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 六 安定城楼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 六 安定城楼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6 12:36: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李商隐 李商隐的一生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24岁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33岁,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847)34岁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 写作背景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茂元的女婿。不久,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据近人张采和《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
谈到城楼,不禁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在那首诗中,诗人首先写登上城上的高楼,视野开阔,看到了辽阔荒凉的空间。登高可以望远,可以抒怀,柳宗元如是,陈子昂如是。李商隐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李商隐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 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李商隐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受的? 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鸿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 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抱负的? 作者的遭遇虽然困踬,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这里运用了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
意为,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之心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哪里还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问题探究 尽管诗人有着积极向上的志趣和抱负,但是,目前的处境是受排挤落第回乡,对此作者是如何看待的?
最后两句借庄子的寓言表示自己敝屐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雏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的腐鼠当美味。
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艺术手法
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
(1)引用范蠡的典故,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像范蠡一样既有宏伟的抱负,又有淡泊名利之心。
(2)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一契,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3)引用庄子的寓言,不但表露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质,又反映了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
比喻,对比的手法
尾联诗人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说明此次赴学鸿词试,并非恋此区区科第,而是有他自己忧时爱国的高情远志。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食腐鼠的鸟比喻那些利禄小人。通过尖锐讽刺,挞伐那些利禄小人。
诗人还用自己的崇高怀抱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卑鄙心理所做的泾渭分明的对比,狠狠地鞭挞了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欣赏一下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楼抒怀??别有怀抱
不得见用之愁;
忧国忧民之心;
功成身退之志;
思归思乡之情;
知音难觅之憾;
贬谪异乡之苦;
吊古伤今之叹。
课件14张PPT。李商隐一、作家作品 李商隐,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婉约派,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抒情言志诗
二、忧国伤时诗
三、咏史、咏物诗
四、爱情诗二、《安定城楼》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时诗人年二十六。安定城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当时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治所。三年前,李商隐仕途受阻,远道投王茂元幕,还被王茂元招为女婿,而在当时的牛李党争中,王茂元属李党。据说李商隐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在应博学宏辞科试时受当权的牛党排挤。这首诗就是在应试落选后重回泾州时所作。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它是晚唐时期年轻士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 古往今来,登高临远的文人骚客总爱赋诗言志。不同遭际的诗人,把酒临风,登高望远,总是思绪飞扬,感慨万千。相似的主题,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情感和人世感慨,登楼诗成为中国诗歌里颇有意味,颇有深度的一类作品,涌现出大量的千古名篇。那么,当失意的李商隐站在安定城楼上举目远眺时,他又有什么独特的人生感喟呢?三、课文分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高峻绵延的城墙上耸立着百尺高楼,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放眼望去,只见婆娑的杨柳之外,是无尽的水边平地。“迢递”,高远绵长。“汀洲”,水边平地。登高远眺,杨柳荫荫,河水清清,洲青沙白,天地是那么广阔,山河是那么壮美,而自己的处境却是这样的局促,满目春色顿时化为满眼的凄迷。一个“尽”字,涵蕴无穷。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悲从中来,道出了自己压抑许久的悲伤。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想当年,贾谊少年才俊,却只能空自垂泪,枉有满怀抱负;王粲才高,亦无用武之地,只能春日远游,写写《登楼赋》,在纸墨之间寄托忧思。这是诗人借贾谊和王粲来暗示自己的人生遭遇。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文学家。二十二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可谓是少年英才。他曾向汉文帝上《陈政事疏》,说道:“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李商隐借“垂涕”来指代贾谊的忧国忧时之情。可惜他的建议不仅没有被汉文帝采纳,而且还遭到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十三岁即抑郁而死,未得汉室重用,所以说是“虚垂涕”。 王粲,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十七岁诏受黄门侍郎,因避三国战乱,离开长安到荆州去依附刘表,但一直未受重用。在一个春日,他登上城楼,写下传颂千古的《登楼赋》,抒发内心的抑郁苦闷。“春来更远游”一句是指王粲《登楼赋》中所言“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意思是田野里万物生发,欣欣向荣,虽然确实很美,但毕竟自己寄居异地,有志难申,不可稍留,而当远游。仔细体味,正与李商隐寄居岳父之所,眼望泾州盛景、胸怀挫折之情相通。
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诗人一般年轻。诗人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落第,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一样抑郁愁苦。诗人远赴泾州入王茂元幕府,与王粲一样寄人篱下,流落幕府。万般情怀,便由这两个典故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常想白发年老时归隐江湖,披散头发,驾一叶扁舟,悠游于江湖之间,但需待自己扭转乾坤,回旋天地,建功立业之后。诗人虽然遭遇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并未减退。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王之业后,辞去爵位,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成为千古美谈。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想学范蠡,建功立业,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便引身而退。“欲回天地”说的是自己渴望有回天之力,以重振李唐王朝。“永忆江湖”强调自己并非贪慕功名利禄,而有功成身退之心。“永”字表达的是诗人毕生的理想,“欲”字可见诗人强烈的用世之心。
这一联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对仗工整、气势雄浑,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有了前者,才能胸襟开阔,兼济天下;有了后者,就会区别于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纪晓岚曾经盛赞此联“千锤百炼,出以自然,杜亦不过如此”。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不料死老鼠被当成美味,而秉性高洁的鹓雏竟然被猜疑个不休。“鹓雏”,凤凰一类的神鸟。这一联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惠施任梁国相,庄子准备去探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是想来谋夺你的相位,惠施于是百般防范。庄子听到这事后,就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叫鹓雏的神鸟,从南海飞往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树不歇,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饮。有只猫头鹰刚获得一只死老鼠,看到鹓雏飞过,怀疑它要来抢食,就仰头向它发出“吓吓”的怒叫声。现在你也想用梁国这只死老鼠来“吓”我吗?
诗人巧妙地借用庄子的典故,把本来很难用简短文字表达的意思说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落选,与某中书大人“此人不堪”这一含有道德人品的非议有关。诗中所用典故,大概正是对这种猜忌与中伤的愤慨。同时,也可能是讽刺那些企图把持利禄、一力排斥异己的朋党势力。四、写作特点 用 典 自 然 贴 切
本诗连用四典,层次错落有致,功用各各不同。贾谊上《治安策》不售,王粲避乱荆州,李商隐流寓王茂元幕中,虽都用以自况考试不第,却又有细微的差别:谈贾侧重于政治抱负不得实现,才调虚论;说王则着眼在异乡万里,登楼伤怀。暗用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故事,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又充分显示了诗人不以名利是求的冲淡胸怀。最后举庄子自比“鹓雏”以调侃奚落惠子醉心权位的寓言,笔触扫向那些以“腐鼠”为美味的恶意中伤者,寄慨尤深。全诗层层设喻,活而不乱把一个遭逢辛苦,“欲回天地”的少年志士的复杂情怀表现得鲜明深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