传
司马迁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培养探究能力
3、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管仲,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从政40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更为后人称道。管仲简介:研读文本:(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二)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研读文本: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占便宜)
3、鲍叔遂进管仲(推荐)
4、一匡天下(匡正,纠正)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
6、吾尝三战三走(逃跑) 实词积累:1、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为…而死)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以…为羞(耻))词类活用: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判断句)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动句)
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判断句)
4、吾幽囚受辱(被动句)特殊句式:1、你看了《补充材料》里“两公子争位 ”的一些史实,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1)手足相残;(2)聪慧狡诈;(3)宽容大度……
2、有人说,第二节写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内容(多角度);(2)关键词(反复出现);
(3)感情(真挚); (4)结构(分总);
(5)句式(排比句);(6)手法(反复、类比等)
(7)人生观(相同) 问题探究:两公子争位
齐襄公当政时,政令无常,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为躲避灾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当管仲赶到时,正好碰上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的人马。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公子小白,这一箭实际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佯死,使管仲错误判断了形势,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出兵拒鲁,大败鲁军。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三)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研读文本:研读文本:(四)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5)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6)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1、与俗同好恶(世俗,百姓)
2、故其称曰(主张,看法)
3、上服度则六亲固(遵从,遵循)
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纲常;发扬,提倡)
5、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治,整顿) 实词积累:1、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担任…相国)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动用法)
3、贵轻重,慎权衡(意动,以…为重)
4、南袭蔡(名作状,向南)
5、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
6、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词类活用:3、第四段“贵轻重,慎权衡”有两种翻译,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重视经济发展,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2)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得失利弊。问题探究: 第二种好!
“轻重”一词原是《管子》中的一个特殊经济概念,是管子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意思是用货币和谷物来调节、控制国家经济。
从本段所举史实看,太史公不是谈管子的经济思想,而是谈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所以“轻重”一词还应理解为通常意义的“轻重”,即事物的轻重缓急。
启示: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语境。(五)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7)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研读文本: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翻译: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蒙受他的恩赐。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还披散着头发,穿着左开衣襟的衣服。(意即“还在蛮人统治下”。)
(2)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翻译: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管氏有三归,焉得俭?”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翻译: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狭小呀!”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台阁,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孔子回答:“国君为了两国友好,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1、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1—2节):管、鲍之交。
(3—4节):管仲政绩。
(5节):太史公评价。
2、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1)选材精炼,以一驭万;
(2)详略得当,化繁就简。小结:1、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D)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达标检测: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正是有鲍叔牙的荐举,才有日后管仲的大展宏图和齐桓公的霸业。
B.本文主要抓住了鲍叔与管仲交往的几个典型事例,目的在于赞扬鲍叔不计个人得失和知人荐贤的可贵品质。
C.为了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实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D.管仲为政权衡轻重,讲究信用,顺应民意,懂得与取,这些都是政治治理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