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传记告诉我们什么:《李方舟传》(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传记告诉我们什么:《李方舟传》(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6 11: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导入新课打开课本目录,我们来看传主的名字?,富兰克林?、马克思、贝多芬····,有一个人的名字我没有读,李方舟,因为和这一串串闪着光辉的名字相比,她实在名不见经传,但她却出自于中国著名的传记史家朱东润的笔下,而且著成一部书。我们今天打开课本,从节选部分中认识这个人物。?李方舟传朱东润教学目标1、体会在特殊年代里人们的精神风貌,感受人性的复杂性。
?2、注意体会富有意蕴的语言对塑造人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五、文学常识
朱东润(1896-1988),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专家。朱东润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善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结合起来研究,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实的分析考辨,著有《____
________》《杜甫叙论》等传记文学作品,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他还是一位书法家,篆、隶、行、草无不精善.张居正大传2.资料链接
《李方舟传》是中国传记史上少有的一部为中国普通家庭妇女著书立说的作品,甚至李方舟在历史上也并无其人,她的原型其实是朱东润结发49年的妻子邹莲舫。邹莲舫是一位家庭妇女,在漫长的岁月中相夫教子,与丈夫同患难,共命运,有着坚强的个性与贤淑的品格。“文革”中朱东润先生被打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和抄家,邹莲舫受到牵连,不堪凌辱,于1968年11月30日含恨自尽.朱东润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下,独居斗室,于悲愤中为纪念含冤去世的夫人而写下这部追思之作.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作品中人名、地名、机关名多使用了化名和代称.预习导练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或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攥.在手里(zuàn)??萧飒.(sa?)???觌.面(见)?
B、戛.然(gá)??????狂飙.(biāo)?????刳.心腹(剖开)?
C、漪.园(yī)??????怅惘.(wǎng)???相得益彰.(明显)
?D、郁塞.(sāi)?????纨.扇(wǎn??)??妍媸.毕现(美丽?)2、指出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性格或表达作者思想倾向上的作用。
A、可是孩子们究竟是讲道理的。
B、方舟看了以后,只能淡淡地一笑。
C、小锅小灶是为的自己,是为自己服务;大锅大灶,是为的大家,是为人民服务。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区别。
D、他们和方舟都忘了互问姓名地址,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必要,方舟只是做了她在这个环境中必要 的照应。????????????????????????????????????????????????????????????????????????????????????????????????????????????????????
三、词语辨析
(1)辅助·扶助
两者都有“帮助”之意,但帮助的方式有所不同。“辅助”指从旁帮助,也可指帮助性的,非主要的;“扶助”指扶持帮助。
例:①她自己曾经生产过七八胎,多少懂得一些,总可以做一些______的工作.
②双流县出台新政策,对女方未满49周岁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给予特别关爱和经济上的______.辅助扶助(2)清静·清净
两者是同音词.“清静”指环境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没有外来事物打扰.
例:①他们感到这里很空旷,也很______,当然这和古漪园的地点和创建的时代是有关的.
②拥有一颗_______之心,是幸福之源泉.我们整天为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左右,为身外之物所烦扰,为名利所刺激,我们的心怎么净得下来呢?清静清净(3)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两者都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指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
例:①尤其那碗筷的清洁、桌椅的整齐,和这一个
卫生模范的南翔镇,更是___________.
②学习和复习,是用以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两个方面,__________,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四、词语释义
①荒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酬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轩敞:__________
④萧飒:________________(学业、技术等)因平时缺乏练习而生疏.获得的财物和行动报答.高大宽敞.萧条冷落;萧索.⑤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炉火纯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⑦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
⑧氵项洞:__________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弥漫无际.六、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1.选文叙述了李方舟哪些经历(事迹)?
【提示】 参加食堂义务工作,照料乡村产妇,捐献书籍和房产,重视丈夫生日。2.综观选文,李方舟的经历体现了她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迪?
【提示】 ①热爱生活。李方舟挚爱自己的亲人,关爱他人,热爱社会;是对生活的爱,使年近花甲的她,对生活有热情、有追求、有担当、有意义。她的经历提醒我们,对生活真诚的热爱,是善良的起点。②淡泊名利。李方舟做食堂义工不图报酬,帮助产妇不留姓名,捐献财物不要名义,把奉献当做幸福,当做应尽的义务。她的行为启示我们,淡泊名利,是超越平庸和狭隘的必由之路。③善始善终。三年的食堂义务工作从未间断,自始至终照顾乡村产妇,几十年如一日关爱丈夫。她的坚持告诉我们,始终如一的坚韧是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关键。3.文章最后写李方舟在南翔为丈夫过生日时,大段引述女艺人的唱词,叙写夫妻二人悲惋怅惘之情,对此你怎么理解?
【提示】 ①唱词内容:夫妻恩爱海誓山盟,女子辛苦持家,本图白头偕老,却不料女子早逝,夫妻生死殊途阴阳永隔。重点抒写女子的哀痛怨愤之情。②联系传主生平、全书内容和写作背景看,是暗示李方舟悲剧性的结局。③历历在目的情形,寄寓了对传主的深切哀思、深情忆念。4.选文所选传主的事迹,都是平凡的工作、平日的经历、平常的生活,琐碎繁杂,作者是如何讲述清楚又突出人物品格的?
【提示】 讲述经历时,先概括介绍后讲述具体事件;讲述具体事件时,按事件发展顺序讲清过程;既注意讲清人物行为,又重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行为的思想根源。行文脉胳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文本解读?1、?选文叙述了李方舟哪些经历(事迹)?
?[明确]参加食堂义务工作;照料乡村产妇;捐献书籍和房产;重视丈夫生日。?
2、?你从中感受到人物怎样的个性品质?
?[明确]讨论交流,知时引导总结。3、?文中最后描述了李方舟在南翔为丈夫过生日的情景,作者大段引述女艺人人唱词,有什么暗示含义??[明确]一段词介绍夫妻二人婚后的恩爱和女方的早逝,中间两段描写女方的辞世的怨愤,末二段写死生契阔、阴阳难通的悲苦。?作者听曲生悲,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看,是为了暗示李方舟日后的情形,暗示作者夫妇日后的结局。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切哀思、深情忆念。总结?读《李方舟传》,我们感悟到平凡人生中闪光的美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品读身边的人和事,也会感受到这样的美德之光,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做人从常识开始
谢有顺
很早以前就听过一个故事,是用来形
容法、英、德、中四国人的办事风格
的:一个人丢了一根针,如果这是一个
法国人,他会聚众到街上游行示威,高
呼口号:“我们要找到这根针!”如果
这是个英国人,他会不露声色地跑到皇家侦探局,
秘密请人侦破这根针的下落;如果这是个德国人,他会把房间的地板分成一个一个小方格,然后逐格逐格寻找;而如果这是一个古代的中国人,他会找出一根铁杵来,将它磨成一根针;如果这是个当代的年轻一辈的中国人,他则会先找出一根特大号的铁杵,在记者的摄像机和围观的群众面前大做其铁杵磨针的秀,等到风头出尽,暴得大名之后,再趁人不备设法去弄来一根针,以吹嘘自己大功告成.谁都听得出这个故事里面的讽刺意味,它的确意味深长.并没有人故意损我们,是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暗合了这个故事所说的荒谬逻辑.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就被教导说,要学习这种将铁杵磨成针的刻苦精神,而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用铁杵来磨针是最笨的办法,既浪费时间也浪费资源,它远没有用钱买一根针来得便捷有效.即便你没有钱,也可以用这根铁杵向别人换一根针(这种便宜生意有谁不愿意做呢?)而省下磨针的时间.这就好比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在大多数时候并非什么成功之母.还有一个笑话说,老师问学生:“你今天做了好事没有?”学生回答说:“做了,我和小明一起帮一个老太太过马路。”老师说:“很好。”学生却补充道:“不过,那个老太太一点儿都不想过去。”虽说是笑话,却值得深思。帮老太太过马路,捡到东西交还失主,这些本来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做的事情,是基本的常识,有时却被宣传成一种了不起的壮举,久而久之,常识就被人们不知不觉地遗忘了。这种将常识盲目进行精神升华,从而造成真正的常识从我们的生活中隐匿的宣传方式,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到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之中:大家都在期待道德英雄、精神典范,希望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来做,自己则悄悄地躲避作为一个正常人该尽的基本责任.所以,一个单纯用做好事的思想来支撑自身的道德体系的社会,表面上看来,是在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使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使他们丧失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的热情.有时候,一个人在做好事,后面跟着的往往是一大群爱占小便宜的人.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对这种现象有过精彩的分析.比如,一个人本着善良的禀性,用节假日的时间帮助居民免费修理电器,结果大家都把一些破得无法再用的电器带来,耗费了无数的时间和零件,换来的不过是勉强再用几天,从经济效益上说,不值得;从社会效益上说,也造成了一个人学雷锋众人捡便宜的恶俗局面.所以说,做好事的人虽然值得赞赏,但他们的行为却不值得推广.
同课章节目录