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山居秋暝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二 山居秋暝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6 12:41:34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王维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文本朗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间 、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理解文意
解读:从诗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如何分析作者的情感?
1、 题目
2、 意象的选择
3、 诗人及背景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
“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山水田园诗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境界?明月 松 清泉 石幽美、清新、明净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选取了哪些意象?竹 浣女 莲 渔舟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及《鸟鸣涧》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描绘画面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颈联的词序怎样调整才符合语言习惯?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或者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1. 押韵的需要;
2.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遮于莲叶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
3.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生活美。 两联都是写景,描写对象有何不同?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山村的自然美
清新、宁静
浣女、渔舟
——村民的生活美
淳朴、善良、闲适、安乐
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讨论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王孙自可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你觉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它呢?“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朗读时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王孙”指谁?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此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怜惜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总 结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 、“诗意的憩居”。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情感课件14张PPT。王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王维40岁左右为界。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又喜绘画,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意在说明王维的诗歌中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文体特点: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诵读: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
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景色。
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带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动;听见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 诗人用这些景物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一下。
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有声有色,错落有致,叫人向往和陶醉。(诗中有画) “空山”如何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
一是押韵的需要;
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
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品读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 画外意
山 雨 秋 晚
自然美 远离尘俗
明月 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 莲动 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