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铸 剑
鲁 迅一、鲁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主要作品见教材170页
二、《故事新编》 《铸剑》收录在1936年1月出版的《故事新编》。 二、《故事新编》 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二、《故事新编》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序言、《补天》、《奔月》、《理水》 、 《采薇》 、《铸剑》 、《出关》 、 《非攻》 、 《起死》
《铸剑》初稿1926年10月写成后,他没有马上拿去发表。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他还在考虑,还在打磨。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铸剑》发表时题名《眉间尺》,收入《故事新编》时,才改为《铸剑》,以便使《故事新编》里作品的题目都统一成两个字 。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鲁迅曾说自己写《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免信口开河” 。但谈到《铸剑》却说自有出典,而且“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 。鲁迅自己回忆说“是取材于幼时读过的书” , “也许是在《吴越春秋》或《越绝书》里面” 。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据查,在《吴越春秋·阂闾内传》与《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里均有《铸剑》故事的记载,而在鲁迅辑《古小说钩沉》中所收录的相传为魏晋时曹丕所著的《列异传》中也有记载—— 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日: “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镬。三头悉烂,不可分镬,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而叙述更为细致。对照鲁迅的重写,可以看出,故事情节与原本大体上没有多大出入,鲁迅说他的《铸剑》 “写得较为认真” ,大概就是指的这一点。三、《铸剑》的故事来源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日:‘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三、《铸剑》的故事来源 其他记载:《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者,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金不销沦流……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其重。”主要人物:眉间尺、黑色人、大王
(一个复仇的故事)
情节安排:
开端:戏鼠明仇
发展:寻仇受阻,为报仇而献头
高潮:智取王命,三头血战
尾声:三首俱葬
四、《铸剑》与它的故事来源的疏离 鲁迅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完成了这篇小说。这也就是说,在《铸剑》中鲁迅已经对传说的内容进行了改造。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小说《铸剑》和《搜神记》、《列异传》中的记载。对照起来看,会发现有一些不同:四、《铸剑》与它的故事来源的疏离 第一点差异, 干将铸剑成功而遭到楚王杀害这段情节,在小说里是被虚化的,写得不那么实,是通过干将的妻子莫邪,即眉间尺的母亲追溯往事这样一种口气来写出的。干将、莫邪这些名字没有出现,国王也没有明说就是楚王,这些都没有具体地交待,而是被推向了远处,仅仅作为背景,由眉间尺的母亲复述出来,小说和原来的传说是有所分离的。
四、《铸剑》与它的故事来源的疏离第二点差异,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原来主要强调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父复仇,他是复仇的主角。但是,在鲁迅的小说里,复仇的一号主角已经是一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色人,眉间尺已经降为二号主角。黑色人第一次出场就显得很不一般,是非常老练、成熟的一个豪侠之士。在小说中,眉间尺遇到了一个干瘪脸少年,他被这个少年扭住不放,说自己的丹田被眉间尺撞坏了,叫他赔偿。四、《铸剑》与它的故事来源的疏离正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宴之敖者出场了。他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两个眼睛瞪着他看,看得这个有些流氓气的干瘪脸少年害怕了,知道形势不妙,就转身溜之大吉。宴之敖者一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就表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的干练、机警和沉着都显示了出来。
五、《铸剑》的主旨重新铺排了这样一个复仇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呢?
战斗复仇的主题
向黑暗社会的反抗,向专制暴君的复仇!从写作背景谈起 大背景: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
鲁迅用一个古小说的“新编”既表达了百姓向暴君复仇的热望,又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痛苦。 从写作背景谈起从写作背景谈起具体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10月。
北京→厦门→广州
在北京的处境:内(与兄弟不和)
外(与政府、政客不和)
“女师大事件”(杨荫榆、章士钊)
“三一八惨案” (《纪念刘和珍君》)
写作背景1926年8月,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备。”
准备反抗,准备复仇!
创作于此时,肯定有当时情绪与心态的投影。
(小说中现实的投影)1927年来到广州
1927年1月,到广州,在中大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上海,与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复式主题结构《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
结合作品谈谈小说是怎样成就复式主题结构的。复式主题结构惊心动魄之后的闹剧
《铸剑》不但写出了发生在宫中的这场惊心动魄、既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还写了血仇得报以后宫廷内外延续下来的一场无可奈何的殡葬闹剧,使小说节奏从连续搏斗的紧张气氛得到调节,转向松弛,并在调侃嘲弄声中作结,尽情尽兴地表现了作者鲁迅独特的审美旨趣。 复式主题结构 小说的末尾两段以不动声色的语调描述了出殡的场面并暗加嘲讽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复式主题结构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残害百姓的专制暴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复式主题结构 有了这一笔,读者才能真正懂得鲁迅为什么要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六、人物形象:黑色人(宴之敖者)
性格冷峻
外貌:
黑(冷峻庄重、死亡的颜色、夜的颜色、复仇者的颜色)
瘦﹢铁 (坚定有力)
鲁迅塑造的这个黑色人神秘而怪异,说话的声音像鸱鸮,射出的眼光像磷火,气质里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黑色人代眉间尺向暴君复仇,不但不图任何酬报,而且连自己的性命都要搭进去。他对自己并不特别看重,意味着他在开始承担报仇这个使命时,就准备牺牲自己,也意味着他有一种热得发冷的性格。 黑色人的形象侠义精神:
思考:帮眉间尺复仇的目的是什么?
一不为博得“义士”的美名
二不愿接受“同情于寡妇孤儿”的赏语
怎样理解黑色人的回答?
重言诺、轻生死 中国古代的侠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雇于人的侠客,他们受雇于某个专门的人,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四大公子孟尝君、信陵君等就养了很多的士。这些“士”平常蒙受着主人的各种恩泽,最后呢,要为主人做一切事情,包括牺牲自己。所谓“士为知已者死”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这是一类侠士,他的主人是一个人,他要为一个主人解忧出力。 另外有一类侠士,所谓“布衣之侠”,他们不为别人所养。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身份的。他们施恩不图报,甘愿自我牺牲,这就是所谓的“原侠”。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更为高尚的侠义精神,黑色人可以说就是这样一位充满原侠精神的侠士。《铸剑》中的大部分篇幅,写的就是这个黑色人在眉间尺没办法复仇的情况下,主动地挑起担子,用剑和头实现了向暴君复仇的使命。黑色人的形象善于复仇:
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
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
思考: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眉间尺的形象一个正在成长的复仇者。
性格?经验?
一个由弱变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眉间尺的形象与水缸里老鼠的戏斗:
一面怕它逃脱,一面又不忍心踏死
不仅写出了眉间尺优柔的性格,而且表现了他复杂的感情,纯真、敏锐、细腻眉间尺的形象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也说明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眉间尺的形象勇敢承担复仇,但缺乏斗争经验
杀王行为
莽撞;对干瘪脸纠缠
手足无措说明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眉间尺的形象他正确地选
择黑色人帮他复仇,
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
说明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铸剑》的艺术特色1、超凡的想象力、诡异怪诞的意象及刻意渲染的神秘气氛描写
三头大战的描写是非常精采的,笔墨精练,但想象力又是非常丰富、细致,甚至细致到了设想王的头有五处被咬伤了,而眉间尺有七处,这都是非常具体的描写。
这些描述全部出于鲁迅自己的想象。奇异之极,荒诞之极,出乎常理之极,却又有一种很强的震撼力。
2、《铸剑》的浪漫主义特色。
表现为:深沉炽烈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等。 对暴君、压迫者反抗复仇,是鲁迅思想性格的重要方面。宴之敖就是鲁迅反抗复仇精神的艺术化身,这就是浪漫主义重要特征。
从想象奇特,情节荒诞等来说,都堪称浪漫主义的极致。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3、讽刺手法
运用漫画式夸张手法。
一是讽刺了王公大臣王后王妃的愚蠢,和正统的“义民”。
二是讽刺了顺民,他们以得见国王为荣耀,以磕头低而自豪的奴才性。这是鲁迅改造国民性主张在历史小说中的体现。
附:对于人物的另一种理解 迷一样的“宴之敖者”:在这个复仇故事中,明显的复仇者是眉间尺母子,复仇对象是暴虐的国王。可同样不可或缺的另一个——地狱来客一般的“宴之敖者”呢?他如何知道眉间尺的血海深仇和复仇计划,又为何参与这注定绝无收益,只会葬身甚至株连九族的冒险呢?一句话,他究竟是何许人? 附:对于人物的另一种理解 回到小说开头,眉间尺杀鼠的那段描写中,一个优柔善良的少年跃然纸上,别处还有肖像描写:秀眉长眼,皓齿红唇;脸带笑容;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阵。这样阴柔、秀美得近乎女性的气质、性情是报不了仇的。眉间尺第一次行刺失败,反被市井小人欺侮、嘲弄在情理之中。故眉间尺发誓“改过”。可小说的后半部分丝毫没有涉及“改过”的任何情形和结果,却有这样一段情节: 附:对于人物的另一种理解 眉间尺夜晚逃至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在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目光”。完全不是人世间的景象。而当眉间尺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复仇,毅然自刎以死相托之后,那黑色人“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笑声即刻散布在杉树林中”,引来一群同样有着“磷火似的眼光”的饿狼,顿时吃掉了眉间尺的尸体。 附:对于人物的另一种理解非人间的景致,非常态的言行,表现的其实不过是眉间尺的“改过”:他由一个性情优柔的少年,在复仇热望的推动下,在周遭“饿狼环伺”的环境逼迫下,愤而变成了狼一般冷心冷面的“复仇天使”。自刎代表与旧我的彻底决裂,葬身狼腹暗示着在恶劣处境中一味善良的必然结局,而那冷冷地尖利的笑,是成熟之后对幼稚从前的哂笑,对仇人憎恨的变嗓,所谓怒极反笑则已。 附:对于人物的另一种理解眉间尺的“改过”可用式子表示如下:??????“眉间尺+复仇—→宴之敖者”????这一内在过程用象征的笔法来写,一场心灵深处的激变顿时浑化为有声有色的壮剧,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神异色彩,而且在浓烈的感情氛围中充满了阴暗的色调,稍稍奇耸的美,正与小说的整体格调相符。????一言以蔽之,眉间尺为报父仇而被迫改变了原有的优柔性情,变成了穿戴着中国古代衣冠的复仇天使——宴之敖者。二者其实是复仇者成熟前后的两个阶段。这是小说前后两部分主人公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附:对于人物的另一种理解 《铸剑》的主角宴之敖者,用的是鲁迅自己用过的笔名。鲁迅曾经在1924年编过一本美术方面的书,收集古代的砖瓦上的图案,叫砖文杂集,用的笔名就是“宴之敖者”。而且这个宴之敖者生长在“汶汶乡”,“汶汶”意为昏黑,昏暗不明,也就是说他生长在黑暗的世界里,他是黑暗社会的愤世者,这个人物从外貌到气质,都有点像鲁迅。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原侠精神和革命思想都融入了鲁迅的灵魂。 思考:谈谈你对鲁迅复仇精神的理解?《铸剑》亮相电影
百合奖 获选2011
优秀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