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整合+专题检测: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整合+专题检测: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5 15: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专题导语: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他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因此,学习本专题,主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
一、诗人名片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陕西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的批评。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由于国势已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的形成。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
杜牧的浪漫故事
杜牧及第后在宣州刺史沈侍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幕下做幕僚。他听说湖州(今浙江)一带风景优美,而且美女如云,便去游玩。湖州刺史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龙舟大赛,引逗全城姑娘都出来观看。杜牧看了,直到傍晚,才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真国色也”。于是,杜牧当下就托人前去求婚,相约十年后到这里做刺史时再来娶她。不久杜牧就离开了湖州,这一走就是十四年。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回到湖州做刺史。到任后,马上派人去找这个姑娘。找到后才发现,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并已有了两个孩子。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
自去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三、文题背景
1.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九月九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调任刺史,会昌六年九月离任。会昌五年,杜牧与其友张祜,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时年杜牧43岁。
2.杜牧这首诗,后世人们在经池州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齐山时唱和,赞叹。如宋代吴仲复《齐山》诗: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一首律诗,引得后世人唱和、赞叹,诗史上少有。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江涵/秋影/雁/初,与客/携壶/上/翠。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杜牧在这首登高诗中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一说抑郁之思以旷达书之)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秋高气爽,天边一行飞雁。江水清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微微摇荡,江中映着两岸秋山和空中的飞雁,还有一抹飘忽的白云。面对着秋天的水光山色,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天气渐热,离期相近,不久此地再无君矣。虽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若终有夜雨春韭,新炊黄粱,亦为一幸,且请宽怀。
三、品读,鉴赏评析
1.“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两句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诗中的旷达语与愤激之情是矛盾的,你的看法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该诗与杜甫《登高》诗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雁①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②米岸莓苔。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 http: / / www.21cnjy.com )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极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②菰:多年生草本植物。
(1)首联从哪几个方面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的抒情手法时说,“早雁”即抒情主人公自己,早雁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九日齐山登高
文本赏读
1.两句意思是: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高时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里诗人是想用偶然的开心、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于心中的郁闷,但郁闷是仍旧存在着的,而落晖也毕竟在眼前。
2.其实并不矛盾,诗人表面的旷达超然,是在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3.①杜甫的《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总体的感情基调是抑郁的。②杜牧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感情。一方面,诗人兴致盎然地与朋友登高赏秋,面对美丽的水光山色,满面笑容地饮酒插花;另一方面,诗人也是用这种方式来掩饰长期郁积在内心的苦闷,“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
文本拓展
(1)从情态、环境、动作到声音展现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天地,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2)不同意。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中的早雁是被外虏冲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边民形象,本诗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的关切和同情。(不可答“同意”)
寄扬州韩绰判官
一、诗人名片
杜牧是晚唐大家,诗、赋、古文均擅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画也精。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以七绝最为人称道,诗写得感慨深切,情辞新秀,其次是七律。他的咏史怀古诗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诗受杜甫、韩愈影响较深。总体上说,杜诗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风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一种特殊境界。与李商隐齐名,也称“小李杜”。有诗文集《樊川文集》。
二、诗词故事
十年一觉扬州梦
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镇守扬州时,辟杜牧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书记。杜牧在扬州颇好游宴,纵情声色。当他接到任命调离扬州时,他的幕主牛僧孺给他饯行。席间,牛僧孺取出一个大盒子,交给杜牧。杜牧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牛之手下关于杜牧行踪的报告,写着:“某年某日,杜书记在某处宴饮(或在某妓院歇宿)。”杜牧看了,很是惭愧。牛僧孺劝他不要因为生活小节而影响将来的事业。杜牧听了,很是感激。离开扬州,写下了《遣怀》诗以纪念扬州生活: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三、文题背景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孺幕中做推官,后转为掌书记。《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作于他离开江南以后。扬州之盛,历代诗人们为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韩绰是杜牧友情笃深的好友,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青山/隐隐/水/迢,秋尽/江南/草/未。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杜牧擅长绝句,常能用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小诗写景抒情,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表达真挚的情思和深邃的意境。这首七言绝句,正是诗人用他那爽朗、峭拔、俊丽的语言,抒发了对旧日扬州和故友的思念之情。诗写得情真韵美。
二、悟读,诗情画境
“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扬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时节。水仙已乘鲤鱼去,一夜芙蕖红泪多。总会有些人,有些爱,是生命的阻滞,一生也无法翻越。风流多情的杜牧,还有貌比潘安的韩绰,于明月下的二十四桥,夜夜欢歌,也留下了几多让女子断肠的诗篇。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 ( http: / / www.21cnjy.com )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
文本赏读
1.本诗意境的营造,是通过意由境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诗人状写的虽然不是眼前之景,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在扬州风流浪漫的生活经历,所以虽是遥想也如在目前。青山隐隐,绿水如带,这是远景;明月之下,二十四桥,玉人吹箫,这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悠扬婉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无不使人浮想联翩。诗人本来是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遥想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妓吹箫。这种调侃中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这也使诗歌平添了更多韵味。
2.“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 http: / / www.21cnjy.com )箫”两句点出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处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的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的特点。杜牧在牛僧孺幕中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们吹箫作乐而流连忘返呢?“何处”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情状。
文本拓展
(1)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
角度及分析:①以动即“蝉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②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③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
(2)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无 题
一、诗人名片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多,意旨隐晦。李商隐的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少年得志,24岁登进士第,却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陷入牛党、李党之争中,沉沦不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当初登进士第的时候,牛(僧孺)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中举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德裕)党重要人物王茂元府为掌书记。茂元赏其才,以女妻之。这一事得罪了令狐家。此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为牛党所不喜。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表明心迹,他只是不理。李党也因此怀疑他。在两党的共同排挤下,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崔珏《哭李商隐》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二、诗词故事
李商隐本人的爱情故事
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最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在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后,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39岁时去世。因此,在他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潦倒,使他的爱情诗格外悲恻动人。同时,他的某些秘密恋爱又不可明言,因此他的爱情诗又格外迷幻朦胧。
三、文题背景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来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与宋华阳的恋情。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有人据此认为,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共计有20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恋情的诗。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相见/时难/别/亦,东风/无力/百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首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全诗抒情是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的。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抒情层次。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二、悟读,诗情画境
蚕丝回环,情丝缠绵;烛泪不止,人泪涟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许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即便如此,也隔不断刻骨铭心的爱恋。那只爱情的精灵——青鸟飞雁传书。青鸟能被感动,上苍也能被感动。愿奇迹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愿我们不再相见难,分别难。
三、品读,鉴赏评析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含义各是什么?“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中“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愁云鬓改”应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人孙诛《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
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宣宗大中三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托物抒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 题
文本赏读
1.(1)前一“难”字是“困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艰难”之意,指两人要见一面历尽的困难、艰难,后一“难”字即“难舍难分”。正因见面十分困难,所以分离才难舍难分,两个“难”字,从客观到主观,含义不同。(2)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2.“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3.(1)“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2)“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情。
4.由于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诗言志”的传统,对有些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虽然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古代诗歌中的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传统源远流长。再者,诗的颔联,现在经常用来形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所以说“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文本拓展
(1)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然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
(2)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安 定 城 楼
一、诗人名片
李商隐为晚唐大家,以他为代表,开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唐诗向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的新的诗歌天地,其诗语言精细绵密,情感表达纡徐含蓄,意境深邃朦胧。但因用典太多,有意旨隐晦之病。诗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去写爱情,去写女性。其次,咏史诗也较为突出。
二、诗词故事
李商隐的“粉丝”——白居易
白居易晚年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曾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死后希望能够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后来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出生,李就将他的小名取名为“白老”。不料这位“白老”终究不是那位“白老”,长大后反应蠢钝,很让人失望。当时著名的诗人兼词人温庭筠对“白老”发话:你小子要真是白居易的后生,那不成心让“老白”难堪吗?([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三、文题背景
晚唐诗人李商隐,才华横溢,志向高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早有文名,但无意中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这就决定了他一生中仕途坎坷,长期辗转于幕府,苦闷感伤而终的结局。《安定城楼》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当时诗人26岁。安定城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当时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治所。三年前,李商隐仕途受阻,远道投王茂元幕府,还被王茂元招为女婿,而在当时的“牛李党争”中,王茂元属“李党”。据说李商隐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在应博学宏词科试时受当权的“牛党”排挤。这首诗就是在应试落选后重回泾州时所作。诗中主要抒写了诗人自己建功立业的志趣、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端受谗的愤慨。它是晚唐时期年轻士子在朋党争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迢递/高城/百尺/,绿杨/枝外/尽/汀。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风平易流畅,但寄托却很幽深,情感波澜显得层层回旋,而又层层深入。围绕意境的“高远”这一中心,抒写了高楼远眺。先写历史上理想高远的悲剧人物,再写平生理想是怎样一个高远的具体内容,最后又用高远理想的光芒,探照出那些庸碌无耻之辈的丑恶。这里,有胸襟的自白,也有对朋党的鞭挞;有用世的决心,也有对隐居的向往;有登楼极目的忧患和壮怀的抒情,也有表现为斥责和嘲笑相结合的讽刺,朗读时须用心体会。
二、悟读,诗情画境
凭栏送目,远想慨然,那一轮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西山。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不多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着一阵凉风吹来,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牵动,心情变改,“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使人如身在风雨之间。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两句中的“永”字有何内涵?全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请简要概括这两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中共有哪几个典故?各有怎样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⑤梗犹泛⑥,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 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代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囚人,这里是诗人自指。③玄鬓:古代妇女发式“蝉鬓”,黑而光润,缥缈如蝉,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尚在黑鬓年华。④白头吟:乐府曲名。鲍照等曾以此曲作诗,自伤清直却遭诬谤。⑤薄宦:官卑职微。⑥梗犹泛:《战国策·齐策》载土偶与桃梗对话,土偶曰:“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火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此处是自伤沦落之意。
(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定城楼
文本赏读
1.这个“永”字,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2.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怀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的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极尽调侃奚落之能事。
3.首先以“贾生”(即贾谊)和“王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位古代名人自比。当年贾谊上书献策、王粲登楼抒愤,都与李商隐一样年轻;两人不受重用的境遇和心态又与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第后相同,故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中的“江湖”、“扁舟”,暗用春秋时范蠡功成归隐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平生的抱负和志趣。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借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表明自己的襟怀,淡泊名利,决不在乎个人得失;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光汲汲于私人名利的丑恶本质。从中可以窥察到李商隐对当时所处的恶劣政治环境以及排挤、打击他的朋党势力的抗争。显示出自己耿介磊落的品格和睥睨政敌的凛然正气。
文本拓展
(1)骆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而横遭诬谄,身陷囹圄。李诗以蝉在高树吸风饮露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解答时注意“在狱”、“白头吟”、“薄宦”等词语的含义和提示作用)。骆诗尾联写自己高洁而不能取信于人,抒发了强烈的悲愤和不平。李诗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
(2)以蝉起兴,以蝉自喻,直抒胸臆。
长 安 晚 秋
一、诗人名片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 ( http: / / www.21cnjy.com ),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后回江东,安家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有《渭南诗集》。
二、诗词故事
一生诗名连际遇
赵嘏在浙西时,喜欢上了一个歌伎。但歌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母亲见赵嘏无权无势,就坚决不同意。后来赵嘏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之际,歌伎被当地的一个将军看上了,无奈之下跟从了将军。赵嘏回来听说此事,心里很难受,于是写了一首诗送给将军: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不去便作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赵嘏希望诗人韩翊妻子被沙吒利抢走后送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故事重演。一日,赵嘏在路上行走时,忽见一行送亲的人马。一问,方知是将军将那个歌伎送还自己的。轿中新娘也认出了他。两人路边相见,抱头痛哭。谁知,那位歌伎承受不了这悲与喜的大起大落,竟然在痛哭中断了气。赵嘏不由得大哭起来。
三、文题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长安生活期间,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上的不得意,使得思家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时显得格外强烈。题一名“长安秋望”、“长安秋夕”,重在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云物/凄凉/拂/曙,汉家/宫阙/动/高。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以及毅然归去的决心。
二、悟读,诗情画境
深秋的拂晓,诗人登高远望,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安城迷蒙而壮阔。诗人凝望着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聆听着悠扬、哀怨的笛声,不禁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感怀归乡路之迢迢。夜色渐渐地褪尽,晨光大明,往昔红艳满塘的莲花如今已是憔悴含愁的苦荷,毕竟是红颜易老,好景不常。惟有篱畔的紫菊静穆闲雅,还是一派君子之风。忽然忆起家乡风味正美的鲈鱼,诗人转念:不如归去!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说说它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说,首句“凄凉”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旧感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安晚秋
文本赏读
1.诗前三联写景,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凄凉”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
3.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于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4.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文本拓展
(1)表达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商 山 早 行
一、诗人名片
温庭筠(?~866),本名岐,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人称“温韦”。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
二、诗词故事
机 遇
温庭筠是一个青楼隐士。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他遇到了匿名旅行的唐宣宗。宣宗问他:“你知道我是谁?”温回答:“我想你是皇帝的侍卫。”宣宗因此决不恕他,所以他仕途始终不顺。
三、文题背景
商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又名商阪、楚山。传说为汉初“四皓”隐居之处。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诗人离开长安之时。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一首羁旅乡愁诗。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中间两联写景,抒发了早行之辛苦。尾联写思乡,较含蓄。
二、悟读,诗情画境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伴着叮当作响的车马铃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离家远行。晓月的余光笼罩着客店,早春的寒霜覆盖了板桥,荒山野路上枯黄的槲叶遍地,驿墙的旁边淡白色的枳花已在开放。这美好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忆起梦绕魂牵的故乡?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哪一句?哪些描写表现“早行”的“早”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它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①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 ①戍:名词,堡楼。②汉阳渡:系长江古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1)汉阳渡与郢门山相隔千里,但作者为什么写出了同时将它们收入眼底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对此诗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山早行
文本赏读
1.(1)“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 ( http: / / www.21cnjy.com )。(2)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白花在天蒙蒙亮时最为显眼)、“梦(醒)”。
2.(1)纯用名词组合成句。(2)早行辛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3)因为是写早行,诗人选取了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不用名词以外的任何词。这两句诗,如果分成最小的单位,就是代表十种景物的名词,再组合成“定语加中心词”的词组。但是作定语的名词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如“鸡声”,可以唤起鸡引颈长鸣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均可唤起视觉形象,加上“月”和“霜”的环境衬托,构成了“音韵铿锵,意象俱足”的诗美境界。
3.
诗句 何处景色 特点 作用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旅途景色 荒山凄凉 两相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情
凫雁满回塘 梦中故乡 回塘水暖
(思考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文本拓展
(1)这样写意在创造山河相连、气势旷远的意境,契合诗人抒发的情感。
(2)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堡,飘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孰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顺畅,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专题整合
归纳提升
绝 句
绝句在唐及以后的古代诗歌中是一种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频繁的格律诗体,特别在唐代诗歌中与律诗一并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最充分地显示了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其句式短小、自由灵活也被后代的历代文人喜爱。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它也叫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只是它不像律诗那样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绝句也是高考命题者常选的诗歌鉴赏体裁。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把握这种诗体,最主要的是把握它的结构。绝句的一般结构为起承转合。第一句叫起,开启下文;第二句叫承,接着第一句展开;第三句叫转,转移内容或手法;第四句叫合,总结全文。其中,“转”是绝句中最见写作者功力和诗体特征的一部分。这个“转折”,可以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前两句不同,也可以在前两句写景的基础上转为写情,也可以在写作手法上与前两句不同。而结句,则是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的重要部分,可谓绝句中的主笔,它一般为卒章显志,总结全诗,有时开辟诗的新境界。
杜牧被称为“晚唐绝句大家”,他的写景和咏史绝句写得相当出色。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来这些绝句读读,会加深对绝句这种诗体的结构的认识。
登临诗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古人登山、登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登楼的记载。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高山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后来,登临行为的这种宗教意义逐渐褪去,与文学的关系倒日益紧密起来。翻开《唐诗宋词选读》,其中收录的古代作家描写登临的作品俯拾即是。写景则美丽多姿,且意境雄浑,有囊括天地之感;抒情则豪情满怀,如滚滚江水,虽逾越千年仍能撼人心魄,引起人的共鸣。
当作家登临高处时,便获得了一个居高临下、俯 ( http: / / www.21cnjy.com )视山川的特殊视角。他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自然、人文景象,看到他平时看不到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态势,写出这些景观别具一格的风貌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名句都出在登临之作中。如崔颢题黄鹤楼的绝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都是与登临所拥有的特殊视角,所获得的特殊美感分不开的。诚如古人所云: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
登高临远不仅使作品描写的形象更为生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时,登临所见的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能使作品的艺术境界壮阔雄浑。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楼》,颔联描述了山河的壮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凭楼远眺,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给人以沧海桑田之感。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地高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
不仅如此,登临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引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了作者的情感,何以如此?原来,登临高处后,视野立即开阔,空间立即扩大,见到了平时所见不到的景物,于是便勾起了各种愁绪。例如当崔颢登上黄鹤楼,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便引起了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看到广袤的大地,无垠的天空,不禁想起了燕昭王等人的事迹,随之悲从中来,“独怆然而涕下”。唐代花间词派作家温庭筠描写一位深闺女子“独倚望江楼”。但见千帆过尽,斜晖脉脉,别时的江洲依旧,却不见所思,能不“肠断白洲”?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遥望天边如钩的月亮,俯视深院中寂寞的梧桐,不禁悲从中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词句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哀之痛与思之切。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所特有的“一登楼,就‘发愁’”的现象。
然而,对于胸襟阔大的人来说,这种阔大的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与豪迈的性格、宽广的胸怀结合在一起,却又能引发另一种感情。例如当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上宣城谢朓楼时,“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广阔空间就引发了他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宋代王安石登临飞来峰,攀上高山之塔,极目远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于江山雄伟处,见形胜依旧,而英雄已去,看着滚滚的长江,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诗人们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饱蘸浓墨,抒发了满怀豪情。这是何等的雄伟,何等的壮美!
如何阅读、赏析登临诗呢?结合唐诗部分所选的登临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登临诗的结构。登临诗大多为律诗,首联是交代登临地点,点明景或情的特点;中间两联写登楼所见所闻;尾联抒发登临所感。
2.注意写登临所见的观察角度。如赵嘏《长安晚秋》首联先写全景;颔联仰视,写高处之景;颈联俯察,写低处之景;全诗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
3.注意诗人抒写的感情。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所述,“一登楼,就‘发愁’”,登高望远,或怀古,或思远。总有一种深沉、邈远的幽愁在其中。当然,有不少登临诗抒发一种豪情壮志。宜仔细理会抒情的复杂性。
诗歌中的对比、烘托和衬托
一、理论讲解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烘托也叫侧面描写。本专题中《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人描绘了扬州美丽的景观,在清丽俊爽的画面中,烘托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了自己对扬州的怀念。《长安晚秋》的作者将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入诗,加之以晨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商山早行》诗人抓住足以代表村野清晨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的选择配置,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从而真切地烘托出羁旅之愁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属典型的乐景反衬哀情。
对比、烘托、衬托三者的相似之处是都写到了两种事物,但三种手法是有严格区别的:
对比 把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相对照,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衬托 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种事物都出现。
烘托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现的对象写出来,不是直接写,是间接表现。
对比、烘托、衬托是诗人常用的塑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法,用典是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态度的常用方法。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熟悉这些常用表现手法,明确这些常用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这些是鉴赏诗歌必备的知识点。
二、真题剖析
(2007·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
解析 词借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 ( http: / / www.21cnjy.com )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三、技法规律
在解答要求鉴赏分析含有对比、烘托、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诗歌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首先,结合作品内容,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
2.然后,结合作品内容,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3.最后,要分析出此表现手法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或表达效果。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汉乐府民歌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之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结合全诗,分析“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空间
1.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孤儿寡母扶丧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家境与性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境与心态”、“知识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话题作文中。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2.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同情”、“真诚”等话题作文中。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
3.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碰到一个古典文学发展中极其普遍的事实: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意欲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上,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之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莫不为之伤怀和叹惋。李白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散金三十万”,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杜甫也是这样!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言“诗是吾家事”,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遂成格律诗的鼻祖。
应用指南 该材料可应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与失”、“历史与文学”、“文学的沃土”、“不平则鸣”、“品格追求”、“人生抉择”等话题作文中。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历史和文学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出那些绚烂华章!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
为保护青蛙停奥运工程
澳大利亚为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兴建奥林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克公园时,曾因一群濒临绝种的青蛙,而让工程停了数星期,以修改工程设计,保护这数以百计的青蛙。有关方面本来设想把青蛙迁到别处,后经慎重研究决定还是保留青蛙的栖息地,用布将这块地围起来保护青蛙,并安排了新的设计方案,这样花在保护措施上的费用达到40万澳元。在澳大利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会受到国家法令的处罚,违法者得坐牢2年,或罚款10万澳元。
活学 每一种动物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有它与生俱来的权利。
巧用 “生命”、“珍惜动物的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古典诗词中的“悲情”
宋志军
悲壮:英雄心事无人识
初唐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旷野挥泪悲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时代先觉者的悲慨。陈子昂很有政治才干和报国热情,但屡遭打击,壮志难伸;他又是唐诗改革的先驱,在一片轻歌曼舞中最早唱出激昂的调子。但他同样没有在当时诗坛赢得应有的位置。一腔难言的苦闷和悲愤在伴着热泪的狂歌中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他是与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处在对立面的、彼此无法沟通的存在,是当时时代的“多余人”!一个孤独的先觉者形象在无比巨大的背景映衬下凸现出来,虽然渺小,但绝不萎缩,他的对面是整个世界。他的悲慨也绝不是灰色小人物的哀鸣,而是英雄式的浩然长叹,其中寓着壮美。
当我们读到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辛弃疾的“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会发现它们在精神上与陈子昂的这首诗有某些相似,都是在饱满的激情驱动下对不合理现实的对抗。悲则悲矣,而心是始终火热的、向上的。
悲凉: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贺知章中年离开家乡,入朝为官,到86岁的垂暮之年又返回故里。他在《回乡偶书》中描绘了返乡时的情景。
诗歌着重写了几组“变”与“不变”。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在诗人心目中并未改变,离家和归家像是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而回家的自己却由“少小”变得“老大”。人生易老,岁月无情,平静的叙述中寓含着万千感慨。接着又写了声音和容貌:“乡音”是不变者,须发则由乌黑转为斑白零落。这一组“变”与“不变”的对比更补足了上一层的意思。最后是“主”与“客”身份的对比。诗人这次归乡是要“叶落归根”,是以主人的身份回来的。在他的观念里,既然家园依旧,既然乡音未改,自己理应是这里的主人。但乡里儿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却给了诗人一个“客人”的定位。这不经意的笑问对诗人的冲击是巨大的,他惊觉“家”已经变了,这个家的主人已由自己变成了“儿童”。“客人”的身份使诗人无家可回,这位垂暮之年的老者不能不在悲伤中感到凄凉。
悲凉,总是与灰心相联。它表现出来的是平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骨子里是无奈,是无望。姜夔说“人间别久不成悲”(《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也正是这种悲凉之情的注脚,它是不悲之悲,是大悲之后的平静和绝望。
专题整合
即讲即练
1.侧面烘托。诗中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烘托出罗敷之美。
2.“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用了反衬手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专题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追溯(sù) 慰藉(jí)
悲怆(chuànɡ) 妍媸毕露(chī)
B.遨游(áo) 对峙(shì)
泥淖(nào) 长吁短叹(xū)
C.征铎(duó) 哂纳(shěn)
稗官(bī) 国运多舛(chuǎn)
D.鲈鱼(lú) 赵嘏(ɡǔ)
檞叶(jiě) 斐然成章(fě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镜但愁云鬓改 云鬓:美发如云
B.猜意鹓雏竟未休 猜意:猜想
C.残星几点雁横塞 横塞:越过关塞
D.凫雁满回塘 回塘:回到池塘
3.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有关“炼字与炼意”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1)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 ( http: / / www.21cnjy.com )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几点早梅何处春。”“几点”原为“一树”,这样改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 ( http: / / www.21cnjy.com )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雨晴》,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这样改的原因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1)李商隐,________代著名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李义山诗集》,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杜牧,字________,唐代诗人,与________并称“小李杜”。作品集有________。
(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诗与________齐名,人称“温李”;词与________齐名,人称“温韦”。
6.名句默写。
(1)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不用登临恨落晖”;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诗句,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商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________________,玉人何处教吹箫”,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
二、阅读鉴赏
7.读杜牧的《赠别(其二)》,回答问题。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句中的“无情”、“笑不成”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微 雨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细 雨
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1)两首诗都是写雨,但作者捕捉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象的方法不同。前一首借助于________________,后一首则是______________把细雨的风致写得灵活而新鲜。
(2)前一首写微雨,先写__________,重在写下雨的过程,写得十分细腻而贴切;后一首写细雨,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勾勒出细雨怎样的姿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令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咏物诗往往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试分析此诗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志?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与“________”字谐音。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
(2)简析“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一句诗的诗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题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高考
12.(2007·江西)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 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06·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09·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表达
15.从下列四组句子中任选一组,揣摩意境,展开想像,扩写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专题检测
1.D [A项“藉”应读jiè;B项“峙”应读zhì;C项“稗”应读bài。]
2.D [“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
3.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
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微霜。
4.(1)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再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生机盎然,韵味平添。
(2)王安石除了易“蝴”为“蜂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5.(1)唐 《无题》 《贾生》(或《夜雨寄北》) 《锦瑟》 (2)牧之 李商隐 《樊川文集》 李商隐 韦庄
6.(1)东风无力百花残 但将酩酊酬佳节 长笛一声人倚楼 (2)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十四桥明月夜 鸡声茅店月
7.(1)“无情”正是“多情”,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现;“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这种看似矛盾的描写,写出了惨然相视、默然无主、难舍难分的情态。
(2)“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心变成了惜别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8.(1)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主观感受 正面铺写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
(2)微风 比喻和想像 诗人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像成犹如天宫白玉堂飘扬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地上这张碧牙床上翻卷起来的草席。
9.(1)一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寓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10.此诗托物写人,以小松埋没于深草,无人相识,寄寓了自己虽有才华和志向,却无人赏识,一生潦倒的满腔不平和苦闷心情。
11.(1)留 柳
(2)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酒旗。
(3)作者通过描写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12.(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样一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通过晚望金陵,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解析 《金陵晚望》一诗写秋天的傍晚,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就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韦庄的《金陵图》是一首题画之作,好像针对高蟾反驳,为什么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罢了。请看这幅《金陵图》吧,上面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13.(1)不能换成“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即可)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深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居”,即闲居之意。首句所写是诗人在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次句写出夜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14.(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客心孤回”作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诗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这幅色彩鲜明的图景,充满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游目江上,忽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解析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中,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安,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游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振,羁旅的孤寂似乎也冲淡了不少。
15.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