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杜甫关于格律诗:
律诗属于格律诗。因为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所以又称之为近体诗。所谓格律诗就是在形式上要遵守一定的“格”。就每首诗的句数而言,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为四句,共两联,分为第一联和第二联;律诗为八句,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就每句的字数而言,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即每句七个字。就语言形式而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一般不作对仗要求;绝句的两联一般也不作对仗要求。就音韵而言,每首诗偶数句的末尾的字(即韵脚)必须押韵。起句(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起句不押韵的为正格,押韵的为偏格。 《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旅 夜 书 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的参考译文:
微风吹拂着岸上的小草,夜晚,岸边停着孤零零的小舟。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大江奔流,水面上月光涌动。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问答题:1、分析首联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
答: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2、“危樯独夜舟” 的现代词序是怎样的?答:夜独危樯舟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是怎样的?答:出句写天地之广大,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天地虽大,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境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诗人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见,这两句虽是写景,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讨论题:
以往人们常把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与他们两人相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这与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
他们三人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高考题展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意,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第一种答案:
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因为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第二种答案:
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这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课件17张PPT。杜甫1、通过“旅”字看背景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孤弱的细草
在无边的风
里飘摇不定孤舟
草:细——孤弱风:微——轻风 虽轻却不断岸:(阔大的)江岸樯:危——高 孤立突兀夜:(凄冷的)夜晚舟:独——孤舟
孤立突兀的
危樯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阔岸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平野:月:江流:——低垂阔——辽阔无边垂明朗的月光汹涌澎湃星空低垂愈显
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
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月似乎不堪滚滚东
流的大江的压逼而
一下子涌了出来结论:阔岸
平野
大江——孤舟——何等孤单
何等渺小诗人命运的写照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guān、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月下,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叶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江流奔腾.如此开阔的环境,如此孤独的小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旅夜图.表现了诗人被贬后无所依托的飘泊自伤之情. 延伸: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通过“抒怀”悟实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颈联: 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思考: 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
过誉之词.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
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沙鸥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
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效果:天
地 沙鸥直抒胸臆比喻的手法_____艺术手法:总结:通过课文题目了解诗歌内容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
3、通过“抒怀”悟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