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张PPT。王勃 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滕王阁什麽特点?作者借此抒发
了怎样的感慨?
2、颔联珠帘卷雨好理解,但画栋能
飞吗?“朝”和“暮”是实指吗?这
两句说的是什麽意思?
3、此诗哪些词语是空间上的描写?
哪些是时间上的描写?作者是如
何进行时空的转换的?滕王高阁临江渚高耸寂寞 这首诗借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时光易逝,盛衰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似乎流露出一种时不我待,应及时奋发的认识.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故址在今江西,下临赣江,
可以远望,可以俯视 )所谓“画栋朝飞南浦云”是:只能与朝飞南浦之云为伴.“朝”和“暮”是对举,修辞上叫互文,所以理解的时候不要拆开来.
理解为:画栋和珠帘每天早晨和傍晚只能有飞往南浦的云和西山雨为伴..
它表明了昔日热闹的滕王阁今日的冷落和寂寞属于空间的有高阁、江渚、画栋、珠帘、云、雨、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架空的感觉。 诗人前四句先从空间上形象的描写了滕王阁的冷落与寂寞,但是诗人尚感意犹未尽,继续从时间上强调其冷落的久远,“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日悠悠和几度秋,都强调了时间流逝之久.因此就很自然的想到修建此阁滕王,他哪里去了呢?此处只剩下栏杆外的赣江水永不停息的流淌了.又由时间转换空间的描写.“佩玉鸣鸾罢歌舞”一说是描写当年滕王与其宾客在滕王阁的盛会,一说是描写王勃所参加的宴会,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各抒己见 鸟宿池边树,僧__月下门
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拓展:课件16张PPT。王勃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
王勃诗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骈文佳作。
杨炯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从军行》。
卢照邻的代表作是七言歌行《长安古意》。
骆宾王的代表作是《在狱咏蝉》。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 “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颔联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 “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艺术特色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