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整合+专题检测:专题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整合+专题检测:专题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5 15: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专题导语: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这叫“新天下耳目”。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特别注意:
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
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
定 风 波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诗词故事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轼,字子瞻。他从小生性活泼外向,于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洵给他起名字时,便用了“轼”字,指暴露于车厢前的横木;凭轼而立,可以高瞻远眺,所以字曰“子瞻”。这个名和字,寓示了苏轼性格的磊落正直、毫无掩饰。苏洵也曾告诫过苏轼:“车如果没有轼,就不是完整的车;人如果不正直,就不是完整的人。但轼横于车前,毫无掩饰,如遇翻车,则首先折断。你的性格过于耿直外露,如不收敛,将来恐怕要吃大亏。”这些几乎就成了苏轼今后生活道路上的预言一般。
三、文题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何/吟啸/且/徐。竹杖/芒鞋/轻胜/。谁?一蓑/烟雨/任/平。
料峭/春风/吹酒/。微。山头/斜照/却/相。回首/向来/萧洒/。归。也无/风雨/也无/。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全词情感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这仍是穿林听雨、吟啸徐行的苏东坡,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飘飘,水寒寒,他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词的上片,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例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浣溪沙》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结合全词说说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九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
文本赏读
1.苏轼不愧为豪放派的开山之祖,就算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居贬谪之地,就算是骤雨淋身,也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浑不怕的高昂气概。而字里行间所述心志,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就更令后人吟之而赞叹不已了。
2.“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现在正在遭受的政治风雨,词人都轻而易举地用“莫听”、“何妨”将它们化为乌有,毫不在乎。
3.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这首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全篇上下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文本拓展
(1)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
(2)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全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不因年老而消极的性格。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三起四落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去世,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人入朝任要职,新法被逐一废除。苏轼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善拔擢后进,一时才士聚集左右,互栩诗文酬和,传为文坛佳话。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遭旧派疑忌,再度请求外任,出知杭州,后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因受人诬告,又出知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二、诗词故事
善于捕捉诗意的苏东坡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任颖州知府时,一天傍晚,他与王夫人散步,当时月亮刚刚升起,院中梅花盛开。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令人欢悦,何人招赵德璘辈(指老朋友们)来饮花下?”王夫人的话触动了苏轼,他沉吟片刻,做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记载此事:
春庭月午,摇荡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春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受夫人的启发,苏轼生发联想,吟出的果然是一首好词。
三、文题背景
1.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公元1075年),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词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2.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 ( http: / / www.21cnjy.com )窄、词语卑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3.王弗
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生有一子苏迈。她美丽贤淑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亡妻墓志铭)她经常劝苏轼待人接物要谨慎,可惜恩爱不长,在二十七岁时因病去世。临终前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时,不可忘也。”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十年/生死/两/茫。不/思。自/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夜来/幽梦/忽/还。小/轩。正/梳。相顾/无言、惟有/泪/千。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凄婉 ( http: / / www.21cnjy.com )哀伤的悼亡词。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了头;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冈”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流露出词人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二、悟读,诗情画境
为了找寻一条船,一条能为我摆渡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的船,我整整找寻了十年。只见白浪滔天,迷雾茫茫,遮断了我三千六百个望眼欲穿的日子。一定是你也无法抗拒思念。为了赴一次以十年为期的约会,我看见你分明乘着夜的翅膀,如一只黑夜的蝴蝶轻展着羽翼,栖于故乡你我曾经共同伫立过的窗口。在梦中,朦胧地看见你在窗前梳妆,还以为又回到了以前那段幸福的时光,一下子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打湿了枕头,醒来时枕头已湿了一大半。抬头,明月。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的一幕幕。猜想着,你坟头我亲手栽种的松树应该是满眼葱绿了吧!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词题为“记梦”,其实只有下片前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该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结尾三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含意及表现手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
送述古[注]
苏 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原名陈述古,是作者的挚友,曾和作者一起在杭州为官,离任时,作者追到临平为他送行。
(1)请联系全词,分析“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文本赏读
1.本词题为“记梦”,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上片写梦前的思念,表达对亡妻的死别之痛、相思之苦。下片前五句转入写梦,实乃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转入写梦。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相逢,用生活小细节抒发伉俪间的深情。结尾三句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进一步抒发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在梦前、梦中、梦后一步步深化,凄婉哀伤,催人泪下。
如图表所示:
内容 线索 情感 构思
上片 现实 死别之痛、遭遇之悲 梦的基础
下片前五句 梦境 相逢之喜、伉俪情深 思的幻化
下片后两句 现实 肚肠寸断、凄苦难奈 梦的延伸
2.这三句话是词人在向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妻诉说“凄凉”:即使夫妻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一层,相逢而不相识却比不能相逢更使人不堪。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 ( http: / / www.21cnjy.com )逝的这个日子,眷恋人生,难舍亲人,柔肠寸断;作者梦醒,料想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辉洒满大地,这样一种孤寂凄哀的情景,作者也不免肝肠寸断。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说自己如何,而且说对方如何,意味更蕴蓄。
4.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的真实反映。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片“夜来”以下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文本拓展
(1)作者送别归来,一夜难眠;残灯斜照,泪水涟涟。表达作者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友人离别后自己内心的孤寂。
(2)①“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送客行”使用了拟人、衬托(以塔之无情,衬人之有情)手法;“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②情景交融也是全词的表现手法之一。
水 龙 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五落六落
哲宗于高太后去世后亲政,为了表明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见与权威,又把时局倒过来,宣布继承神宗的一套,起用自称维护新法的官僚,打击“旧党”。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处之列,先贬惠州,继贬儋州。流放岭外七年,处境极为困厄,然“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化。徽宗即位,大赦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在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中,既坚持了士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
二、诗词故事
苏轼改王安石诗句
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门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像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他又问小孩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三、文题背景
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贬居黄州时为次韵章楶杨花词而作。
次韵,用原唱的韵脚填词(或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是和韵的一种。不仅限用别人词中的原韵、原字,而且所用韵字的先后次序也不能改移,亦步亦趋,故又称“步韵”。章质夫,名楶(jié),建州(今属福建)人。历官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时与苏轼同仕汴京。
其原唱《水龙吟·杨花》云:“燕忙莺懒花残,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咏物而寓离愁,融杨花与佳人为一,极婉曲缠绵之能事,写出其特定的性灵和情态。花人合一,凄凉欲绝。
二、悟读,诗情画境
杨花,花非花;思妇,景中情。
杨花落了。人们任凭那破碎细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杨花飘荡而下。看那细小的花,在空中打着旋儿,慢慢下落,没有依托。忽然,一阵风起,竟把她又吹了起来,随风摇曳、飘逸。杨花,你无情吗?弃了你的母枝,离了你的家,竟毫不留恋地随了风去。但你心中的思念却独自涌上心头。抛家傍路的日子,空虚。色淡无香,但那多情的品性却饱含了人的性格。
思妇伤春。心爱的人在远方,独自一人,独自一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空虚,独自一人的寂寞,独自一人的伤春。思妇梦中寻郎,众里寻他千百度,恨不见郎去处。忽惊醒,看窗外漫天飘荡的杨花,不也像自己一样吗?温柔的心肠为离思折磨,娇媚的双眼被春梦缠绕。
春光似杨花,三分之二委于泥土,三分之一随流水逝去了。眼眸深处,是点点杨花吗?那是思妇心中爱的离别,离别的泪吗?
杨花,思妇;思妇,杨花,不是同一种事物吗?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试评价“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篇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起到了何种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宋]朱弁《曲洧旧闻》
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宋]张炎《词源》
(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1)~(2)题。
南乡子[注]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 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 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________”字,但通篇透露着________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文本赏读
1.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态;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阕雨后觅踪作伏笔。
2.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无穷的回味。
3.对于章楶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认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开头写杨花飘坠在路上,“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是写人在思量,也在写杨花,本于杜甫《白丝行》诗“落絮游丝亦有情”。从有思联系到女子的梦中寻郎,是写人;而随风万里也在写杨花。恨落花难留是写人,“一池萍碎”又是写杨花,本于杨花落水化为浮萍的传说。最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把杨花和泪水结合起来,又写杨花又写人。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苏词能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思,写法应该说是高于章词。
文本拓展
(1)梅 梅花报春
(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写寒雀争闹枝头看花,是从侧面表现了梅花之盛。
卜 算 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一、词人名片
才情豪放之人生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豪放一生。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诗、文、词皆独步一时。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
师生妙对
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人。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 ( http: / / www.21cnjy.com )鸿。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孤鸿被惊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 ( http: / / www.21cnjy.com )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 ( http: / / www.21cnjy.com ),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岂不乐哉?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月,再怎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黑暗的世界。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离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或许,孤寂的沙洲便是它的归宿吧。如果可以,我要成为你——缥缈处的孤鸿。虽形影相吊,却可穿过世间的浮华糜烂,越过人生的悲凄无奈,跨过世俗的沧海桑田,穿过古朴陈旧的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净土。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言人见鸿。人似鸿,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试分析本词中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1)~(2)题。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文本赏读
1.“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2.“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像缥缈孤鸿影的“幽人”那样孤高的心境。这两句词,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片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这两句用“缺月”、“疏桐 ( http: / / www.21cnjy.com )”、“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文本拓展
(1)“月明”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指奸佞小人。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小人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①“夜来”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写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②“月明”句,借眼前之景,暗寓小人当道,才高遭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
专题整合
归纳提升
豪放词
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个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乏清秀婉约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在鉴赏古诗词时,说“豪放”,一般是泛指具有豪放风格的诗、词、曲,不再局限于宋词中的“豪放派”。
鉴赏诗歌语言
一、理论讲解
本专题诗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言特点十分典型,这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考点范畴。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下面就诗歌语言作详细讲解。
鉴赏诗歌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乐之美;从语义上分析,有精练、形象、情意之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依照鉴赏家的观点,应注意语言的风格和意义性。“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说明柳永的词和苏东坡的词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有如下几种:
1.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此外,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二、真题剖析
(2007·浙江)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阳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 (1)刘诗今昔对照, ( http: / / www.21cnjy.com )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2)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3)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 本题选用了三首诗词,为同题材诗词比较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刘诗中,首句即已蕴涵朱雀桥的荒凉冷落,第二句进一步映衬乌衣巷的败落凄凉,第三、四句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抒发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全诗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吴词则通篇化用唐人诗句,空灵蕴藉,唱叹有情。头两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句,谓北宋灭亡已成千古伤心事了,今遇故宋皇家女子犹唱旧时曲,令人感慨万千。接着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语句,慨叹北宋王朝的倾覆。后几句则勾起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与怀念。尾句以白诗意境,把自己同眼前歌姬,比为白居易与弹琵琶女子。全诗以故为新、思致含蓄深远,浑然天成。赵曲则在描写之后阐发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
三、技法规律
对作品语言的鉴赏,属于一种综合评价。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语言运用的综合评价,往往与其风格联系在一起,如典雅、华丽、含蓄、平易、清新等。在具体答题时应先点明(用四字或二字)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词语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空间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在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仕途坎坷,多次出任地方官,却依然勤政爱民,尽心职守。“乌台诗案”使苏轼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发生了巨大转折,但也促使苏轼进入了创作上的丰收时期。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以及佛、道思想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便时常显露着超脱放达的思想感情。
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可用于“成长环境与人生志向”、“处世态度”、“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思想性格与文学风格”等话题的写作中。
适应自然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中国著名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不久,52岁的欧洲女性卡 ( http: / / www.21cnjy.com )拉,只身一人,历时20天,于1998年11月18日从南向北穿越成功。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一切都很正常。”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尘暴、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冬天虽冷但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说:“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
活学   要战胜自然,仅有挑战的勇气是不够的,还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有很强的适应自然的能力,并且经过科学的计划,这样才能具备战胜自然的素质和实力,也才能最终战胜自然。
巧用 “适应与策略”、“挑战与适应”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专题整合
即讲即练
1.(1)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2)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吟啸 矜持 子衿 岑寂
B.料峭 俊俏 讥诮 悄寂
C.杆菌 轩窗 旰食 坩埚
D.点缀 辍学 掇拾 啜泣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任凭
B.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梦境隐约
C.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D.何妨吟啸且徐行 且:连词,表递进
3.模仿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人生既有烟波江面,又有望穿江面的志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仁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儒、道、佛”作开头重新组织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与欧阳修一起树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世称“________”;苏轼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________、米芾、________并称“四大家”。
6.名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2)回首向来萧洒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
(5)春色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二、阅读鉴赏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1)~(3)题。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词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今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的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作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2)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全词来看,结尾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清欢”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①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宋代著名文学家,“鹧鸪天”是他写的这首词的________。
(2)词的上阕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暮春
苏 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 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去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高考
11.(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
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07·上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04·辽宁)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为这首词的上阕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表达
14.请以“读苏轼”或“读苏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意自定,文体自选。
专题检测
1.C [C项分别读ɡǎn、xu ( http: / / www.21cnjy.com )ān、ɡàn、ɡān;A项yín、jīn、jīn、cén;B项分别读qiào、qiào、qiào、qiǎo;D项分别读zhuì、chuò、duō、chuò。]
2.D [表并列。]
3.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 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4.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
5.欧苏 黄庭坚 蔡襄
6.(1)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 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风雨也无晴 (3)尘满面 鬓如霜 (4)料得年年断肠处 (5)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6)拣尽寒枝不肯栖
7.(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比喻、双关——“一朵芙 ( http: / / www.21cnjy.com )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3)最后三小句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未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回荡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8.(1)C
(2)一个“媚”字引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
(3)景色的淡雅,视野的开阔;饮食的清淡新鲜;主人的热情好客;经历人生挫折后的从容淡定,清旷闲雅。
9.(1)东坡居士 词牌名
(2)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即可。示例:
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边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竹”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夏末秋初的美丽图景。
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 ( http: / / www.21cnjy.com )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了荷花散发的淡淡清香。
(3)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趁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气的深情厚谊,使得自己度过清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10.(1)“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言之成理即可)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11.(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 ( http: / / www.21cnjy.com ))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望,而不能满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12.(1)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 (2)D (3)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 (1)词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曲子词、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余、长短句。(2)D项中“境界开阔”不符合词的意境,全词是一种清新婉约的风格。(3)“琼珠”即水珠,“碎”字则体现四溅的特点,而一个“圆”字又把水珠的圆润之感描写出来,把一颗普通的水珠描写得如此精致传神,可见词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13.(1)两种答法:①“绕”字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绕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两种答法:①同意。起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人家绕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人家绕,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以乐景写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露;“芳草”在古诗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14.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