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项羽本纪项
羽
本
纪司
马
迁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体会其性格特点对命运的影响。
3.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整体感知《项羽本纪》
(节选)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6—8)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第四段:帐中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交流汇报4段部分重点文言知识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筑营垒)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名作状,在夜里。在帐中饮酒,状语后置)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被宠幸)
虞兮虞兮奈若何(拿你怎么办)
歌数阕,美人和之(应和)
是何楚人之多也!(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文本链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帐中别姬”里项羽为什么哭了?
刻画了项羽什么形象?合作探究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讨论:“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能不能删除?对刻画人物形象有无帮助?
不能删除。这是细节描写,也是侧面烘托。
“左右皆泣” 是受到项羽异常伤痛的感染,他的左右也因同情而跟着悲泣;“莫能仰视”是因为项羽这样一位一向刚猛矜持的英雄居然悲泣落泪,左右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的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唯有如此,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泪。因而,这两句是传神点睛的精彩细节。衬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无奈交加的悲惨。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第四段:东城快站交流汇报5段部分重点文言知识(1)重点实虚词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田父绐之曰(欺骗)
期山东为三处(约定)
左右皆披靡(溃败)(2)古今异义愿为诸君快战(痛痛快快打一仗)
(3)重点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作战的过错。)文本链接项羽的最后一战“东城快战”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
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合作探究“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如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第6段:自刎乌江文本链接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交流汇报6段部分重点文言知识1.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在这时候,项王就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2.乌江亭长舣(yǐ)船待
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待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古今异义)一千里
4.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了
5.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到了,就无法渡过了。 6.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渡乌江呢!
7.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况且我项籍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
8.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即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9.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10.吾知公长者。
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 文本链接第78段:死后余情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文本链接 太史公评论……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合作探究思考:司马迁从哪两个方面评价项羽?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
一方面,“遂将五诸侯灭秦”,“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充分肯定了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中的贡献。
另一方面,指出项羽放弃关中,在诸侯中陷入孤立的失误,批评他居功自傲,滥用武力而不自责。根据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条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1、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2、负约,背关;
3、逐义帝而自立,(弑杀义帝)怨王侯叛己,兵罢戏下;
4、定都彭城。
性格决定命运(自负)
不义之举失信天下(人不和)
人心怀楚(地不利)总结:项羽的悲剧性格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勇而无谋
第二个性格特点是优柔寡断
第三个性格特点是狐性多疑
第四个性格特点是残暴成性 总结:从项羽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在命运重要关头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楚汉相争”实为刘邦与项羽的性格之争。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读《阿房宫赋》有感拓展阅读历史上
对项羽的评价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尽管身陷绝境,却不醒悟,依然迷恋用武力征服天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高祖本纪》)
刘邦知人善任,故得到江山。
项羽刚愎自用,故惨败敌手。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妇人之仁、失去人心太史公曰:“吾闻之……岂不谬哉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等性格弱点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课下练笔:
1、参考上一题,你觉得项羽该不该自刎乌江?请用300字左右说说你的看法。
2、观看有关项羽的影视作品,比较影视剧本中的项羽和《项羽本纪(节选)》中的项羽有何异同之处。课堂积累力能扛鼎:力气大得能用手举起鼎来,形容力气很大。
先发制人:先下手争取主动,可以制服对手。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短兵相接:指作战时近距离搏斗。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形容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回到家乡去见乡亲故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