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作者采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2、? 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3、? 感受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结合历史知识回忆并搜集“九.一八事变”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结合阅读课上所读有关鲁迅的作品,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4、 这是一篇驳论文,请你深入阅读课文,你认为文中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 补充: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 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地、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
三、自学成果展示
1、? 字词展示(各组选派代表将本组认为重点的字词展示到黑板上,并解说)
字音:搽 cha 脊梁 ji 省悟 xing 诓骗 kuang
词义:玄虚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2、? 材料展示(了解背景)
将所搜集的关于“九。一八”事变材料和鲁迅的材料分组展示,其它组进行补充。
教师补充: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抛出了“三日亡国论”:“到现在他(指日本),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这是他在1934年8月27日的一个讲话。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大公报的社论写的。当时还有这样一些言论:“我中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也发表演讲:“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3、? 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项展示,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偏颇,可借此展开探究讨论。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内就“文中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展开交流讨论。
展示探究成果:
错误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理由:地大物博、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作者先驳: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是“他信力”;现在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
再立:“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展示中教师要进行适时引导,尤其作者先破后立的方法)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结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结合历史举例说明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呢?
展示探究结果:
示例: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
五、达标检测
1、? 请运用驳论任选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A、“追星”是一种时尚 B、学习“无用论”
?
2、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写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他以鲜明的爱憎,强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无情地揭露与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自欺欺人的无耻丑行,同时又无限深情地热烈讴歌了人民大众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给那些往中国人民脸上抹黑的家伙以当头一棒!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背景,创设氛围,化难为易。
议论文难学、难懂,尤其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深邃的文章,且又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学习此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理解上的难度 。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一)、结合历史知识回忆并搜集“九.一八事变”材料;(二)、结合阅读课上所读有关鲁迅的作品,谈谈你对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的认识。课堂上小组交流并展示了所搜集到的材料,并从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中谈了对于鲁迅的认识,我也给学生补充了作者写此文时的相关资料,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拉进课文、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小组合作搜集交流材料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借助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化繁为简。
本文结构严谨、论证缜密,语言尖锐泼辣,极富战斗力,可谓体现了鲁迅先生行文“投枪”、“匕首”之特色,因此许多词语和句子就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因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自欺力”、“他信力”、“中国人”、“中国的脊梁”、“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等词句的深入理解,作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化繁文为简文,从而凸现本文的主旨。对于这些理解的关键词语,引导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讨论探究,使难点突破化难为易。
三、突出小组活动,拓展延伸,化静为动。
课文在论证过程中,鲁迅从“中国的脊梁”谈到“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此,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我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为鲁迅找事实论据。首先结合历史背景说出当时的“脊梁”,例如有: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不怕流血牺牲,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和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谭嗣同、夏明翰、刘胡兰等;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在进行拓展延伸,那么今天的“脊梁”又有哪些人呢?再如:科学家袁隆平、邓稼先;体育健儿刘翔、王楠、杜丽;抗击非典的英雄叶欣;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等等。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小组讨论热烈而富有实效,同时对于学习议论文学会分析材料也进行了训练。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并拓展延伸,跨越时空,展现今天,对鲁迅先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生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采用驳论和立论相结合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2、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3、感受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
2、? 结合历史知识回忆并搜集“九.一八事变”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
?
?
3、? 结合阅读课上所读有关鲁迅的作品,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
?
?
4、这是一篇驳论文,请你深入阅读课文,你认为文中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小知识: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 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地、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
三、交流展示 (字词、搜集材料、课文理解)
四、合作探究
探究题目一:文中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
?
?
?
探究题目二: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结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结合历史举例说明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呢?
?
?
交流展示
五、达标检测
1、请运用驳论任选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A、“追星”是一种时尚 B、学习“无用论”
?
?
?
2、?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写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
?
?
?
?
?
?
?
六、感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