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2、论睁了眼看
鲁迅
一、作者生平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笔名的由来
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二、作者作品
鲁迅一生著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1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翻译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三、创作背景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 年7 月22 日, 初刊于是年8 月30 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 期,后收入论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1888—1976) , 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 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 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四、内容分析
(一)“瞒和骗”的文艺在中国由来已久, 许多旧戏曲、小说中所反映的“大团圆”的思想就是这种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私订终身后花园, 公子落难中状元, 衣锦还乡大团圆”几乎成为宋元以降一大批戏曲、小说互相仿造的庸常模式。
(二)指出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经批判过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 这并不减损鲁迅《论睁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想价值, 相反我们正可以从比较中见出鲁迅批判的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
1、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 鲁迅更彻底地看到了“大团圆”文学思想深广的流毒和影响。
3、鲁迅更尖锐地指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的严重危害。
(三)怎样扫荡“大团圆”文艺, 进而根治“瞒和骗”的痼疾 鲁迅开出的药方就是:“冲击一切传统的思想和手法”, 建立起崭新的面向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说:“世界日日在变, 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 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 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这段文字应该视为《论睁了眼看》的“文眼”,它包含着鲁迅对于建设中国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也表达了他对于这种新文艺的根本精神的理解。
我们从文论的角度考察, 鲁迅这篇文章也并非全面地论述现实主义文学问题, 他只是针对“瞒和骗”的文学提出作家应该“取下假面”,“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论断。然而这个论断却是经典性的,它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精神作出了最集中的科学概括, 内涵极为丰富。
第一, 关于作家的人格修养。
第二, 关于艺术创造过程。
(四)文艺与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
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 概括、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 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 但以浸芝麻, 就使它更油。”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作出的, 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的意义, 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等。
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 文艺反映国民精神, 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
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
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 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正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药》 、《明天》、《鲁迅小说自选集》
五、艺术分析
本文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特征:
(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
(二)善用比喻,多有暗示;
(三)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
(四)语言犀利,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并出,准确朴实;
(五)描摹世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
六、延展资料
关于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课后作业
(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预习下一课《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