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 雅典民主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
共写过100余部戏剧,只有7部传世。
《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即通常表现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古希腊戏剧面具古希腊戏剧面具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一、古希腊悲剧概述戏剧文学(drama)是继抒情诗和史诗之后形成的第三类文学体裁。
希腊戏剧分为悲剧(tragedy)和喜剧(comedy)。
悲剧主角是令人尊敬或同情的人物,具有英雄性。
希腊悲剧主要源于对酒神的祭祀,又称“酒神颂”。 1、古希腊悲剧的内容:取材于神话与传说。
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
探讨形而上的问题,将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
考察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挑战。
2、古希腊悲剧的艺术形式: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
话语通常用三音段(或六音步)表述,
唱段采用众多的抒情格写成。
布局包括:1、开场白
2、入场歌
3、场
4、场次之间的唱段
5、终场3、歌队:歌队是悲剧的原始成分,合唱在早期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
歌队可以剧中人的身份介入剧情发展,亦可代表观众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评论,有时还以城邦利益的阐述者身份出现。3、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剧场的六大元素:
情节 (plot)
角色 (character)
思想 (thought)
语言 (language)
音乐 (music)
景观 (spectacle)二、何为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形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亚里士多德《诗学》1、古希腊悲剧的主题:由于“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所以“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这使得古希腊悲剧更多的带上了哲学而不是文学的意味。“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与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从而对于命运的理解成为了古希腊悲剧永恒的主题。2、悲剧基本情节结构:1.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与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
2.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
这样的情节能够使观众产生恐惧和怜悯的感情,人们认为这样的情感是高尚的,而获得这样的感情,才是悲剧的真谛; 3.苦难:在古希腊悲剧中,很少有直接表演苦难的,苦难往往由报信人与传报人转达,借他们之口来转述苦难的发生。
悲剧作者似乎喜欢将眼光投向那些伦理的错乱 “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施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做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所应追求的。”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主人公遭遇最大的不幸,而使得其崇高的品质展露无遗。
中心的意象——盲目的俄狄浦斯 悲剧一开始,盲目的意象便通过人的无知与神的全知之间的对照展示出来。
瘟疫把忒拜人笼罩在黑暗和混乱之中,甚至连城邦的拯救者,“在所有人眼中最伟大的”俄狄浦斯王也无法看出灾难的缘起。
这种置身于黑暗和混乱之中的恐慌,威胁着城邦的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泰瑞希阿斯指出了灾难的缘起,俄狄浦斯却无法相信。
他说:“你的头脑、耳朵和眼睛都是瞎的。”
泰瑞希阿斯答道:“你有眼睛,你却看不到自己罪在何处,看不到自己生活在哪里,也看不到自己和谁生活在一起。”在这里,对俄狄浦斯的谴责直指他的乱伦及其后果,即对家庭秩序的破坏,但同时也强烈暗示出俄狄浦斯已经不再具有作为政治领导者的资格,即他无法在一个有序的历史/谱系基础上把城邦凝聚在一起。
因此,泰瑞希阿斯对俄狄浦斯的命运作出了一个可怕的预言:“富贵成乞丐,明目变盲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最为强烈的对比:一个有眼睛的国王的盲目无知和一个失明的预言家的洞悉一切。
随着剧情的发展,泰瑞希阿斯所说的话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甚至俄狄浦斯自己也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说:“我有一种要命的恐惧,那个老预言家是有眼睛的。”
当俄狄浦斯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时,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当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睛时,他便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视觉。 失去了观看现世的眼睛, 反而有了另一只眼睛, 这多出来的眼睛看什么呢? 不看什么,而是思在的真理,因而这只眼睛具有原始的知的 形而上学深度。 “俄狄浦斯因失去了双眼而多了一只眼睛。”
——荷尔德林
“这多的一只眼睛乃是一切伟大的问知的基本条件, 也是其惟一的形而上学根据。希腊人的知与学就是这种热情。俄狄浦斯自行戳瞎双眼,就是让自己走进光明。”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熊伟、王庆节译, 商务印书馆,1996, P.108)他放弃看的权利在于:
真就在身边, 但人类永远不能认知到真。
这“即在的真理”是:
人的认知是一个虚假的存在, 它带来的永远是虚假。因而,人即盲目无知的存在,在盲目无知中寻找盲目无知。 为了理解这只眼睛的“所思”, 海德格尔选取了《俄狄浦斯王》中第四合唱歌头十行:1186 -1196行: 凡人的子孙啊, 我把你们的生命当做一场空!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 一会儿就消失了? 不幸的俄狄浦斯, 你的命运, 你的命运警告我不要说凡人是幸福的。
(《俄狄浦斯王》, 罗念生译本, 见《古希腊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19页)
海德格尔仅仅节取了其中第 1189至1192四行诗句, 并译成:
究竟是谁, 是什么人要为安顿好的此在增添成色, 因为他已处于表象中了,还要作为一个表现者去扭转形象吗? 被海德格尔断章取义断掉的是什么呢?
是神灵借歌队唱的命运之歌: 神灵让凡人的生命一场空, 幸福是虚幻的表象。这不是说, 希腊人的知与学的热情就是对神灵和莫名的命运的体认, 又是什么呢?
悲剧的表现首先基于这样一种骇世惊俗之举, 神与人如何结为伴侣, 自然力量与人的至深情志如何在愤怒中永无止境地相与为一。 (荷尔德林,《关于俄狄浦斯的说明》, 见《荷尔德林文集》, 戴晖译, 商务印书馆)俄狄浦斯: 我这不幸的人到哪里去呢? 我的声音轻飘飘地飞到哪里去了? 命运啊, 你跳到哪里去了?
歌队: 跳到可怕的灾难中去了, 不可叫人听见, 不可叫人看见。
俄狄浦斯想死也不得, 他的命运是瞎着双眼流浪天涯。在灾难面前, 人甚至不能以死来逃避。 这不是在说, 即便有限的生命是苦楚, 也无从逃离, 又是什么呢?所谓悲剧精神, 恰恰来自这种无从逃避的苦楚: 知道不会幸福仍然不得不生活。凡以为人生灾难可以逃离的真人、觉悟之人, 都不会理解悲剧精神。 “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人才会进人必定要毁灭他的悲剧困境。”
——雅斯贝尔斯
不行动就意味着对悲剧现实的接受,忍受,哀叹,这是一种悲剧前的,尚未觉醒的知识文明。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悲剧前的知识” 。 “生命的真实存在没有在失败中沮丧,相反,它使自己完整而真切地被感觉到。”
——雅斯贝尔斯
人类是在反抗不幸、克服悲剧困境的拼死奋斗中,以挫折或毁灭为代价,使精神得以提升,新生活方式得以取代旧生活方式,悲剧得以转入非悲剧,这便是人类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正是悲剧的哲学意义所在。而悲剧英雄总是通过体验边缘处境而成长。 近代悲剧多为性格悲剧,悲剧主人公选择了自己本质的同时就选择了悲剧,因而带有自为的性质,也就是说悲剧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避免的。
但在人生的大悲剧即在于荒诞、偶然、毫无正义可言的世界上,没有选择,也无可选择。而这种美学特质是古希腊悲剧所特有的。三、《俄狄浦斯王》主题的多重解析
命定说——天命之不可违
本能说——俄狄浦斯情结
进化变更说——氏族社会“正常的”杀父 娶母,到了文明社会成为“罪行”
仪式说——自然与社会的荣枯与国王身体状况大有关系,发生了自然灾害,就要杀老王,立新王。
斯芬克斯之谜的隐喻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点,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症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渎神圣和其他许多方面上。俄狄浦斯症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
“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没有行动能力的人,那么,是什么阻碍他去完成替父复仇的使命呢?显然,哈姆莱特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娶了他母亲的克劳狄斯进行报复,因为这个人向他展示了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恋母欲望的实现。于是,他的复仇意念便被自我谴责和良心顾虑所取代,使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
——《梦的解析》(1900)
四、《俄狄浦斯王》的叙述特色:在高潮中不断回到过去;
在“发现”中突转情节;
优化了情节的组合;
根据情节需要,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
稳健的构思和戏剧的矛盾相辅相成。 古希腊戏剧的人文精神 * 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戏剧创作的一个主题特色。
* 古希腊戏剧加入了对人的情感、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大胆描绘和讴歌,对人体进行了着力刻画和赞美,表明其中渗透进了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
* 整个戏剧艺术过程庄重典雅、优美和谐,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讲求“形式与内容”、“现实与理想”、“规范与自由”、“纯净与丰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平衡以至最高度的和谐。 读书报告题目: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差异。
建议视角:1、起源
2、语言特征
3、受众
4、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
5、表演风格与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