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赵世家赵世家《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关于《赵世家》 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赵盾其人及事迹【1-3】
第二部分讲赵氏孤儿的故事【4-7】
第三部分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事【8-11】赵
氏
孤
儿故事梗概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 列出结构提纲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4)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4)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5)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6)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7)自读课文前五段
1、理清文中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2、简要概括赵盾其人其事。(1-3)
3、赵氏是如何被灭族的?(4)
4、赵氏孤儿是如何被救的?(5)前3段重点词句1、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担任,主持)
2、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通”拒“,阻拦)
3、赵盾骤谏,灵公弗听(多次)
4、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遮挡,保护)
5、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臣杀君或子杀父母)
6、赵盾卒 ,子朔嗣(承袭爵位) 7、先君何罪,释其適子而更求君?
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
8、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君子讥讽赵盾“身为正卿,逃亡没有出国境,返回来也不诛讨逆贼”,所以史官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国君”。 第4段重点词句1、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同”腰“)
2、已而笑,拊手且歌(拍)
3、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过错)
4、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杀害)
5、韩厥告赵朔趣亡(同”促“,急速,赶快)
6、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遗憾) 7、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
8、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
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 小结屠岸贾灭族赵氏独断专行,目无国君,奸邪残暴第5段重点词句1、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为什么)
2、居无何,而朔妇免身(分娩)
3、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搜查)
4、公孙杵臼曰:“立与死孰难?”(哪一个更…)
5、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确实)
6、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假意) 6、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
7、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 小结程婴杵臼设计救孤忍辱负重,慷慨牺牲自读课文6、7段1、大业之后不遂者为崇(顺利;作怪)
2、世有立功,未尝绝祀(断绝祭祀)
3、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依靠)
4、矫以君命,并命群臣(假托)
5、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祭祀)
6、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侍奉) 7、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
8、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求立赵氏的后代了。 9、武愿苦盘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
10、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 小结韩厥言明真相,景公迎立赵孤程婴功成自杀文本研习1. 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忍辱负重,舍身报恩
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2.《赵氏孤儿》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提示: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3.《赵氏孤儿》为什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高贵的忧郁”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无法开释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一代代民族精英,在理想主义的指引下,追求着生存信念的完美,而正是这种执着的追求绵延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
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凝重的“生死”情结: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强不息、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尽一代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 总结几千年来,无数被这种情结鼓舞的英雄们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与死的荣光,用理想主义的完美书写着他们的墓志铭。 课外拓展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赵氏孤儿》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