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 六 九日齐山登高 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语文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 六 九日齐山登高 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06 12:47:20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杜牧一、知人论世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人称“小杜”。
2、晚唐社会动荡,杜牧经世之才不得施展,偏寓池州,处于一身中最困踬时期。
3、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1、作者在江上看到秋天的影子,那就是大雁飞过。跟一个客人提着一壶酒上山喝。? 2、尘世间值得一笑的事太少了。难得遇朋友开怀畅饮就笑笑吧。古有九九插茱萸,秋天菊花多,我还是在头上插满菊花再回家好了。? 3、可怜佳节却只有一个朋友来陪,何不喝个大醉来安慰自己呢。?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
4、其实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的,何必感慨呢,让热泪沾湿衣服又何苦呢 。? 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江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 江涵秋影雁初飞
???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
???山水一色,浑然一体。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人生在世几回乐”。
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痛苦低沉,愤愤不平? 欣喜与抑郁交织?? 旷达与感伤交替
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抑郁情怀菊花插满头:宣泄内心的郁结
酩酊(酒):借酒消愁,掩盖心中的郁闷
登临恨落晖:人生短暂之感叹
“牛山何必独沾衣”句:旷达于表象,内心非超然愁多乐少 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刻画,通过自己不断劝伤心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的欣喜,旷达,逸情。同时又通过平时难得开口笑,渴醉酒,恨落晖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抑郁与感伤的。 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总结课件14张PPT。杜牧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简介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九日齐山登高》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相关背景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迁池州,次年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诗歌朗读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和晋陵陆城早春游望》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知晓典故1、颔联化用两个典故。“尘世难逢开口笑”,《庄子》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庾、死丧、忧患,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悲愁相继,难得一笑。
2、“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联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这在唐代可能是很流行的做法。
3、尾联: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杜牧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象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但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揣摩字词 有人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中“涵”字用得极好,你认为如何?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看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看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 “涵”字极有气势,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这个“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不用登临恨落晖”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
两人的一天畅游即将过去,难免产生一种“光阴易逝,好景难长 之感,然而,诗人想到此时自己才43岁,正值中年,不能消沉自弃,因此可以说这是诗人的自励与自勉。
你在这首诗中能不能读出诗人流露的旷达之情?找出这样的诗句。
菊花须插满头归。
不用登临恨落晖。
牛山何必独霑衣?联系诗人的遭遇,大家想一想诗人的旷达是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旷达呢? 杜牧生当晚唐多事之秋,他有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报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时刻注视着朝政的得失,在来池州之前的一二年中,就曾一再向朝廷上书,对平定泽潞之叛提出了切乎实际的用兵之策和政治之见,当时虽被李德裕所采用,但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而身处僻壤,他在池州的日子,是一生中困踬不振的时期。
总结 诗人和友人,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实际内心抑郁不平,表现出士大夫痛苦而复杂的矛盾心理。
诗人的旷达在诗中只不过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的自慰和“不用登临恨落辉”的自勉罢了,在这自慰和自勉的背后仍是摆脱不了的抑郁和苦闷。 理解要诀:
1、以景入情;
2、知人论世;
3、了解典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